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情緒怪獸出來了,對我發火了”

“小D,你現在馬上安靜,聽我說”

“@#¥#%……”

“小D,你給我閉嘴!”

“……¥#%#”

“哐~~~”,我把她的最喜歡的一個玩具扔到了地上。

之後,世界突然安靜了幾秒,隨後小D爆發出了巨大的哭聲,伴隨著“媽媽!”這樣的急叫。然後她邊哭著邊去把那個心愛的玩具撿起來,哭著遞到我手裡。

“我不要,剛剛媽媽好好和你說話,你為什麼不聽呢”,我推開了她的手。她卻仍然哭著堅持,繼續大叫,“媽媽!拿著!”

“我不要,你走開!”伴隨而來的是她又一輪撕心裂肺的大哭。

這是前不久剛發生的事,事情的起因經過已經不那麼重要的,簡單來說,就是老母親連續5天帶一個4歲多的娃(其中幼兒園放假2天),自己姨媽期再加上睡眠少,於是就爆發了。


“媽媽的情緒怪獸出來了,對我發火了”

上面那個瞬間,我把所有育兒書上說的錯誤全部犯了。但你們知道之後發生了什麼嗎?小D哭著走了過來,向我伸出來手臂,一個勁地和我說,“媽媽,我非常非常愛你,抱抱”。

那一刻,我頓時“洩氣”了,剛剛心裡彷彿還有一頭野獸的我,頓時柔軟了下來。眼睛不覺有點溼潤,心頭一軟,然後就抱著小D,坐了很久很久,直到我們都平靜了下來。

然後,我提議到,我們一起吃點零食吧。於是,我們母女倆盤腿坐在遊戲墊上,我準備了水果和小餅乾。我問小D,“剛剛媽媽怎麼啦?” 小D說,“媽媽,心裡的情緒怪獸出來了,你發火,很生氣”。

嗯,“情緒怪獸”,是我們經常對小D說的一個詞語,她是個非常倔強的孩子,很容易因為世界不如她的想法進行而發火,而她的發火摧毀程度非常非常高。

這四年多的時間裡,我一直在教她如何認識情緒,表達情緒和平復情緒。但這些道理即使都懂,對於這樣一個4歲多的孩子,那個當下她還是無法做到不發火。

小D 3歲以後,我開始告訴她,“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情緒怪獸,有時它會出現,這很正常。小D慢慢大了,接下來情緒怪獸出現時,小D要學會自己把它抓住帶回屋子裡”。


“媽媽的情緒怪獸出來了,對我發火了”

這是我們這一年一直強調的,提醒小D自己去抓住“情緒怪獸”,從而希望她可以學會自我情緒調節,而不再完全靠外界的力量。換句話說,還是可以發火,但希望小D自己有這個覺察,然後自我調節。沒想到這個概念對她的影響好大啊,今天竟然對我說了。

我接著她的話說,“對的,媽媽今天的情緒怪獸也出來了。媽媽向你道歉,媽媽這次沒能力自己把這個怪獸抓住,是小D幫助了媽媽”。

“嗯,沒關係的,每個人都會生氣發火的”,小D說完,還湊過來用手摸了摸我的背部,“你現在感覺好多了吧”。我點點頭。

然後輪到她開始“採訪”我了,“媽媽,你為什麼剛才發火呢?”;“你可以怎樣讓自己平靜下來呢?”;“下次你發火的時候,你需要我做什麼呢?”。

嗯,這些都是我平時在幫助她覆盤時會提的問題,現在她原封不動地全部“還給”我了,我也一個一個特別認真地回覆了她,然後我們還討論了媽媽的應對策略和小D的有什麼不同。


“媽媽的情緒怪獸出來了,對我發火了”

打下這些也挺感概的,一直以來很多朋友們都會問我,大J,你會對小D發脾氣嗎?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小D 2歲之前,我每次都會異常堅定地說,“我要求自己不發脾氣,我是成年人了,我應該更能比孩子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現在回想那段時間,我好像除了一次情緒崩潰,真的再也沒發過脾氣。我看了很多關於孩子情緒管理的書籍,學習了很多父母自我情緒管理的方式,我對自己要求很高,我覺得這是一個母親必備的自我修養。

到明年4月,就是我當母親的第五個年頭了,如果現在再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的答案似乎不再如此“非黑即白”了,“努力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但萬一真的發脾氣了,把這樣的情況當成我們和孩子互相學習的機會,從每一個不好的、糟糕的情況中汲取養分,也是我們為人父母應該教會孩子的”。

和最初的兩年狀態相比,我現在對自己“放鬆”了很多,雖然有時看似是“倒退”了,但我自己卻越來越明白,這其實是在進步。


“媽媽的情緒怪獸出來了,對我發火了”

我現在其實已經很少會再去學習如何應對XXX問題的招數了,任何的情況發生,我都會問自己下面幾個問題:

1、我有沒有花時間在平時,我和小D的親子聯結是否緊密?平時“愛的儲蓄”足夠,一兩次的聯結斷裂(比如發火、我要出差等)不足以讓我們的親子銀行出現赤字。這是我們的育兒底氣,它能讓我們少了很多“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不必要焦慮。

2、每次發生問題後,我有沒有及時帶著小D覆盤?剛剛發生了什麼?我們怎麼了?為什麼會這樣?下次再發生類似的問題,我們可以怎麼做的更好?這是我們的“成長型思維模式”,不求每個當下都是“完美”,但求每次都能從中汲取養分,變成今後成長的助力。

3、每當糾結自己這樣做對還是不對,好還是不好時,不妨問問自己,這樣做我和孩子舒服嗎?育兒的本質是情緒的流淌,

人的狀態對了,任何知識和技巧的對錯都是可以不斷精進和調整的。最怕的是技巧都對,狀態卻不好,情緒流淌的渠道是擁堵著的。

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我當媽的第一年,估計自己會為此自責很久,甚至會因此全盤否定自己,還會擔心是否對小D帶來什麼負面影響。

但如今,我學會了向前看,“怎麼把這個事件變成我們母女倆的成長?”,我學會了向外看,“挺好,小D也學會了怎樣理解他人,把我之前教給她的情緒管理運用起來了”。

“媽媽的情緒怪獸出來了,對我發火了”

我想這就是成長吧,寫下這個小故事,給曾經的自己,也給很多像我當年一樣認真學習的你們。

我仍然感謝自己當年如此認真地學習的經歷,因為這是我成長的基礎,所以不要懷疑自己是否就不要學習了,恰恰相反,最初扎的深,很用心的你我,今後才能越來越有這樣雲淡風輕的底氣。

但同時,也記得提醒自己,學習育兒知識不該讓我們變得更加焦慮,也不是讓我們變得“完美”,學習育兒知識是讓我們變得寬容接納和內心充盈。讓我們明白,只要擁有這樣的學習能力,我們都能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