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戰俘被集體槍決時寧願被打死,也不敢反抗,有三個原因

為何戰俘被集體槍決時寧願被打死,也不敢反抗,有三個原因

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安迪的銀行家,蒙冤入獄。在獄中受盡了折磨,最終得知自己確實是被冤枉的之後向監獄長說明情況,卻沒有見到遲到已久的正義。經過了一番思想鬥爭後,最終計劃從監獄挖一個與外界相連的通道,最終的結果也是讓人感到非常舒適的。在安迪逃出監獄後,利用自己杜撰出來的人舉報了監獄長的犯罪事實,監獄長自殺身亡,整部影片結束。那麼我們知道在二戰時期,德國的戰俘營裡有大量的戰俘,為什麼他們寧願被打死也不集體反抗呢?這裡我們不說日本的戰俘營,因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據相關資料顯示,在二戰期間,日本戰俘營的死亡率是德國戰俘營的十三倍多。

為何戰俘被集體槍決時寧願被打死,也不敢反抗,有三個原因

言歸正傳,那麼我們下面就來分析一下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當時的戰俘為什麼寧願被打死都不願意集體反抗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首先,當時本來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在發生戰爭,我們都明白,打仗其實在某種意義來說是比拼國力的強弱,因為戰爭的消耗量是非常大的,不論是糧食還是人口方面。

為何戰俘被集體槍決時寧願被打死,也不敢反抗,有三個原因

所以當時的戰俘吃的非常差,而且很多時候都是吃不飽的。你想想,這一天天,天天餓肚子,真要反抗起來也打不過看守啊,就算能逃出去,肯定也是跑不了多久就不行了。同時,長期的飢餓使得大多數戰俘們失去了鬥志,根本不會想著逃跑了,戰俘營的看守們也會不定時的進行思想教育,在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摺磨下,很少有人還能去想著怎麼逃跑。其次,戰俘營的看守人人手持武器,兩個看守之間間隔也不遠。一旦發現有緊急情況,如戰俘逃跑,可以立即開槍。沒有人不畏懼死亡的,在死亡到臨的前一刻很多人都會大小便失禁。

為何戰俘被集體槍決時寧願被打死,也不敢反抗,有三個原因

而且戰俘營大多建立在湖心島中間,或者周圍被高山所包裹的地方,就是為了預防戰俘會輕易逃跑。我們都聽說過水牢,簡而言之就是充滿水的牢房。你想啊,戰俘整天被泡在水裡,時間久了能受得了嗎,哪有什麼越獄的想法,能苟活著已經不錯了。

為何戰俘被集體槍決時寧願被打死,也不敢反抗,有三個原因

說到這,我們不得不說說中西方對待戰俘的態度,“西方有從戰俘營歸來的英雄,東方不接受被俘的汙點。如可看待敵人施加的苦難,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英雄。”肉體被俘虜,飽受虐待,精神卻一直都堅挺,不放棄生的希望,不向強大的惡勢力屈服。這不正是英雄的表現嗎。可是,這種英雄在東方是不被認同的,因為一旦自身被俘就已經是一個汙點了,不管是自願還是被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