《紫金山新聞》全文轉載本頭條號《彩色港》專題報道

金陵臉譜|南京耄耋夫婦跨國採金摘玉 20年出版16部著作

▓ 今日頭條|彩色港 首席記者瓦西里報道

昨天(11月13日),紫金山新聞客戶端以《金陵臉譜•南京耄耋夫婦跨國“採金摘玉”,20年出版16部著作》為題,全文轉載本頭條號《彩色港》的專題報道。

紫金山新聞客戶端是按照南京市委市政府要求,由南京報業傳媒集團傾力打造的戰略級產品,由金陵晚報原班人馬操刀運作。立足南京,放眼全球,所有資訊都是最新、最及時、最權威的。一機在手,天下全知。

《紫金山新聞》全文轉載本頭條號《彩色港》專題報道

紫金山新聞導讀海報

《紫金山新聞》全文轉載本頭條號《彩色港》專題報道

紫金山新聞《頭條》《石頭記》兩專欄同時推出

紫金山新聞報道全文 》》》


金陵臉譜│南京耄耋夫婦跨國“採金摘玉”,20年出版16部著作

彩色港 2018-11-13 14:11

《紫金山新聞》全文轉載本頭條號《彩色港》專題報道

最新出版的《採金摘玉集》,夫婦倆合著

由郭存孝周文傑夫婦合著的《採金摘玉集》近日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該書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錄了26篇散文, 內容涉及對專著的論述、追憶歷史名人、旅遊小記、抒情散文等。內容包括: 李鴻章關注美國等海外僑胞的命運;李鴻章對聯賞析;海軍元老孟慕超將軍的傳奇生涯等。

《採金摘玉集》開篇是周文傑寫的《讀周文重新著》,其中詳盡介紹了2001年中美南海撞機事件發生後,時任外交部部長助理的周文重與美方談判的艱鉅過程。周文重是周文傑弟弟。1986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華萊士電視採訪中顧委主任鄧小平時,周文重任翻譯。周文重曾任中國駐美國大使、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等職,原外交部長李肇星稱他為“美國通”。

《紫金山新聞》全文轉載本頭條號《彩色港》專題報道

華萊士專訪,“美國通”周文重任翻譯。

《採金摘玉集》一書,還收錄了《金陵晚報》記者王希凌專訪郭存孝周文傑夫婦後寫的長篇報道《澳大利亞特藏太平天國原版刻書歸國影印出版始末》。二老在《採金摘玉集》序言中說:

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澳大利亞藏太平天國原刻官書叢刊》出版後,受到讀者的歡迎,得到南京港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長連維新先生熱心推介,且玉成《金陵晚報》記者王希凌將這套文獻出版始末著文並加點贊。此文發表後,互聯網上即有數千網友點擊閱讀給予好評。他們皆是被這批文獻本身包含的價值和出版的意義所震撼。我們享受到的是:給力良多、受益匪淺。

《紫金山新聞》全文轉載本頭條號《彩色港》專題報道

郭孝存周文傑夫婦在南京

郭存孝是南京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原館長,周文傑系退休中學校長、高級教師,夫婦倆定居澳大利亞,潛心研究歷史和文學創作,20年間出版了16部著作(包括一部電子書)。內容涉及太平天國史、民國史、澳大利亞史、新西蘭史、中澳關係史、澳大利亞華人史以及中西曆史人物相關的傳記、散文、遊記、回憶錄、書刊述評等。


幕後 》》》

澳大利亞特藏太平天國原版刻書歸國影印出版始末

《紫金山新聞》全文轉載本頭條號《彩色港》專題報道

《採金摘玉集》代跋

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特級藏品——一批珍貴的太平天國原刻官書,其中包括世界唯一的原刻書和原版佈告,歷經波折,終於由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

這套精裝的《澳大利亞藏太平天國原刻官書叢刊》,分上、中、下及附圖三張(原版佈告1:1影印),總計4冊(1300多頁,定價1800元),洋洋大觀,填補了太平天國曆史研究史料上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南京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郭存孝,歷時八年,為這批原刻官書和原版佈告的鑑定、出版,進而使這部遺留海外160多年,並輾轉多國的重要文獻踏上漫漫返鄉之路作出了重要貢獻。

日前,記者採訪了正在南京探親的郭存孝、周文傑夫婦。88歲高齡的老館長精神矍鑠,思路清晰,就是耳朵有點背,夫人不時要充當“翻譯”,並及時補充一些細節。其實,除了太平天國史研究,二老都是文化人,退休後都在寫書,郭存孝目前還任澳大利亞作家協會顧問。

