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瀏覽器內核的源起以及國內各大瀏覽器內核評測

主流瀏覽器內核的源起以及國內各大瀏覽器內核評測

可以看到chrome和IE依然佔據了國內瀏覽器份額的大多半江山,尤其是chrome瀏覽器,近幾年來發展迅速,搶走IE不少份額。另外國內一些瀏覽器也有不錯的成績,比如QQ、遨遊還有搜狗等等。下面主要總結一下,五大主流瀏覽器以及國內一些瀏覽器所使用的內核。

捋一下內核的概念:

瀏覽器內核又可以分成兩部分:渲染引擎(layout engineer 或者 Rendering Engine)和 JS 引擎。它負責取得網頁的內容(HTML、XML、圖像等等)、整理訊息(例如加入 CSS 等),以及計算網頁的顯示方式,然後會輸出至顯示器或打印機。瀏覽器的內核的不同對於網頁的語法解釋會有不同,所以渲染的效果也不相同。所有網頁瀏覽器、電子郵件客戶端以及其它需要編輯、顯示網絡內容的應用程序都需要內核。JS 引擎則是解析 Javascript 語言,執行 javascript 語言來實現網頁的動態效果。最開始渲染引擎和 JS 引擎並沒有區分的很明確,後來 JS 引擎越來越獨立,內核就傾向於只指渲染引擎。有一個網頁標準計劃小組製作了一個 ACID 來測試引擎的兼容性和性能。內核的種類很多,如加上沒什麼人使用的非商業的免費內核,可能會有 10 多種,但是常見的瀏覽器內核可以分這四種:Trident、Gecko、Blink、Webkit。

五大主流瀏覽器(按照誕生順序介紹):

1、IE(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

主流瀏覽器內核的源起以及國內各大瀏覽器內核評測

IE的誕生起源於1994年,當時微軟為了對抗幾乎佔據市場百分之九十份額的網景Netscape Navigator(導航者),準備在windows中開發自己的瀏覽器,取名為Internet Explorer,意為因特網探險者,好吧,一個導航者一個探險者,從名字起火藥味就很重啊(ps 自此也拉開了第一次瀏覽器大戰的帷幕,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微軟大獲全勝,基本以98年網景將自己賣給了AOL公司暫且告終,但是還沒結束,因為後來網景換了個身份,也就是Firefox火狐,又進入了大眾視野,迸發了一種鳳凰涅槃的快感,到今天為止Firefox也成為了五大主流之一,後面我們再說它~話說回來,競爭才能推動技術的發展,第一次瀏覽器大戰以微軟和網景為代表,大力推動了瀏覽器方面技術的發展,各大公司開始著手研發自己的瀏覽器,有壓力才有動力嘛),但是微軟著急對抗網景啊,沒那麼多時間從零開始,於是選擇和和Spyglass合作,所以IE其實從早期一款商業性的專利網頁瀏覽器Spyglass Mosaic派生出來,雖然Spyglass Mosaic與NCSA Mosaic(1993年,美國NCS(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也就是國家超級計算機中心,發佈的世界上第一款Web瀏覽器取名為Mosaic,後來網景大名鼎鼎的Mozilla就來自於這裡,意為Mosaic Killer(Mosaic殺手)不過事實上, Mosaic 並不是第一個具有圖形界面的網頁瀏覽器,但是, Mosaic 是第一個被人普遍接受的瀏覽器,它讓許多人瞭解了Internet )甚為相似,但Spyglass Mosaic則相對地較不出名並使用了NCSA Mosaic少量的源代碼~~

從1996年開始,微軟從Spyglass手裡拿到了Spyglass Mosaic的源代碼和授權。從而使IE逐漸成為微軟專屬軟件。(後來,微軟以IE和操作系統捆綁的模式不斷擴展其市場份額,使IE成為了瀏覽器市場的絕對主流~~)從那時開始,IE的呈現引擎就是Trident,這也是大家俗稱的IE內核,國內的大多數瀏覽器都有使用IE內核,或者是IE和Chrome雙內核這樣的形式來提高性能。

