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為了我好 而是對我好

在父母眼中,最理想的一生就是:小時候要聽話,不哭不鬧;上學後要成績好,考個好大學、好專業;畢業後考公務員、當老師,端上“鐵飯碗”;工作兩年後相親戀愛,結婚生子……更有甚者,將自己的人生目標強加於孩子身上,鞭策孩子去完成他們未完成的夢想。

<strong>可父母好像忘了問,孩子想不想要這樣的一生,也忘記了,若孩子不懂與世界如何相處,所有的“優生教育”都是徒勞。

請不要為了我好 而是對我好


《無聲告白》一書中,那個叫莉迪亞的女孩,死在了全書開篇。她美麗可愛,成績優異,深得父母疼愛,卻在一個大家都沉沉睡去的深夜裡,一步步走向湖面,最後落水而死。

在莉迪亞死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她的父母百思不得其解,私以為寶貝女兒是被人謀殺了。卻從來沒有意識到,正是他們親手用宿命式的重擔,塑造了一個鋼鐵般的牢籠,把女兒圈養起來,逼得喘不過氣來:

母親沒能成為醫生,所以一廂情願認為莉迪亞極有生物天賦,一定會進入哈佛,成為最優秀的女醫生;父親一輩子找不到社會認同感,所以盼望莉迪亞成為學校裡的社交明星,成為他的驕傲……


然而,對於女兒內心百轉千回的痛苦和掙扎,父母始終後知後覺,錯把沉默的抵抗當做溫順聽話,把不合群、被排擠當做靜心學習的好時機,把考試的失誤當做是不夠努力……

請不要為了我好 而是對我好


這樣的父母,大概比比皆是:習慣了用血緣緊緊捆住孩子,用要求來表達愛,用失望來施加壓力,只在孩子拿到優異成績單時,才會不吝嗇地露出一絲笑容。

於是等到孩子意識覺醒,大多都會陷入迷茫困惑、不知所措中。在突如其來的失業、失戀、人際交往受挫等重創面前,備受打擊,一蹶不振,甚至走上不歸路。

多少父母,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干涉著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殊不知,站在孩子的立場來看,他們期待的是以“我”為中心的“對我好”,是平等的心理交流和適可而止的幫助,而不是以“你”為中心的“為我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