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家務的孩子會缺少哪些能力?

不做家务的孩子会缺少哪些能力?

尾線留痕(ID:weixianliuhen)

不做家务的孩子会缺少哪些能力?

今天的孩子與我們小時候相比,做家務的比例要小很多。除了目前普遍存在的孩子課業負擔較重以外,還有其他原因。比如隨著各種家用電器的普及,家務勞動變得更加輕鬆;而家政服務社會化,更讓一些家庭可以完全從家務勞動中解脫出來。

然而,有所得必有所失。當你不需要孩子幫助也可以把家務處理得井井有條時,那些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培養的能力,也就與孩子失之交臂了。

1

自理能力

一些父母談到孩子的自理能力時,往往會說“還行”。但接下來如果細問:他的書桌是否自己收拾、房間和衛生間是否自己打掃、衣服床單是否自己用洗衣機洗、洗好的衣物是否自己收疊,就很少能夠得到肯定答案了。

有些父母認為只要孩子會做,就是具備了自理能力。然而,在我看來,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如果很少洗衣服,孩子就不會意識到應該內外分開、深淺分開,不會關注在領口和袖口需要使用領潔淨,更不會懂得有些衣服不能使用洗衣機。如果孩子很少完全自己打掃房間和衛生間,他就不會知道哪些角落灰塵最多,不會了解各種清潔劑的使用範圍,更不會懂得怎樣才能保證房間的整潔。

沒有經常性的實踐,就沒有足夠的經驗和熟練度。而缺了這兩個條件,家務對孩子永遠是避之不及的難題。

有的父母覺得孩子太懶,自己的事情從不主動做。不是在父母的不斷催促下,極不情願地做一些,就是想方設法拖延,直到父母看不下去替他做。這就是“會做”沒有轉化為自理能力的原因。

不做家务的孩子会缺少哪些能力?

2

自信心

不知你是否還記得:當孩子用小手終於把一塊積木放到最高點,整個“建築物”居然沒有倒塌時,孩子臉上的笑容有多燦爛!而在那之後,不管積木倒塌多少次,他仍然會堅持不懈。這說明了一個道理:自信來源於成功。

那麼對於孩子來說,什麼是成功呢?就是他依靠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得既令自己滿意,也讓他人認可。而做家務正是一個幫助孩子形成自信的過程。

同時,做家務,還是一種自我肯定、自我激勵的過程。因為整潔的空間、清新的衣物本身就是成功的甜美果實,孩子也就會自然而然從中獲得“我能夠照顧自己”、“我能把想做的事情做好”、“我能夠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的自信。

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人鼓勵對於自信的貢獻度會越來越小;來源於自己內心深處的成就感,將逐漸成為自信的主要來源。

從這個角度說,做家務在潛移默化中帶給孩子自信的氣質,更加深刻而長效。

不做家务的孩子会缺少哪些能力?

3

責任心

責任心,說簡單點就是努力把應該做的事做好。這其中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應該做的事,二是努力做好。

對於孩子來說,哪些是應該做的事呢?很多父母都會想到學習,這沒有錯,但遠遠不是全部。

首先,人要生存就必須能夠照顧自己,如果凡事依賴他人又怎麼獨立呢?其次,照顧家庭與親人,不管從親情還是倫理的角度,也都是該做的事。進入社會後,恪盡職守、遵紀守法是職場生存的基礎。如果有餘力,服務他人、服務社會也是每個公民的職責。

這些道理只靠父母嘴上說,孩子是無法真切感受和理解的。而家務勞動,正是幫助孩子體驗、瞭解並懂得自己責任最簡單的途徑。

另一方面,有些父母心疼孩子學習任務太重,即使讓他做家務,也不會提太高的要求,認為差著不多就行了。然而,這種應付、湊合的態度必然會傳遞給孩子,並直接導致他做事不認真、不努力。

有的父母認為他只要認真學習就可以了,做家務沒必要那麼認真。但其實,人的行為習慣在不同的地方都會有相同的體現。

比如“造反派”讓作家、文學翻譯家楊絳打掃廁所。於是治學嚴謹的楊絳置備了小鏟子、小刀子,又用竹筷子和布條做了一個小拖把,還帶些去汙粉、肥皂、毛巾和大小兩個盆兒,放在廁所裡。不出十天,她就把積滿汙垢的瓷坑、洗手盆,以及廁所門窗牆壁都擦洗得煥然一新,連水箱的拉鍊上都沒一點灰塵。

由此可以看出,家務勞動對於孩子責任心的培養意義重大。

不做家务的孩子会缺少哪些能力?

