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教育》:有些愛,一直都在

《愛的教育》:有些愛,一直都在


《愛的教育》這本書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以兒子的日記改編的,被認為是意大利人必讀的十本小說之一,被各國公認為最富愛心和教育性的讀物。

全書採用日記體的形式,講述了一個叫安利柯的四年級小男孩的成長故事。內容主要包括髮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的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

每章每節,都把“愛”表現得很精細深、淋漓盡致,既有國家、民族、社會的大我之愛,也有父母、師長、朋友的小我之愛,可以說,作者用愛的眼光和筆觸向我們傳達瞭如何養成美好的行為和心靈。

1

《愛的教育》用孩子的筆觸描寫生活和思想,觸碰人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書,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愛”:父母教誨中的“愛”、老師分享的“每月故事”中的“愛”、朋友互動中的“愛”……它們或許沒有那麼驚心動魄,但它們平凡而真實,教會每一個人如何成長為有愛的,充滿活力的,正直的人。

作者埃迪蒙託·德·亞米契斯(1846-1908),意大利小說家,民族復興運動時期的愛國志士。他自幼酷愛學習和寫作,少年時于都靈就學,十五歲就讀於加摩德納軍事學院,二十歲從軍校畢業,後加入軍隊,並開始寫一些具有愛國風味的短篇故事。

1868年,發表處女座《軍營生活》,並以此成名。

此後曾周遊世界,撰寫了許多遊記,其中著名的有:《西班牙》、《倫敦遊記》、《摩洛哥》、《巴黎遊記》。

1868年,《愛的教育》出版,此書自問世以來,已被翻譯成數百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出版,並被多次搬上銀幕和舞臺,或改編為連環畫,成為世界各國一代又一代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愛不釋手的讀物。

《愛的教育》獲獎無數,被評為“有史以來人類必讀經典”第三名,全球總銷量突破2000萬冊,創造童書銷量的奇蹟,歐美兒童幾乎人手一冊。

2001年,《愛的教育》被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指定為中小學語文新課標課外閱讀書目,篇目選人教版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語文教材;全世界的孩子們,和曾經是孩子的大人們,都在本書中懂得愛的真諦,變得更堅強、更友愛、更善良。

正如作者亞米契斯所言“凡是讀這部書的人,都將無法抗拒它的魅力,都將留下動情的眼淚……”

2

《愛的教育》,第一次看它是在三年級,因為那時候年紀還小,而描寫的又恰巧是一個意大利市立小學三年級學生寫的學年紀事。所以,那時候,能夠從書中得知生活之外別人的國家的小孩讀三年級的事情,也是蠻有趣的吧?

我以為寫的內容和我所經歷的也會相差不大吧,會有點有趣,也會鬧矛盾,會爭吵,甚至會打架,還有被批評,各種作業,老師、父母的嘮叨,各種規矩,規章制度,而快樂呢?也許是課後十分鐘的快樂,放學後的快樂,還有能夠和小夥伴一起玩的快樂……

天知道,在那個年紀,誰會去思考“愛”這種深沉的思想?

那時候的我們,又有幾個知道什麼是愛呢?得到的不過是應該的,或是別人送的,又或者自己搶來的,而付出,更多的不過是為了一起玩才會付出吧,又或者為了討幾句誇獎的話,故意裝作大方的樣子,說出去的話又不好意思收回,就那麼付出了幾回。

對於“愛”,我們領悟的是那麼的遲呢?

3

就像現在想起來,關於“愛”的定義,在我的思想裡,還是很難給出準確的定義。

而那時候,“愛”是什麼呢?

我那時候的教育,顯然是少了這麼一環的,因為我確實很難想象對別人說“我愛你”是那樣的羞愧呢!

我那時候的思想太保守了,以至於過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依舊害怕和女孩子相處。我怕別人說閒話,我更擔心同學們的取笑,也害怕老師嚴厲的目光。

所以,那時候,《愛的教育》更像是我的一個小秘密。

4

很快我就被《愛的教育》裡的故事吸引了,被那個安利柯的意大利小男孩,被安利柯眼裡的“愛”,被他的生活所吸引。

我一度覺得,這才是童年該有的樣子呢!

為什麼要嫉妒呢?為什麼要虛榮呢?為什麼要爭吵呢?

