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關窯貨”浴火重生

西關窯貨”在上世紀曾興盛了幾十年。後來,燒窯業走向了衰落,有一對父子卻堅守著這門手藝。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王進、王煜東父子二人接力傳承,讓“西關窯貨”重新回到了人們視線中———

天氣漸冷,西關“汶水窯”的爐火也漸漸熄滅,進入了一年一度的休整蟄伏期。不過,王進、王煜東卻沒有停歇的意思,開始總結一年來的燒窯工作,反思一年來的點點滴滴,以圖來年天暖開爐時,煉製工藝與思路再來一個大的突破。“冬季溫度低,不利於燒製,我們也正好休整一下。總體來說,這幾年產品銷售還是不錯的,正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著。”王煜東說。

王進,今年60歲,兒子叫王煜東,是名80後。燒窯對他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享受。燒窯這門手藝,是王進從母親那裡學來的,是姥娘門上的活。改革開放後,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塑料製品大量出現,對於傳統陶器造成巨大沖擊,各鄉鎮的窯貨場相繼關閉,土窯也幾乎全部拆除,傳統陶器沒有了市場,為謀生計,相關從業者紛紛改行。此時,王進也被迫從商開起了飯店。不過,他仍心心念念著這門手藝,在業餘時間仍從事陶瓷器的收藏和研究。

不過,王進是幸運的,因為兒子王煜東自小就對藝術感興趣。2004年,王煜東考入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學習美術。為了振興這門手藝,本科畢業後,又考入景德鎮陶瓷學院陶瓷美術學院攻讀繪畫與陶藝方向碩士研究生,拜師於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陸軍門下系統學習制瓷技藝,從拉坯入手,逐步掌握了燒製瓷器的全部工藝並順利畢業取得碩士學位。2011年底,王煜東放棄在外面工作的機會毅然決定回到家鄉重振祖業。

2012年6月,王進親自設計並建造了當時萊蕪地區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倒焰式柴燒窯爐。窯爐經過近三個月的調試試燒後,解決了過去傳統陶器燒造溫度低、不耐高溫、工藝粗糙等問題。經過不斷創新,父子二人從全手工製陶入手,不使用任何模具並以柴窯燒製,結合茶文化生產茶具,很快取得了廣泛的社會效應與認可。“我們三個月才會燒窯一次,燒一次窯能燒製20多把茶壺,最多能燒50多個茶碗,由於成品率比較低,一年下來也就能燒100把茶壺、200個茶碗。為了多出精品,很多時間都是在構思、創意中度過的。”王煜東說,“近年來,隨著市場的不斷開拓,產品除了在萊蕪當地銷售,還銷往濟南、青島、河北、東北等地。”

憑著手藝人專有的執著勁,王進父子珠聯璧合,精品不斷,2014年10月隨萊蕪代表團參加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

對於今後發展,王煜東表示,他們將繼續堅持全手工製作、堅持使用柴窯燒製、堅持藝術與實用相結合的創作理念,把製陶燒陶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