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吼吧,“喀秋莎”!火箭炮的今生前世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二戰中揚名天下的“喀秋莎”火箭炮,轉眼間迎來了花甲之年。當年“喀秋莎”叱吒風雲威震敵膽,今天新一代優異的“喀秋莎”火箭炮使霸權主義膽戰心驚。

中國是發明火箭的故鄉,大約在13世紀,中國的火藥和火箭技術傳到歐洲。1807年,英軍在進攻丹麥哥本哈根的戰鬥中,首次使用兩腳架式發射架發射火箭彈。其後,法國和俄國都使用過三腳架式發射架發射火箭彈。1909年,德國的克虜伯公司買下了瑞典人文格中校的固定火箭的專利,並開始組織試驗,但始終未能大規模生產。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時的火箭推進劑還是黑色火藥,生產還是手工作業,生產條件惡劣,而且黑色火藥不耐衝擊,發火的危險性大。到了1935年,發明了耐衝擊的新型推進劑,對火箭彈和火箭炮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在這個基礎上,火箭炮的發展駛入了快車道,“跑在前面的”便是蘇聯和德國。

怒吼吧,“喀秋莎”!火箭炮的今生前世

火箭炮最早投入戰場使用是在二戰初期。當時法西斯德國憑藉裝甲機械化部隊發動閃電戰,短時間內佔領了波蘭、比利時、法國和南斯拉夫,繼而揮師東進向蘇聯發起大規模進攻。德軍的一支部隊侵入斯摩稜斯克地區,佔領了奧爾沙市。大量坦克和裝甲車輛擁擠在火車站四周,一路顛簸的坦克手鑽出悶罐般的車艙,卸下沉重的武器裝備,聚集在路旁用餐、休息;一些坦克和裝甲車輛在等待補充燃料、維護保養。突然間傳來陣陣巨響,不知從哪裡飛來無數炮彈,打得鬼子死的死、傷的傷。炸燬的坦克歪歪扭扭趴在地上,有的燃起熊熊烈火,引起連鎖爆炸,鬼子兵驚慌失措四處逃竄。指揮部很快弄清了事情真相:原來,蘇軍炮兵上尉費列洛夫指揮1個炮兵連發動突然襲擊,使用的武器是新制成的M-13火箭炮,紅軍叫它“喀秋莎”。

怒吼吧,“喀秋莎”!火箭炮的今生前世

“喀秋莎”首戰告捷一鳴驚人,沉重地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後來,在激烈的斯大林格勒大會戰中,蘇軍曾使用M-30式火箭炮作為“壓軸”登場,那嗖嗖的一條條火龍,劃破長空,萬箭齊下,彈如雨下,大量摧毀了德軍陣地,破壞武器裝備,殺傷有生力量,並給德軍精神上以沉重打擊,成為戰爭中扭轉乾坤的神器。

二戰以後的半個多世紀裡,軍事技術快速發展,美英等國競相研製導彈和熱核武器,火箭炮則因為射彈散佈大、精度差而被看作落後武器。蘇聯卻在“喀秋莎”的基礎上繼續研製了多種性能更先進的新式火箭炮,其設計型號之多、裝備數量之大在世界各國處於遙遙領先地位,堪稱“喀秋莎”王國中的“大哥大”。

怒吼吧,“喀秋莎”!火箭炮的今生前世

前蘇聯火箭炮不但種類繁多,而且型號十分繁雜。總的看來,50年代~60年代的火箭炮種類較多,有BM-14-16、BM-14-8、BM-14-17、BMD-20,BM-24、BMD-25-6、BM-21等多種,其中以BM-21“冰雹”火箭炮最為有名。這種火箭炮因性能先進,用途廣泛而一直在部隊中廣泛使用,迄今為止已有2000多輛暢銷到全世界50多個國家,尤其受到第三世界國家的青睞。

“喀秋莎”BM-21火箭炮不但在60年代問世時射程、精度等許多指標居於世界領先地位,而且幾十年來經過不斷演變和發展,仍有許多獨到之處,不愧為舊式武器改造成功的典範。單是蘇聯和俄羅斯為適應不同作戰需要就曾進行過多次重大改進,從而衍生出多種不同型號。其中較重要的有以下幾種:

