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平均年齡50歲觀眾平均年齡70歲 老去的川劇團不想說再見


演員平均年齡50歲觀眾平均年齡70歲 老去的川劇團不想說再見


龍潭劇社演出劇照

演員平均年齡50歲觀眾平均年齡70歲 老去的川劇團不想說再見


演出之前,張德華在簡陋的化妝間化妝

演員平均年齡50歲觀眾平均年齡70歲 老去的川劇團不想說再見


龍潭劇社在一個位置很偏的巷道里

龍潭劇社都是些“老戲骨”,50歲的張德華已是最年輕的演員了。

比演員更老的是觀眾,81歲的蔣定波在龍潭劇社看了17年戲,他說現在觀眾基本都在70歲以上,年紀最大的已94歲。這些年來,蔣定波發現觀眾越來越少,“有些病了,有些走了”。

這個經營了17年的民營川劇團,如今不得不面臨這樣的困局,演員沒有新人,觀眾年紀越來越大,虧損愈加難以扭轉……

瀘州市文體廣局文化遺產保護科工作人員陳果告訴記者,龍潭劇社作為民營川劇團,瀘州市、龍馬潭區相關部門積極爭取政策和項目,對他們進行盡力幫扶。

轉行、兼職賺錢,只為養活這個川劇團

龍潭劇社,位於瀘州市龍馬潭區小市街道的一片老城區,劇社最近放假,以便度過市場裡持續的寒冬。

團長張德華的丈夫陳興勇說,自己和張德華2000年從瀘州市劇團出來,先後經營茶館、餐廳,兩年後已頗有起色,是他還放不下川劇,堅持自己辦一個劇團。龍潭劇社2002年初正式開張,那時張德華不同意。陳興勇關掉餐廳後,找到一處場地,一個星期裝修出了劇場。

現在的劇場在龍馬潭區小市街道中碼頭上大街42號,從街上轉進去,是一段幾十米長的昏暗巷道,然後右側一扇大門,上面寫著龍潭劇社。劇場是2014年搬到這裡的,最初找到這裡,張德華覺得位置太偏,房屋太舊,但最後還是選了這裡,因為一個月只要2200元租金。

搬到這裡幾年,劇社就虧了幾年,能撐到現在,張德華說全靠陳興勇轉行去賺錢。陳興勇2010年轉行的,他說,“一家人要養,莫法唱了。”張德華也找了一份兼職,戲曲進校園,她去學校上課,她說這是推廣川劇的好政策,她樂意去。

艱辛、困難,但“一幫老人等著看戲”

過去兩年,張德華週一到週四上午,在瀘州的4所小學上課。週五一大早,她從瀘州坐大巴到宜賓市興文縣,然後再坐車到鄉鎮小學,當天下午和晚上為學生上課。週六上午上完課後,她又搭車趕到興文縣另一個鄉鎮小學。週日下午,她才坐車到興文縣城,趕車回瀘州。

在學校拿到的工資,張德華又投進了劇社。她說,2002年劇社創辦初期,就持續虧損,因為創辦僅一年後,就搬了一次劇場,2005年又搬到了老電影院。

她說,最好的時期在2006年到2010年之間,每年大概有兩三萬元盈利。

2014年,老電影院拆遷,劇場搬到了現在這裡。搬過來後,因為差錢,裝修分4次才完成,前後花了40多萬元,瀘州市、龍馬潭區相關部門支持了一部分,張德華揹著丈夫,把房產證拿去抵押貸了4萬元。

一場演出,好的時候可以賣八九十張票,不好的時候就四五十張,每張票15元。張德華扳著指頭算,十七八個演員的工資、房租等,確實無法維繫。她說,以前是丈夫堅持要辦劇團,現在是自己堅持,因為自己愛川劇,投入了那麼多心血捨不得,還有一幫老人等著看戲。

 一群老演員,演給更老的觀眾看

53歲的宋榮芬以前在納溪劇團,後來她去外地開了10多年館子,回來後到了龍潭劇社,一個月拿1500元工資。13歲就開始學戲的宋榮芬說,來唱戲是因為熱愛。

從資中來的張群55歲,16歲開始唱戲,30多歲時,她離開劇團去深圳打工。幾年前回到資中重新唱戲,三年前來到龍潭劇社。

張德華告訴記者,目前劇社裡都是一些老演員,平均年齡50多歲,年齡最大的70多歲。這麼多年過來,龍潭劇社慢慢地變成一群老演員的舞臺。

2018年10月2日,劇社停演,4個演員去了梓潼的民營劇場演出,張德華說,這樣可以省掉一部分演員的工資。其他演員最近參與龍馬潭區文體廣局主辦的“送戲下鄉”,能拿到部分補貼。

梓潼縣宇通川劇團團長呂方把這種合作稱為“抱團取暖”,“今年她幫我,明年我幫她”。

“一群老演員,演給一群更老的觀眾看。”張德華說,到龍潭劇社來看戲的,是一群年紀更大的老人,如今臺下的老人越來越少。龍潭劇社初創時,還有100個左右固定觀眾,如今只剩下四五十個。

最近劇場停演,觀眾:“好久開演?”

蔣定波每天中午1點半出門,走路去坐公交車,3個站,就到龍潭劇社。演出從下午2點30分到5點,看完戲以後,他和票友會聊聊當天的演出,然後一直聊到公交站。

龍潭劇社剛成立時,蔣定波就每天來看戲,他發現來看戲的老人越來越少。蔣定波說,觀眾大都在70多歲到80多歲,他熟悉的羅老師已94歲,住在養老院裡,還“惦記”著看戲。每次看完戲,蔣定波都會把他扶上公交車,但過去大半年,他都沒有看見羅老師了。

只要開演,蔣定波每天都會去看戲,如果兩天沒去,張德華就會打電話問,“蔣伯啊,身體好嘛?”多年來,這是張德華與觀眾間的默契,如果有“老熟人”接連幾天沒來,她會打電話問問,有時還去看望。最近劇場停演,觀眾紛紛打電話給她,“劇團怎麼了?好久開演?”

多年來,觀眾和演員,成了熟人,成了親人,彼此牽掛,彼此需要。

最近三個多月,因為劇場停演,蔣定波很不習慣。很多票友打電話問他什麼時候開演,他又打電話問張德華。他了解張德華的難處,他跟一些票友“抱怨”,有演出的時候,你們不來,沒演出的時候你們又想看。

劇場重新開演要到2019年的春節後,每年春節,張德華會帶著演員去重慶唱廟戲,一直唱到正月十五,唱廟戲比劇場演出收入高,但只有半個月時間。

很多人勸她把劇社關了,她說捨不得觀眾和川劇

張德華13歲開始學戲,叔父的朋友是資中當地一個劇團的團長,為了走出農村,小學沒有畢業的張德華自帶伙食進了劇團。此後,川劇成為她人生中分解不開的部分。

很多人勸張德華把劇社關了,甚至有觀眾也“看不下去”這樣勸她。她搖頭,說捨不得,捨不得觀眾,也捨不得川劇,“這輩子就學了這一件本事,也不知道還能幹啥。”

此外,兒子陳建成已大學畢業,又考取了澳大利亞一所學校的碩士研究生,學費要30萬元。得知這個喜訊,張德華一個星期晚上都睡不著,這麼多錢,怎麼辦?但一家人並沒有考慮太久,還是要送孩子出去讀書。

學費得去借,陳興勇說,找親戚朋友,甚至是貸款。這兩年苦過就好了,陳興勇說,等到把兒子供出來,他就回來好好唱戲。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楊靈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