4

學習主動性

基於家務勞動對於自理能力、自信心與責任心的積極作用,它對於孩子學習主動性的影響就不言而喻了。

不能說愛做家務的孩子都愛學習,因為其中的影響因素很多。但能夠確定的是,這些孩子很清楚學習是自己的事,是自己的責任。而這正是令很多父母頭疼的事。

閨女上高中時我曾經開玩笑地問她:“將來你能養我嗎?”她認真地想了一會兒說:“我先把自己養活吧。”我理解她如此回答的原因。

閨女從上小學起就完全自己打掃房間,上五年級時就可以做一桌葷素搭配的飯菜。所以她知道生活一點也不簡單,需要不斷付出努力,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承擔更大的責任。這也是她一直在學習上主動、積極的重要動力。

有的父母說:“我經常跟孩子說學習是他自己的事,他也知道,可就是在行動上體現不出來!”

對此我要說:就像讓小孩子碰一點點熱水,他就能明白要遠離開水瓶。雖然孩子長大了,看似也能聽懂父母的道理,但要讓他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認知,必須要親身體會。

不做家务的孩子会缺少哪些能力?

5

對家人的關愛

一般來說,對於那些被兒女厭煩、遺棄,甚至虐待的父母,在同情他們的同時,我更想問的是:他們的遭遇是誰的錯?

“啃老”雖然是個新詞,但這種現象卻是古今中外都不少見。其中共同的規律就是:父母為哪個孩子付出的越多,哪個孩子一定“啃”得最兇。如果只有一個孩子,父母付出越多,孩子“啃”得越理直氣壯。

如果把世界上的歌曲分類,無論哪種語言,情歌都肯定是數量最多的。假如你仔細揣摩歌詞就會發現:絕大多數表達的都是自己愛的付出,卻很少有純粹單向的對愛的感受和感動。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人感受“愛”的途徑,不在“獲得”時,而在“付出”時。“有兒方知父母恩”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而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可以體會父母的費心與疲憊,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父母獲得休息與歡愉。有了這樣的經歷與體驗,他怎麼可能不懂得關愛家庭,怎麼可能不會關愛他人呢?

6

社會交往能力

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為什麼孩子不做家務會影響人際關係》,其中提到一個高中小姑娘,因為對朋友的個性缺乏準確的認知,以及處理問題能力不足,使得自己萬分苦惱。分析起來,其中的部分原因就是她很少做家務。

與父母一起做家務,孩子就可以近距離地看到父母的表情與神態,進而產生細緻入微的情感體驗。如果總是父母在做家務,而孩子關在房間裡學習,他又如何能學會通過觀察他人的表情來體察對方的所思所想呢?

所以,在看到父母疲倦的面容時端上一杯熱茶、在父母煩躁地皺眉時伸手幫忙的孩子,一定是經常幫助父母做家務的孩子。

我閨女開始獨自買菜做飯時,一般都會做自己喜歡吃的菜。為了不打擊她的積極性,我們一般不會說哪些是不喜歡吃的。但是一餐飯結束,有些菜一定會被剩下。

時間久了,我漸漸發現她每次買菜時,一定會買些她愛吃的,也買我們愛吃的,還有她認為很有營養,或者最近沒有吃過的菜。

每個人都會希望自己周圍的人文環境更友好。所以如何營造出這樣的氛圍,就是每個孩子成長中必須學習的。而根據他人的反饋調整自己的行為,正是其中的重要步驟。

不做家务的孩子会缺少哪些能力?

雖然家務活可以由他人代勞,但因失去鍛鍊機會而缺少的能力,他人就無法替代了。

有了這樣的得失對比,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