2、Opera瀏覽器:

主流瀏覽器內核的源起以及國內各大瀏覽器內核評測


Opera創始於1995年4月,由挪威Opera Software ASA公司發佈,2016年2月確定被奇虎360和崑崙萬維收購(題外話~Opera瀏覽器從一開始,就在做自己的東西,無論是內核還是版本號,雖然後來為了市場份額還是棄用了曾讓其達到巔峰的Presto,轉向了Webkit,現在是Blink,但我還是欣賞這家公司在殘酷的瀏覽器大戰中堅持自己並存活下來的頑強精神的,它的起源時間和IE差不多,但是沒有微軟那樣強大的後臺~也許從它棄用自己內核的那時候起就決定了這個結果吧~~但是不得不說,它為瀏覽器的發展貢獻了不可或缺的一份力量~~最後,希望奇虎和萬維能將這樣一個有骨血的瀏覽器繼續發揚光大吧,雖然~最初的東西已經沒有了)。自我感覺,Opera能從第一次瀏覽器大戰兩大霸主的交火中勉強存活下來已經是個奇蹟了,畢竟後來的三大瀏覽器都是誕生於第一次瀏覽器大戰之後,但是卻沒抵得過時間的考驗,這真的是個悲傷的故事~~

前段括弧裡面已經交代清楚了,Opera瀏覽器的內核最初是Presto,前幾年宣佈使用Google的開源項目Webkit作為自己的內核,沒過多久,又跟隨Google使用Blink內核~~就醬~

3、Safari瀏覽器:

主流瀏覽器內核的源起以及國內各大瀏覽器內核評測


第二次瀏覽器大戰基本是從蘋果公司2003年1月發佈其自有瀏覽器Safari開始的,蘋果利用自己獨天得厚的手機市場份額,使Safari瀏覽器的用戶數量不斷上升。從Safari推出之時起,它的渲染引擎就是Webkit,一提到 webkit,首先想到的便是 chrome,可以說,chrome 將 Webkit內核 深入人心,殊不知,Webkit 的鼻祖其實是 Safari。現在很多人錯誤地把 webkit 叫做 chrome內核(即使 chrome內核已經是 blink 了),蘋果都哭瞎了有木有。Safari 是蘋果公司開發的瀏覽器,使用了KDE(Linux桌面系統)的 KHTML 作為瀏覽器的內核,Safari 所用瀏覽器內核的名稱是大名鼎鼎的 WebKit。 Safari 在 2003 年 1 月 7 日首度發行測試版,併成為 Mac OS X v10.3 與之後版本的默認瀏覽器,也成為蘋果其它系列產品的指定瀏覽器(也已支持 Windows 平臺)。如上述可知,WebKit 前身是 KDE 小組的 KHTML 引擎,可以說 WebKit 是 KHTML 的一個開源的分支。當年蘋果在比較了 Gecko 和 KHTML 後,選擇了後者來做引擎開發,是因為 KHTML 擁有清晰的源碼結構和極快的渲染速度。Webkit內核可以說是以硬件盈利為主的蘋果公司給軟件行業的最大貢獻之一。隨後,2008 年穀歌公司發佈 chrome 瀏覽器,採用的 chromium 內核便 fork 了 Webkit。

4、Firefox瀏覽器:

主流瀏覽器內核的源起以及國內各大瀏覽器內核評測

前面提到過,在第一次瀏覽器中大敗的網景公司並沒有徹底煙消雲散,就是幾經曲折(此處省略,有興趣查閱資料),原網景公司的人員創辦了Mozilla基金會,這是一個非盈利組織,正是他們在2004年推出了自己的瀏覽器Firefox,並且以之前的Mosaic內核為基礎,開發了Gecko引擎,這也是火狐自04年發佈以來一直使用的渲染引擎~後來在2005年,又在基金會的基礎上成立了Mozilla公司,其主要任務就是繼續開發Firefox。Gecko是一個開源項目,代碼完全公開,因此受到很多人的青睞~~對了,從Firefox問世開始,第二次瀏覽器大戰基本算是徹底打響了,第二次瀏覽器大戰與第一次二元鼎力的局面不同,這一次的特點就是百家爭鳴,也自此打破了IE瀏覽器從98年網景被收購後獨步瀏覽器市場的局面。