《紫金山新聞》全文轉載本頭條號《彩色港》專題報道

澳大利亞藏太平天國原刻官書叢刊

太平天國向“洋兄弟”贈送刻書佈告爭取理解和支持

郭存孝研究員首先介紹了這些刻書和佈告的背景。他說,當時的太平天國領袖,為了爭取外國“洋兄弟”的理解和支持,從建都天京(今南京)開始,直到1861年,曾多次向來訪者贈送自己編印的刻書和佈告。

據法國耶蘇會神父葛必達回憶,1853年12月10日,法國駐華公使布爾布隆率秘書顧隨、翻譯官馬凱士、神父葛必達及問答式傳道師一干人等,乘“賈西義”號軍艦訪問天京。公使受到十三響禮炮的歡迎。太平天囯天官正丞相秦日綱熱情接見了他,並與他進行了友好會談。

公使離京後,葛必達及問答式傳道師受邀在天京與太平天國官員共度了兩天兩夜。葛必達回憶說,太平天國官員對他們“關懷備至,並共進晚餐。總是把我稱作洋兄弟。散步遊覽或打獵,所到之處,總是被友好的笑臉相迎。”葛必達高興地說,在天京“他們(指太平軍)分發了幾本使人領悟宗教真諦的書”。

1854年1月6日,葛必達在上海徐家彙教堂,向法國巴黎南懷仁神父發去一篇報道,回憶上年的天京之行,且具體談到了太平天國贈書之事。他說:“他們現已印行了20種包括廣西人宗教教義及其軍政管理等內容的小冊子。我們已獲贈許多種這一類的小冊子。目前仍有500多人在從事刻版,用作印製眾多別的書籍……我們被告知,所印行的書籍都由洪秀全在他昔日老師(如今是他的同僚)的幫助下進行終審。的確,所有送給我的書上都蓋有一印,一種可稱‘旨準頒行’的戳記”。值得注意的是,葛必達的這段自述並未提及他當時接受過太平天囯多少冊刻書和原版佈告,而遺憾的是葛必達並未看重這批貴重禮物,到上海後,他將這批刻書送給英國駐上海領事阿禮國。

1854年6月15日,英國駐香港總督兼駐中國公使約翰▪包令,委派其子盧因▪包令和英國駐上海領事館職員麥華陀,同乘“響尾蛇”號和“冥河”號軍艦訪問天京。當時英國人請求買煤,未獲太平軍允准。艦長遂提出31個問題,請求回答。6月28日,太平軍送來一件東王楊秀清的答覆“誥諭”,此誥諭是裝在18英寸長、1英尺寬的黃色大信封內送來的,現存於英國圖書館。

6月23日,太平天國“為使我們熟悉天朝誡律,特意贈送一批小冊子,計有《利未書》、《戶口冊紀》、《約書亞書記》、《天理要論》、《貶妖穴為罪隸論》、《天父下凡詔書》(第二部)、《詔書蓋璽頒行論》、《天朝田畝制度》、《太平天國甲寅四年新曆》共九部。”英國人閱後認為“這些出版物包含有許多新穎而珍奇的情報”,又認為“其文風均冗長粗俗”。但是英國人在向太平天國“謹致最深切的謝忱”後,又向太平天國索取新出版的《四書》,以彌補不足。可是麥華陀回到上海後,他像葛必達一樣,也將這九冊書和一件東王誥諭,悉數交給阿禮國。而阿禮國又如法炮製,將這九冊書和東王佈告轉贈倫敦佈道會。至此,先來源於法國人和後接受於英國人的兩批太平天國刻書,便殊途同歸了。

此時,上海有位英國名醫一一威廉▪雒魏林( 1811—1896 ),他與倫敦佈道會關係密切。因此被邀請來整理這兩批太平天國刻書。雒魏林遂將葛必達與麥華陀二人的兩批刻書用紗線裝成合訂本。郭存孝說,最讓我高興的是,細心的雒魏林在封面目錄上,清楚地記下了此合訂本的來源,還記下了葛必達從天京帶回的大平天國刻書有十五部。它們分別是《太平詔書》《天父上帝言題皇詔》《天父下凡詔書》(第一部)《天命詔旨書》《天條書》《太平禮制》《太平軍目》《太平條規》《頒行詔書》《三字經》《幼學詩》《舊遺詔聖書》(包括第一卷《創世傳》、第二卷《出麥西國傳》、第四卷《戶口冊紀》)《新遺詔聖書》(即《馬太福音書》)《太平救世歌》《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曆》。這樣一來,葛必達從天京帶回的太平天國刻書的數量和名稱就清楚了,同時也弄清楚葛必達並未從天京帶回太平天國佈告。