為什麼大家就不能熱愛學習,為什麼大家都不在一起玩呢?

相互幫忙,團結友愛不好嗎?

如果大家都這樣團結友愛該有多好呀!

可惜,那時候我的生活並不是這樣的,在家我得幹各種農活,在學校我得學習,認真學習,可就是這樣學習成績依舊上不去,放學後人人都成群結隊的回家,只有我要趕著回家,因為回去晚了,就要被罵,因為我總有做不完的家務活。

那時候,我好羨慕那些能夠自由揮霍自己時間的小夥伴,羨慕他們的父母不會叫他們去幹活,羨慕他們可以看電視而不用捱罵……而“愛”呢?似乎離我太遠了,生我養我,更像是在利用我。

5

這樣的時光,一直到我上高中。

上高中了,因為離開了家,終於不受約束了,可好像我的青春已經在這漫長的歲月裡消耗殆淨了,我不知道該怎麼快樂,我不知道該怎麼和別的小孩相處,我只會讀書呢!

可哪怕這樣,我的學習還是很差呢!

於是,我迷茫了,我不知所措,我想要找到自己,我開始嘗試很多很多別人玩膩的把戲,開始叛逆,開始墮落……

熬夜、上網、看小說、抽菸、打架……好多好多的小事情,我發現我都沒有做過呢!

只是,等我真的去做了,我卻放不開了,我根本體會不到這些“遊戲”的樂趣,就好像我從來都是一個局外人。

我有點恨自己,恨父母,為什麼會生在這樣的一個家庭,為什麼是我……

而這段時間,我漸漸的也明白了世間的很多惡,這些惡也許是因為我的“壞”,又或者一直都存在著。

甚至在往後的很多時間裡,我一直覺得世間的惡才是真的現實,而善不過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

可實際上,不管善也好惡也罷,這些終究都不是所有人的選擇,就像曾經和你一起“出生入死”的夥伴,也可能會因為什麼原因而和你漸行漸遠。

所以,什麼是真的呢?什麼又是虛的呢?也許並沒有那麼多的答案。

6

這樣的想法,一直到我再次進入圖書館,再次看到《愛的教育》,熟悉的感覺湧上心頭。

就那樣,拿著它,看著看著,眼淚簌的一下子流了下來。

是的,並不是誰都願意這樣惡的方式去生活,而這樣的惡並沒有帶來多大的利益,甚至更多的是自私,而自私,能夠傷害的也不過是身邊那些陪伴著我們的人。

帶著這種突然的愧疚,我想了很多,最終在看完《愛的教育》之後,我明白了。

一些事情,換個角度去想,真的會不一樣,不論是對自己,對生活,又或者對自己身邊的人,都不一樣。

7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裡,我的內心莫名的柔軟了起來。

我不想再這麼自私的活著了,哪怕因此受到損失,哪怕因此需要付出很多,可這個世界還有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們去“愛”的地方,值得我們用心“愛”的人呢!

哪怕當初不理解,哪怕當初傷害過別人,哪怕曾經被傷害過,只要自己心中還有“愛”,那還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夠容納的呢?

也許,一直以來不過是我太要強,太倔強,太逞強。

我從來都不敢真實的面對自己,可這樣的日子,誰說我又是真正的快樂呢!

8

之後的我,不知道怎麼的,好像將書裡的“愛”和我所經歷的“惡”融為了一體。

於是,我也開始選擇性的對一些人好,對另一些人開始疏離。

既然不是一路人,又為何要自己尋不開心,還給別人不開心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沒理由放棄“愛”的信仰的,否則,人這一生該是多麼的無趣呢?

我已經足夠無趣了,忽略了那麼多,冷落了那麼多的人,傷害了那麼多人,夠了,真的夠了。

我最終還是停下來了,不再只是為了自己,也願意試著接受別人,接受這個世界的好與不好,願意去發現更多的愛。

就是這樣,我突然發現原來世界還是有那麼多那麼多可愛的人,那麼多那麼多值得愛的事物。

也就是這樣,我竟然發現長期以來的壓抑,抑鬱竟然就這樣被治癒了。

所以,與其說《愛的教育》是對愛的詮釋,倒不如說,有些愛一直都在。


—END—

<strong>謝丹儒

<strong>2018年11月於廈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