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非公有制經濟的“主要”和“重要”

公有制、非公有制經濟的“主要”和“重要”

公有制、非公有制經濟的“主要”和“重要”

眾所周知,許多人談到民營經濟,都擅用“五六七八九”來概括: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有人認為,從以上數字看,民營經濟在稅收、國民生產總值等方面貢獻早已過半。根據起碼的數學常識,在量上超過50%顯然可以叫主要部分,在力上超過50%顯然可以叫主要作用。然而,我們在各種場合談論民營經濟時,仍然講公有制經濟處於主體地位,民營經濟是重要組成部分、處於重要地位、發揮重要作用,而不會講民營經濟是主要組成部分、處於主要地位、起到主要作用。這是為什麼呢?芰荷郎中感到,這是個有趣的話題。

實際上,民營經濟在經濟總量、發展動能中的佔比,不是決定其是“主要”還是“次要”的關鍵因素。衡量非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誰處於主體地位,本質上是涉及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大問題,我們不能將之簡單化、數學化。

<strong>從字面意義看,《辭海》收錄的“主要”一詞,是指事物中關係最大、起決定作用的,也意為事物的關鍵;“重要”一詞,是指具有重大影響或後果的,有很大意義的,比如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會議。從“重要”到“主要”,一定是在影響事物的諸多因素中,某個因素開始由從屬轉向主導,並且開始起到決定性、關鍵性作用。在我國經濟要素中,關係最大、起決定作用的經濟要素必然是公有制經濟,因此其必然處於主體地位。

<strong>從生產關係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本質上是由生產關係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並且仍然處於初級階段,這兩個方面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一方面,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要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性質,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初級生產力水平相對不高,發展很不平衡,呈現多樣性和多層次性,需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就是這個道理。

<strong>從歷史階段看,這是一個消長過程。新中國成立後,出現過兩個民營經濟,一個是民族工商業經濟,一個是現代民營經濟。兩個民營經濟都是獨立的生命體,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一個歷經“三大改造”後迅速走向徹底消亡,一個歷經“改革開放”後迅速重生和發展。可以看到,建設之初民族工商業大量存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工商業完全實現國有化,非公有經濟比重幾乎等於零。改革開放40年後,民營經濟迎來了大發展的新時代。民營經濟的曲折歷程,呈現了一個“U”形發展軌跡。在這個漫長過程中,民營經濟從來沒有關係最大、起到決定作用,因此不是主體地位,而是重要地位、重要作用、重要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