怒吼吧,“喀秋莎”!火箭炮的今生前世

BM-21V型這是70年代初研製的一種輕型火箭炮。1969年中蘇邊境衝突後,由於邊境地區地形複雜行動困難,蘇軍迫切需要一種較輕便的火力支援武器。為此將原來40管的發射裝置改成12管的輕型裝置,分成上、下兩排各6個發射管。發射裝置的重量減輕後,只需用2t重的“嘎斯”-66B(4×4)輪式越野車即可運載。有的還可用BMD型空降戰車運載,適於伴隨空降部隊空投到複雜的邊境地區或其他戰場。

BM-21-P型這是一種適於游擊隊或特種部隊使用的單管火箭發射裝置,曾在越南和阿富汗戰場上使用過。它的發射系統下部是一種結構簡單的三腳架,重約28kg,只需1名~2名士兵即可在3min內開設發射陣地。發射管重約22kg,可進行射角調整,高低射界35°,方向射界30°。炮手可在30s內裝好1發火箭彈,最大射程約11km,最大射速為2發/min。

新型遠程火箭彈原型BM-21火箭炮最大射程20.75km,近年來為進一步提高威力,增大射程,俄羅斯和法國合作,研製了多種性能先進的新型遠程火箭彈。法國負責研製複合型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俄羅斯為新型火箭彈研製各種不同用途的戰鬥部。迄今已製成5種不同的火箭彈,最大射程達到32km~36km。火箭彈長約2.6m~3m,重56kg~65.5kg,戰鬥部重18.5kg~25kg。

怒吼吧,“喀秋莎”!火箭炮的今生前世

從70年代到80年代末,隨著美、蘇競爭的日趨激烈和作戰思想的變化,蘇聯先後研製了同屬9K系列的3種新式火箭炮,它們是BM-21火箭炮的重大發展。其中的9K59式火箭炮,又叫“普列瑪”。它的主要特點是在BM-21的基礎上增大了威力,提高了機動性。它發射的火箭彈與BM-21的十分相近,口徑也是122mm,最大射程20km左右,兩種彈藥可以通用,但是9K59火箭炮增加到50個發射管,分成5層排列,每層10個管,可在30s內發射出50發火箭彈。

另一種武器是9K57式火箭炮,它的別名叫“颶風”或“暴風雨”。它約於70年代中期裝備蘇軍集團軍炮兵旅,北約國家首次發現於1977年,因此叫它M1977式火箭炮,有時又叫它BM-22或BM-27。直到80年代製成9K58式火箭炮前,它一直是蘇軍中威力最大的火箭炮,曾在阿富汗戰場多次使用,最近的車臣戰場也使用過。

怒吼吧,“喀秋莎”!火箭炮的今生前世

全套9K57武器系統由發射車、火箭彈和火控系統組成,每門火箭炮配備1輛彈藥車,有時甚至可配2輛彈藥車,發射車由“吉爾”-135МЛ(8×8)重型運載車改進而成。前部駕駛艙有裝甲防護,發動機後置。發射裝置位於車體後部,由3排發射管組成,最上面的1排只有4個發射管,下面兩排各有6個發射管,一共16管。整個發射裝置高低射界0°~55°,方向射界左右各30°。行軍時,發射裝置呈水平狀態,最大速度65km/h。可在3min內由行軍狀態轉入戰鬥狀態。炮手藉助左側瞄準系統進行瞄準。1次齊射16發火箭彈需20s。

怒吼吧,“喀秋莎”!火箭炮的今生前世

“暴風雨”火箭炮可發射多種不同性能的火箭彈。最初裝備部隊時主要使用9М27Ф型爆破式火箭彈和9M27K型子母彈。爆破彈直徑220mm,長4.83m,重280kg。戰鬥部重100kg,內裝51.7kg烈性炸藥,最小射程10km,最大射程35km。子母彈內裝有30個9H210型反步兵/反裝備雙用途子彈。80年代又製成9M27K2型反坦克佈雷彈,內裝24枚PGDM型地雷;9M27K3型反步兵佈雷彈,內裝312枚PFM-1型反步兵地雷;9M59型反坦克佈雷彈,內裝9枚專用於攻擊底裝甲的反坦克地雷。此外有的火箭彈還配用燃燒戰鬥部。

