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仍希望大英帝國佛光返照

英國人仍希望大英帝國佛光返照

邱 林

去年12月29日,英國國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在接受採訪時承諾,未來將建立兩個海外軍事基地,一個在東南亞,一個在加勒比海。威廉姆森表示,“加拿大新西蘭等傳統殖民地國家期待我們領導”。威廉姆森還呼籲英國民眾不要小瞧英國的全球影響力,並相信在脫歐以後英國將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在英國政治精英中,仍有一些人希望大英帝國能夠佛光返照,威廉姆森算是一個代表性人物。他認為,(英國)傳統的殖民地,比如加拿大和新西蘭等以及“非洲各地國家……(都)期待我們提供道德、軍事和全球領導。”“這些國家意識到英國是好夥伴,他們珍視英國所代表的價值觀——寬容、民主和正義。”

這或許是“大英帝國2.0”的一個框架。據《今日俄羅斯》報道,在英國國防部“復興大英帝國”的計劃中,包括恢復東蘇伊士以東的概念(大英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曾在這裡展開數次激戰),這一計劃表達了對大英帝國時代的懷念。1968年,英國從蘇伊士運河以東地區實施全面的防務撤退。這一舉措,標誌著英國一流世界大國地位的終結。

英國所處的的英倫三島的自然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無力阻止一個歐州大陸對自身的影響。所以,當二戰期間敦克爾克幾十萬英軍面臨被德軍全殲的命運時,已經預告了“日不落帝國”行將崩潰。幸運的是,英國免於亡國,靠的是蘇聯和美國——消滅了希特勒法西斯,而不是靠自已。

現在的英國軍力大不如前,航空母艦也只有一艘,而真正能拿得出手的也只有上世紀九十年代與阿根廷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戰爭中取得勝利。人們甚至懷疑今天再戰一次它是否能夠取勝。其實不止英國,以前的荷蘭、西班牙、葡萄牙這些以前的世界霸主,在走向衰落之後,他們就再也沒有重新恢復的機會了。

就目前而言,英國相對於它的歐洲競爭對手處於劣勢。這印證了一個事實:過去,人們在談到歐洲“三架馬車”時,習慣稱呼的順序為:英國、法國、德國,但不幸的是,現在人們已改口為:德國、法國和英國。

人們發現,英國人有時也有一種失敗主義情緒。上世紀70年代末出現過這種情況。當時,大家都聽任帝國的衰落,聽任英國成為歐洲“病人”。好在以強硬著稱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扭轉了這種局面,但時間十分短暫。2013年4月,撒切爾夫人去世,當時國內主流媒體發表評論認為,撒切爾夫人代表了大英帝國的餘威,她的離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的確,作為核武器和常規軍事力量大國、美國堅定盟友、北約支柱的英國喪失了長久以來在外交和軍事方面的興趣。這一變化始於2009年,首相卡梅倫率保守黨退出了歐洲議會主流的基督教民主黨陣營,這個決定立刻減少了他接觸歐洲最重要的領導人——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機會。

英國淡出世界舞臺的腳步在2013年突然加快了。當時卡梅倫宣佈支持美國空襲敘利亞,要求英國議會投票支持——但被議會否決。他放棄了這個計劃,顯然使美國總統奧巴馬受到驚嚇,從而同樣放棄了計劃。2016年,他又宣佈就英國的歐盟成員國資格進行公投,這也令他在歐洲的可靠度大減,後來被迫辭職。

實際上,在折騰了數十年之後,英國的勢力已大大削減。今天,世界已經進入“春秋戰國”時代,未來兩超(中國和美國)以及多強的世界格局已經遙遙在望。英國人想成為“多強”之一,重振大英帝國的局面已不現實。而一團散沙的歐盟,只能拖英國後腿,英國只有選擇“脫歐”。

如果用現代的標準來衡量,英國已不再是什麼“大國”,除了跟隨美國在國際舞臺起點波瀾外,不可能再有什麼大的作為。現在它只是一個歐洲老牌國家,十分適合旅遊和留學,有幾支好球隊具有很好的觀賞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