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國海軍第一型“無畏艦”——“拿騷”級戰列艦


拿騷級戰列艦(德語:Nassau-Klasse )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德語:Kaiserliche Marine)的第一級無畏艦,於1907年開工建造。

按前後和兩舷側的六角形配置6座主炮炮塔,裝備12門280毫米主炮,主炮口徑小於無畏號,射速較快。這種六邊形的炮塔布置使得在每側船舷方向只能保證8門主炮同時射擊。

該級戰列艦是德國海軍為了與皇家海軍無畏號戰列艦對抗而建造的首級現代化無畏艦。共四艘,拿騷號、威斯特法侖號、萊茵蘭號、波森號。

該級艦加寬了艦體,而舷側炮塔的重量導致軍艦在風浪中航行時橫搖幅度過大。為應付數千米內的炮戰,採用了較大口徑的副炮,是與英國海軍同期建造的戰列艦不同之處。

在動力方面,由於德國海軍對大型蒸汽輪機的使用缺乏經驗,拿騷級依然採用往復式蒸汽機,使用燃煤鍋爐。

1915年,德國海軍改為使用油煤混燒作為動力,也對拿騷級的鍋爐進行了改裝,取消4臺燃煤鍋爐,改裝6臺燃油鍋爐。

該級艦秉承了德國戰艦節省噸位用於加強裝甲防護,抗損性能強的傳統,不太重視艦隻的適航能力和續航性能。

拿騷級使用克虜伯公司的表面滲碳硬化裝甲,全艦裝甲重量約5800噸,佔排水量31.2%("無畏"號佔27.6%)。全艦裝甲防護最強的地方是舷側中部的裝甲帶,裝甲厚度為300毫米,提供機艙和鍋爐艙的防護。

其次是主炮塔正、側面和艦橋的指揮塔,為280毫米。為減輕重量,舷側裝甲從中間向兩端逐漸削減,至艦艏為203毫米,至艦艉為127毫米,整體較"無畏"號裝甲平均厚2英寸左右。

主裝甲帶上方和前後為203毫米舷側裝甲,水線以下為雙層艦殼。由於在海戰中彈道形狀的影響,戰艦舷側中彈的概率和危險性要大於垂直方向,拿騷級的甲板裝甲厚度為50毫米,上敷設76~150毫米的但澤橡木和柚木甲板覆蓋。

主炮炮塔和彈藥庫的防護一向是戰艦裝甲佈置的關鍵。拿騷級使用的11英寸主炮塔一共分為6層,炮塔側面、正面和底座裝甲厚度均為280毫米。

炮塔底座構成280毫米的裝甲防護圈,從第2層一直延伸到第4層,並與中部舷側裝甲帶齊平,這裡是炮塔的彈藥庫,防護最為嚴密。裝甲防護圈再向下方延伸的裝甲厚度為178毫米,直到水密艙甲板。炮塔的頂部裝甲厚度為90毫米。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1916年日德蘭海戰中4艘拿騷級戰列艦隸屬於公海艦隊第一戰列艦隊第二分隊,在夜戰中均受輕傷。

拿騷級戰列艦充分體現了德國海軍在戰略方面的一些優點和日耳曼民族的一貫謹慎。首先是其出色的防護性能秉承了德國戰艦抗損性能強的傳統,其次是機械可靠性十分優秀。

標準排水量18873噸,滿載排水量20535噸;艦長146.1米,寬26.8米,吃水8.76米;2臺舒爾茨-桑尼克羅夫特燃煤鍋爐,3座三缸往復式蒸汽機;最高航速20節,續航力9400海里/10節;編制1008人。

6座雙聯裝280毫米/45倍徑克虜伯SK L/45主炮;12門單裝150毫米SK C/16炮;16門單裝88毫米/45倍徑防魚雷艇/防空炮;6座450毫米魚雷發射管(水下安裝,艦體前後各一門,A炮塔和D炮塔兩側各一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