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活不夠美好(再續)

我從十歲開始,一直不斷地在接受“死亡課”的薰陶,或者更直白點,是“教育”;“死亡課”是這世間的每個人的“必修課”,但我一直諱談死亡,“好死不如賴活著”不是?《美好生活》中,以家長裡短,甚至雞毛蒜皮的小事,再到徐天換心手術,無不在時刻“提醒”我們,生死只在一瞬間,而對普通飲食男女來說,活著到底是美好的,死去到底是糟糕的;因為活著是一種“存在式的體驗”,而死亡則令人瞬間無知——沒有人知道死後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徐天好幾次暈倒,讓人十分心疼,但他到底是個善良的男人,好像特別淡定,活著就好好活,死了也要“好好死”,誰都不怪,誰都不怨,人生無非一口氣而已。

假如生活不夠美好(再續)

在生死線上掙扎的角色,應該更能理解這個世界吧!豆瓣圖片©

或許,世上所有人的生活都有個“模式”,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模式”,從生到死,把生活當成“生下來活下去”來理解。我順便還想起了木心先生的一句話:“生活是什麼?生活是死前的一段過程。”簡言之,“生活是過程。”然而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得已要加入很多成分,有些成分沉重,有些則很輕飄,最終形成一段從生到死的過程,謂之“生活”。要把生活形容得迷人一些,我們多喜歡用“美好”這個定語;所謂“美好生活”,也就是“死前的一段美好的過程”。就在我們經歷這段過程的過程中,有些人讓人歡笑,有些則讓人哭泣,也有人讓人痛苦;其實大家都是這個過程中的過客,而某些人偏偏就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主人”。而在這種時候,我往往又會想起木心先生的另外一句話:“生命的悲哀是衰老死亡,在這之前,誰也別看不起誰。”所謂“不美好的生活”,也就是“死前的一段不美好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不美好,興許多半來自於“誰也看不起你”。得虧還有衰老死亡,所以我們這個世間必然會有死亡,因為很多人著實太過貪生,而“死亡課”就成了我們的“必修課”。

看到梁曉慧為胡小光的犧牲而痛苦不已,她那麼愛他,所以我就想到跟我相關的“死亡課”,因為我也愛我的親友。我這些年,“修”了太多的“死亡課”,但我仍然不解死亡。因此,我把有關死亡的回憶寫下來,也只能看作是我的“死亡課筆記”,只是表達一種對亡靈的敬畏。先是我外婆,在我懵懂的年齡,給我上了第一堂“死亡課”。我現在聽到小朋友喊我媽“姥姥”的時候,很快就能想到我的外婆。記得有人曾刻畫過一個“狼外婆”的角色,不知道那人的外婆到底有多“狼性”,反正我的外婆好似是個徒在這世間走了一遭的女性,“來無蹤去無影”,小時候就被纏了足,不到十三歲就嫁了人,之後生了一大堆孩子(至少8個),最後給自己落下一身病。我只知道,外婆最終是病故的。電影《尋夢環遊記》(Coco)上映後,我在一個星期內看了兩遍,不是因為別人誇它多麼“懂得”死亡,而是因為那個叫Coco的老太婆。我能想來的最親切的老太婆,一個是我外婆,一個是我奶奶,另外還有一兩個,是我奶奶的妯娌,按輩分我管她們都叫奶奶。在這些親切的老太婆中,我外婆走得最早,所以她給我上了第一堂“死亡課”。後來是我大舅,也是病故,年紀輕輕的,哪怕活到現在,頂多不過是個“油膩大叔”,遠不到“蟄伏期”。我大舅給我上了第二堂“死亡課”,但是特別匆忙。我最後一次見我大舅,是他到我家來特意看我;沒想到,那次竟成永別。上第二堂“死亡課”的那年,我十二歲,聽到“死”這個字,我真的特別害怕,頭皮瞬間發麻。

假如生活不夠美好(再續)