怒吼吧,“喀秋莎”!火箭炮的今生前世

“暴風雨”火箭炮的一些技術性能與美軍的M270式火箭炮相似,但比M270提前10年列裝!它的出現填補了蘇軍師屬戰術火箭和BM-21火箭炮之間的火力空白,提高了對遠距離目標實施火力突擊的能力。

在俄羅斯炮兵部隊中還有一種十分引人注目的新型大威力火箭炮,這就是9K58“龍捲風”武器系統。它是前蘇聯解體前研製的高性能炮兵武器,被譽為目前世界上正式列裝的炮兵武器中射程最遠、威力最大、精度最高、性能最先進的多管火箭炮。北約情報機關早在1983年就發現前蘇聯正在試驗這種新式武器,當時稱它為M1983式火箭炮。實際上直到1987年才正式投入使用,裝備在方面軍的炮兵師火箭炮旅。每個旅4個營各12輛火箭炮。用於壓制敵縱深地域導彈或火炮發射陣地,破壞作戰指揮系統,摧毀堅固防禦工事,毀傷坦克和裝甲車輛,殺傷有生力量。

怒吼吧,“喀秋莎”!火箭炮的今生前世

初期裝備的發射車型號為9A52,後經改進後定型為9A52-2型,有時又叫“龍捲風”-M。它由“馬斯”-543M型載重車改裝而成。四衝程柴油發動機功率高達525hp。中央輪胎調壓系統可隨地形變化隨時調節壓力,具有良好越野行駛能力,最大速度為60km/h,最大行程可達850km。只需3min就可從行軍狀態轉入戰鬥狀態。指揮艙內裝有三防裝置和通風設備。

怒吼吧,“喀秋莎”!火箭炮的今生前世

“龍捲風”火箭炮最突出的優點是較好地解決了傳統火箭炮射彈散佈大、命中精度差的難題。長期以來,許多西方國家冷漠火箭炮的主要原因就是認為它的精度差,而且越是增大射程散佈就越大,甚至認為最大射程40km就是它的極限值。“龍捲風”火箭炮發射的火箭彈直徑300mm,重達800kg,戰鬥部重280kg,最大射程達到70km。但是它的距離散佈只是射程的0.23%左右,接近普通野戰火炮的精度。它之所以獲得如此優異的效果,主要是在火箭彈的設計中突破以往思路,採用了先進的制導技術。在火箭炮發射管的一端裝有1個“黑匣子”,它可為發射的每發火箭彈自動編制程序。然後在飛行過程中藉助火箭彈上的燃氣發生器產生高壓氣體,驅動舵機不斷修正火箭彈的飛行方向。火箭彈在飛行過程中還沿著縱軸方向不斷進行高速旋轉,使火箭彈保持良好的飛行穩定性,也可減小命中目標時的散佈偏差。正是由於採取了以上一系列措施,才使它的精度提高了兩三倍。

怒吼吧,“喀秋莎”!火箭炮的今生前世

“龍捲風”火箭炮配用多種火箭彈,可完成多種不同類型的作戰任務。其中的9M55K型子母彈,裝有72個2kg重的子彈。一次齊射12發火箭彈撒出864個子彈,可覆蓋800m×800m的區域,殺傷有生力量,摧毀武器裝備。9M55K1型子母彈裝有5個15kg重的子彈,採用雙波段紅外尋的器,可在距離目標150m處引爆戰鬥部,射出高速穿甲彈芯,擊穿70mm厚的均質裝甲。

怒吼吧,“喀秋莎”!火箭炮的今生前世

此外,俄羅斯還研製出了一種戰場偵察用的火箭彈,它的彈體中部和後部裝有摺疊式彈翼,飛出發射管後彈翼自動張開,變成1架小型無人機。

動力系統採用脈衝式噴氣發動機,可使它在空中活動30min。機上裝有全球定位系統和陀螺穩定攝像機,攝下圖像後及時傳送到地面指揮所。無人機全重45kg,最大飛行高度9000m,可測定70km內各種目標的精確位置。威力巨大的“龍捲風”火箭炮配以性能先進的目標偵察和射擊指揮系統,定將在21世紀戰場譜寫出新的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