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作者就提到了一個這樣的觀點:<strong>表揚本身,是雙方關係不對等的產物,一味的表揚會讓孩子失去自我,成為一生不自由的根源。
書中是這樣解釋的:一般來講,表揚是一種長輩對晚輩的認可,是一種居高臨下的評判,實質上是一種不對等的關係。換言之,領導對下屬才會表揚,長輩對晚輩才會表揚,我們很少會看到一個下屬會表揚他的老闆,我們也很少會看到一個年輕人會表揚一個德高望重的長者,表揚其實是關係中的強勢一方對弱勢一方的操縱,為的是讓對方今後的行為更加符合自己的預期。

鼓勵則是一種支持和信任,比如當好朋友幫了自己的忙,我們不會表揚,而是會感謝她,好朋友升職加薪時,我們不會表揚,而是會祝賀她, 為她開心。簡言之,我們不想操縱她,大家是平等友好的關係。
關於鼓勵和表揚對孩子的影響,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和他的團隊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研究。他們首先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每個孩子完成後,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並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
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誇獎,即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
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於努力的誇獎,即鼓勵,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隨後,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
結果發現,那些在<strong>第一輪中被誇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
由此可見,自以為聰明的孩子,不喜歡面對挑戰。
為什麼會這樣呢?
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這也就是實驗中<strong>“聰明”的孩子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醜的風險。
<strong>鼓勵,即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好的結果是自己努力獲得的。
而一直被表揚的孩子會認為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孩子,不自覺地看輕努力的重要性。甚至會認為努力很愚蠢,等於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所以這樣的表揚非但不能幫孩子樹立自信,甚至還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家長想要正向引導激勵孩子,可以通過以下方法。
家長要和孩子平等相待
要想恰當合理地鼓勵孩子,前提就是把家長的架子放下來,不要總想著“我要好好把我對人生的經驗告訴你”、“你不聽我的勸告一定會吃虧的”…家長需要跟孩子平等相待,以朋友的視角看待他的成長和進步,真正地尊重孩子,謹慎地選擇自己的語言,要多給孩子建議和適當的引導,而不是“說教”。
分清鼓勵和表揚的區別
根據上面的內容很多家長理解了鼓勵和表揚的區別,以及對孩子所產生的不同影響,但很多父母在孩子表現很好的時候依舊會脫口而出表揚的話語。
以一個孩子的考試成績為例,很多家長會說“媽媽看到你這次期末考試考了第一,為你高興。”鼓勵的方式則會說:“媽媽看到你這學期的努力,為你驕傲。”
鼓勵不以結果為導向,多鼓勵能讓孩子產生自信和勇氣,這樣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就會擁有更強的克服能力。而表揚的壞處是讓孩子錯誤地以為,他們所做事情的目的是尋求別人的肯定,他會活在別人的評價裡,容易產生虛榮心,將來一旦遭遇失敗往往不能正確看待。
物質獎勵要謹慎
理論上來說,鼓勵孩子最好以口頭為主,但日漸富裕的中國家長也很習慣用物質獎勵的形式,但這種做法施行起來必須十分謹慎。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
他們找了同樣喜歡畫畫的孩子,分為兩組。
一組在畫好畫以後可以得到一張證書,而另一組卻只畫畫而沒有證書。
兩組孩子都很高興地畫畫。
不過,幾天後當實驗者再讓兩組孩子畫畫時,第一組孩子明顯比沒有另一組孩子積極,而沒有得到過獎勵的孩子,對畫畫反而更感興趣了。
對於喜歡畫畫的孩子而言,畫畫本身的快樂,就是獎勵。當成人用獎狀和證書去試圖鼓勵孩子,反而把孩子內在的自我激勵,替代成為了外部激勵。
一旦外部激勵撤銷,孩子對畫畫的興趣就會降低。簡言之,外在的物質鼓勵也許短期內可以調動人的積極性,但如果長期且單一使用,反而會壓制人內在就有的積極性和動力。
父母要重視孩子完成事情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讓孩子明白勇於付出不怕困難,是十分優秀值得肯定的,這才是科學的鼓勵方式。
閱讀更多 你拍一數學思維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