至於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今日所藏三件原版佈告,倫敦佈道會和雒魏林均未作任何說明,但是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所藏太平天國癸好三年五月初一日東王、西王“誥諭”,已知有相同的一件,現藏英國圖書館。

《紫金山新聞》全文轉載本頭條號《彩色港》專題報道

郭存孝研究員應邀出席澳大利亞巴拉瑞特博物館主辦的“華人-財富”展覽開幕式的留影

接觸特藏品首位中國學人,郭存孝完成文獻歸國出版心願

郭存孝在南京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任職期間, 就聽說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珍藏有一批太平天國原版刻書,但詳情不知。

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位於首都坎培拉風景區內。國家級圖書館既負有保存本國文獻的重任,也非常重視非英語出版物的收藏。因此該館設有亞洲部中文組,已收藏中文書刊26萬餘冊,居南半球之冠。但該館並不滿足已有成就,當得知英國倫敦佈道會(一個成立於1795年的超宗派新傳教組織)珍藏著豐富的來華傳教士所出版及收藏的中文書籍,特別是太平天國原始文獻時,便立即行動,於1961年去倫敦買下佈道會所藏全部中文藏書,次年初運抵澳大利亞後,該國家圖書館就將其中的太平天國原版刻書和原版佈告列入特級藏品,併為此特製了中式書匣,予以保存。中文組現己為藏品編目,2001年又將書目數字化,旨在方便學者查閱。

1994年3月,郭存孝應澳大利亞澳華歷史博物館之邀赴澳大利亞考察訪問,當時雖已到達坎培拉,但因為時間關係,與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擦肩而過。移民墨爾本之後,直到2003年5月,郭存孝應邀成為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全面接觸這批已列入特藏品的第一個中國學人。

《紫金山新聞》全文轉載本頭條號《彩色港》專題報道

郭存孝研究員在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鑑定佈告

郭存孝花了三天時間,仔細觀賞、鑑定了這批特藏品一一太平天國原刻官書二十二部、原抄本一冊。同時還意外地發現了三件太平天國原版佈告和原抄佈告六件。

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所藏二十二部原刻官書,雖大部分是早期文獻,卻彌足珍貴,尤其是當中的《天父下凡詔書》(第二部),經考系存世孤本;而《太平天國甲寅四年新曆》,也是世界唯一重刻本,更顯鳳毛麟角之尊。

至於該館秘藏的三件東王楊秀清與西王蕭朝貴聯名頒發的原版安民告示:第一件是癸好三年五月初一日頒發;第二件是癸好三年五月初二日頒發;第三件是癸好三年五月二十八日頒發。三件佈告,保存完好,字跡清晰,墨硃分明,色彩鮮豔,品相極佳。而可貴之處在於第二件、第三件原版佈告,竟是世界僅存之碩果。

激動不已的郭存孝向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提出建議,將這批特藏品在中國影印出版。

建議得到澳方贊同,郭存孝找到國內一家知名的古籍出版社,因為牽涉到跨國版權,以及出版經費等問題,影印出版的事宜被擱置數年。

這段時間,郭存孝研究員始終惦念這批重要文獻與國內讀者見面這件大事。他認為,既然是珍貴文獻,就應該找最頂級的出版社來出版。幾經周折,在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幫助下,終於找到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這是一家國家一級出版機構,相關編審對這批文獻非常重視,請來複旦大學專家再次鑑定,一致認為這是一套對太平天國史研究有極高價值的文獻,決定申請國家古籍出版項目來完成這項工作,技術上以直接拍攝影印的方式出版。

2014年4月,這批珍貴文獻在海外輾轉、塵封160餘年後,終於精裝出版,重見天日,填補了歷史空白。

一位退休老人,移居國外,還不忘自己的研究工作。照理說,出版這樣的書籍,也不僅僅是他個人的事情,整整8年,郭存孝如此執著,令人感佩。正如他在這套《澳大利亞藏太平天國原刻官書叢刊》的序言中所說,此舉不僅可以使這批太平天國原刻官書和原版佈告得以踏上漫漫的返鄉路,而且給福於世人,尤其是對促進中國和澳大利亞的文化與學術交流,不啻是錦上添花。

紫金山記者 王希凌


郭存孝,滿族。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研究員、原館長。曾任中國太平天國史研究會副秘書長、江蘇省博物館學會副會長。現任澳洲華人作家協會顧問。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出版專著《太平天國博物志》《胡適與羅爾綱經緯錄》《中澳關係的難忘歲月》《澳大利亞華人華僑遺存圖鑑》等13部。