5、Chrome瀏覽器:

主流瀏覽器內核的源起以及國內各大瀏覽器內核評測

2008年,大名鼎鼎的互聯網巨頭Google公司發佈了它的首款瀏覽器Chrome瀏覽器。雖然在瀏覽器方面,Chrome算是年輕的一代了,但是沒辦法啊,人家是富二代官二代啊,後臺太強,而且確實先天能力得天獨厚,從文章最初貼的那個瀏覽器市場份額報告可以看出即便是在國內市場,Chrome瀏覽器依然佔據著半壁江山。前面說的,其實Chrome瀏覽器的內核名為chromium,也就是現在大家習慣稱的chrome內核,而且按照大家的誤解,一直認為的chrome內核就是由蘋果公司最先選擇的算是KHTML引擎的分支-Webkit,這大概是蘋果公司至今說不清道不明的傷痛吧~~chromium fork 自開源引擎 webkit,卻把 WebKit 的代碼梳理得可讀性提高很多,所以以前可能需要一天進行編譯的代碼,現在只要兩個小時就能搞定。因此 Chromium 引擎和其它基於 WebKit 的引擎所渲染頁面的效果也是有出入的。所以有些地方會把 chromium 引擎和 webkit 區分開來單獨介紹,而有的文章把 chromium 歸入 webkit 引擎中,都是有一定道理的。(谷歌公司還研發了自己的 Javascript 引擎,V8,極大地提高了 Javascript 的運算速度。)chromium 問世後,帶動了國產瀏覽器行業的發展。一些基於 chromium 的單核,雙核瀏覽器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例如 搜狗、360、QQ瀏覽器等等,無一不是套著不同的外殼用著相同的內核。

然而 2013 年 4 月 3 日,谷歌在 Chromium Blog 上發表 博客,稱將與蘋果的開源瀏覽器核心 Webkit 分道揚鑣,在 Chromium 項目中研發 Blink 渲染引擎(即瀏覽器核心),內置於 Chrome 瀏覽器之中。其實Blink引擎就是也就是Webkit的分支,就像Webkit是KHTML的分支一樣。Blink引擎現在是谷歌公司與Opera Software共同研發,上面提到過的,Operaqq棄用了自己的Presto內核,加入Google陣營,跟隨谷歌一起研發Blink,套上Chromium內核後,用戶體驗貌似確實大不如前,鼎盛時期的Opera7.0也不復存在~~

好啦,五大主流瀏覽器的內核基本囉囉嗦嗦的配合著瀏覽器大戰的一些陳年往事介紹完了~~接下來,連著國內的一些主流瀏覽器內核做一個詳細的總結。

1、IE瀏覽器內核:Trident內核,也是俗稱的IE內核;

2、Chrome瀏覽器內核:統稱為Chromium內核或Chrome內核,以前是Webkit內核,現在是Blink內核;

3、Firefox瀏覽器內核:Gecko內核,俗稱Firefox內核;

4、Safari瀏覽器內核:Webkit內核;

5、Opera瀏覽器內核:最初是自己的Presto內核,後來加入谷歌大軍,從Webkit又到了Blink內核;

6、360瀏覽器、獵豹瀏覽器內核:IE+Chrome雙內核;

7、搜狗、遨遊、QQ瀏覽器內核:Trident(兼容模式)+Webkit(高速模式);

8、百度瀏覽器、世界之窗內核:IE內核;

9、2345瀏覽器內核:好像以前是IE內核,現在也是IE+Chrome雙內核了;

10、UC瀏覽器內核:這個眾口不一,UC說是他們自己研發的U3內核,但好像還是基於Webkit和Trident,還有說是基於火狐內核。。

主流瀏覽器內核的源起以及國內各大瀏覽器內核評測

各位小夥伴,你們最喜歡用什麼瀏覽器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