有人說他倆很配,但怎麼理解那顆胡小光的心呢?豆瓣圖片©

再後來,我不到十四歲,有個堂祖父過世了,雖然年近古稀而亡,但確切地說也是病故。在這堂“死亡課”過後不久,在我十五歲的年齡,我爹親自給我上了一堂“死亡課”。我不明就裡也無可奈何地,就那麼哭喊著接受了親爹的“死亡課”“教育”。我現在內心裡有些古怪的東西,在別人看來我甚至缺乏作為一個人的朝氣或生氣,其實都是我親爹那堂課給鬧的;雖然我活到了快四十歲的年齡,但我在“死前的這段過程”中,總覺得自己缺少什麼,跟很多人比,我缺的東西並不多,但最關鍵的是,我缺少一個可以被我任意“坑”的爹。在我三十歲的時候,我外公過世了,活了整整九十一歲,他是我所有的“死亡課”前輩中真正活到“天年”的老者,真正稱得上“耄耋老人”了。因為這個說法,我的一些親友反倒說外公的離世,其實不是白事,而是“喜事”。我不知道這堂“死亡課”應該如何理解,但在我想來,到底還是自欺欺人的成分多,因為我不知道“喜”從何而來。後來,我有幾個嬸子相繼離世,有些是病故,有些則因為家庭矛盾,實在想不通,於是就喝了農藥。我二嬸是乳腺癌,別人跟我說的時候,說她患了“奶癌”,聽起來就很嚇人,所以有關我幾位嬸子的“死亡課”,我實在不喜歡“必修”,很想“逃課”。但是,人最終還是沒了,如果她們能夠“再生”,我眼下則無處可逃。後來是我奶奶,我三十二三的年齡,她於八十來歲高齡過世,生前還癱瘓在床一年之久,所以有人也說她的離世同樣是“喜事”;或許,我奶奶脫離病痛折磨,這才是“喜”,其餘之外,到底都算不上“喜事”。後來,我年齡越來越大,親友中有跟我年齡相仿的先走一步,活著的時候就挺著急的,在給人上“死亡課”這方面,他們倒也很著急。我感覺我早已修滿了“死亡課”的“學分”,但我至今諱談死亡。我承認,我不是個豁達的俗人;據說,唯有“達人”才能“知命”,我一直為了“死前的一段過程”而掙扎著,既非“達人”也非“智者”,所以見不得梁曉慧因為失去愛人而哭泣。有些時候,一種痛苦簡直的無法形容,沒法靠文字來傳達意思。但願現實和虛構中的亡靈都能安息!

然而,修過“死亡課”,卻並不意味著對“死前的一段過程”徹底失去信心,也或者從此消極終了,不再為生而拼命。木心先生還說過,“生命好在無意義,才容得下各自賦予意義。假如生命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卻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尷尬狼狽。”我們要賦予生命以意義,那樣才能琢磨出“美好生活”的真意。我們不妨把生命當成一個空殼,然後往裡面填裝一些“必需品”,我不知道你喜歡填裝什麼,但我最喜歡填裝平安、健康和快樂。此外,倘能靠自己掙命換來某些享受的東西,那自然再好不過,可是換不來,我也不會強求。人比人,氣死人,但有時反過來,你也會羨煞旁人;別人有的你不一定有,而你有的,別人或許比你還多,也或許根本沒有,想到這些,你應該知足。“美好生活”不是趨炎附勢,也是隨波逐流,生活再怎麼沒有意義,它到底都是你自己的生活;你的生活,你負責。

假如生活不夠美好(再續)

徐豆豆的“恐”其實也是“空”。豆瓣圖片©

因為我受親爹“死亡課”的影響,內心總覺得缺什麼,很神奇,好像總有種“矮人一截”的想法。過去,我很忌諱談論我爹的故去,但現在,當我快要活到我爹作古的年齡,不會再顧忌那麼多了。沒有爹會“矮人一截”,這聽起來很荒謬,但確有其感。不信?我們可以看看《美好生活》中徐豆豆的表現。有些人不理解,以為徐豆豆肯定是那種一身婊氣的女子,所以別人追求她,總是“欲擒故縱”似的,可等別人不追求她了,反倒有些捉急。有一種說法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我們可以換一種思路來理解,就像假如你不生孩子,永遠不會知道生孩子的時候哪裡最疼!再怎麼悲劇的事情,你不親身經歷,就很難理解別人。你只知道人家的名字,卻不知道人家的故事,這話還真不是矯情人說出來的。有人說,徐豆豆是恐婚。其實不是!要我的理解,是怕得到後再失去。這是一種奇怪而又複雜的心理,是人的心理,看起來有些不正常,其實很正常。當你最在意的東西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甚至弄得你心力交瘁的時候,你就意識到生命的“空”到底有多可怕;這種“空”自然就會引起各種恐。所以我說,無論世界如何改變,人心都要向善。這不是我矯情,而是想告訴你,即使再美好的生活,其實“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在給別人差評的同時,不妨反思一下自身的處境。另外,賈小朵其實也有種“矮人一截”的心理,但這主要表現在父母婚姻失敗方面的影響。關於婚姻的話題,我們後面再說。

生命在於我們賦予其意義,那麼我們的生活到底需要什麼?我記得《增廣賢文》裡有一句“祖傳秘方”:“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不過一榻之眠。”人活在世上的需求不斷膨脹,對發展世界經濟或許很有好處,但對維持內心平和卻存在很大弊端。什麼樣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美好生活”,我們既需要努力奮鬥,也需要拭目以待。

假如生活不夠美好(再續)

給江小白做廣告,我只佩服小朵。豆瓣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