周文傑,退休中學校長,高級教師,曾任南京市教育管理學會理事、南京市教育科研所特約科研員。現任澳華作家協會會員、世界文學家協會監事。出版專著《誰是潘柳黛》《柳黛傳奇》等並與郭存孝合著《歷史的履痕》《往事盡在笑談中》《夕陽那邊獨好》。專著《文壇四才女——關露、潘柳黛、蘇青、張愛玲的悽美人生》獲中國第四屆優秀婦女讀物獎。


《採金摘玉集》自序 (有刪節)》》》

共同的心聲

▓ 郭存孝 周文傑

時光不知不覺地在生命的長河中漸漸溜走,如今我倆已是八十七八歲,是真正離天堂很近的老人了。如今已擁有一個四代同堂的幸福家庭。此外,我倆還置身於中國和澳大利亞兩個國家都有家庭的天倫歡樂之中。

我倆在祖國度過六十多個春秋,那是一段從出生到甲子年的經歷。在這一時段,我倆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吃苦耐勞,認真敬業,從一般職員升任到基層領導,最後在平靜中謝幕。當然,我倆像許多幹部一樣,都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衝擊,我倆連帶未成年的子女,在那十年歲月裡,實在是嚐遍酸甜苦辣,五味雜陳!不過,不管風吹浪打,我自閒庭信步,終於走出來了。尤其是1977年高考恢復後,我們的一兒一女同時跨進高等學府,這乃是我倆的最大的驕傲!

1996年,我倆漂洋過海移民澳大利亞,隨女兒、女婿在墨爾本頤養天年。日復一日,年又一年,想想至今不覺在澳大利亞已度過了二十多個春秋。

作為“夕陽移民一族”,我倆筆耕不輟,加入了世界華文文學家協會和澳洲華人作家協會。算也趕上新時代的步伐,我倆均學會了使用電腦寫作。二十年來,我倆先後出版了十五本書(包括本書)和一部電子書。內容涉及太平天國史、民國史、澳大利亞史、新西蘭史、中澳關係史、澳大利亞華人史以及中西曆史人物相關的傳記、散文、遊記、回憶錄、書刊述評等。現在這本《採金摘玉集》,按友人戲說,這是我倆的鑽石婚的紀念品。

周文傑著的《誰是潘柳黛》,在臺灣出版後,不久即被安徽文藝出版社引進,重印成簡體字版,利於讀者閱讀,受到了讀者歡迎。郭存孝將塵封在英國和演大利亞160餘年、現列於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特級藏品的一批太平天國原刻官書和佈告,引入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該館即以叢刊影印本形式出版。這批文獻出版前,即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賈熟村、《羅爾鋼全集》主編羅文起、上海復旦大學資深教授周振鶴的著文推薦。出版後則受到讀者的歡迎,得到南京港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長連維新先生熱心推介,且玉成《金陵晚報》記者王希凌將這套文獻出版始末著文並加點贊。此文發表後,互聯網上即有數千網友點擊閱讀給予好評。他們皆是被這批文獻本身包含的價值和出版的意義所震撼。我們享受到的是:給力良多、受益匪淺。

一般公認的道理是一個作家的形象是靠筆桿子的不竭揮舞來塑造的。我們感到:體質已減弱,精力未衰退,耳聰目尚明,真有“山到盡時,腳力更好”之感。總覺得生命的價值在於拼搏,一個老年人活在世界上,應該擁有更加樂觀、努力、無畏的追求以及盡力發掘潛能、爭取極值的突破。

本書出版了,是不是應該止步了?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由於塵封的中澳關係史料和澳大利亞華人歷史遺存,以及胡適與羅爾綱的史料還會被髮掘出來。

2017年8月21日,筆者夫婦應邀出席澳華歷史博物館成立32週年聯歡晚會,該館董事會主席區鎮標先生在會上宣佈,該館將要在2018年年底舉辦“華人在澳大利亞200年——一百萬個華人的故事”展覽,“200年”這幾乎是一個顛覆性的訊息,因為這將打破我華人祖先來澳最早時間1850年或1851年的傳統時限,面對這一驚人的發聲,除了期盼外,安能不動心思考?

承蒙友人告知,悉尼科技大學有檔案和照片顯示,中國文壇泰斗魯迅先生曾應邀秘密來過澳大利亞,這又是一個爆炸性新聞。筆者雖讀過《魯迅全集》,但仍感孤陋寡聞。但願能者“打碎刻板認知,期待破繭成蝶”。

我們共同的心聲是面臨抉擇,豈可沉默;生命不息,砥礪前行,再交答案,我倆心方足矣!

最後,請允許我倆藉此機會,謹向為本書提供方便的中國和澳大利亞有關單位和個人以及互聯網上的讀者,表達我倆誠摯的敬意和衷心的謝忱!

2017年初,起草於南京畹香堂

2017年末,落筆於墨爾本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