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愧於青史,在太原最早看到耿彥波的人是掃大街的清潔工

老耿卸任所感

在時不屑官局一品,退時只求清史一名,

無悔人生為官一世,無愧山西水土一方

無愧於青史,在太原最早看到耿彥波的人是掃大街的清潔工


公元2019年1月16日,耿彥波卸任太原市長。今天耿彥波卸任了,也可以歇息了。從2013到2019年,離開了任職六年的太原市長。今天起,耿功成身退。從此山西曆史少了這麼一位為民幹實事的市長。已離開山西,正在北京忙碌之餘,抬頭之際,還是眼角眨了眨,眼角溼潤。

與耿同處一個城市,同在一個時代,讓我們能夠近距離,真實地體會到一位為務實幹事的官員情操。也切實感受到到一位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的市長對一個城市的改變。“拆”是外界對耿彥波貼的一個標籤。

在山西遭遇煤炭黃金十年,官場經歷了塌方式腐敗的大背景下。耿這樣一位官員,能在那樣的亂世中守得住自己的一方田地。實屬不易。更屬難得。

無愧於青史,在太原最早看到耿彥波的人是掃大街的清潔工


耿用腳步丈量著太原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他腳上那雙沾滿泥土的皮鞋就是他工作的一個寫照。在許多時候,他就是踩著這雙皮鞋走在太原的大街小巷。在山西有人這樣說,在山西最早見到耿彥波的不是市民,也不是他的同事,而是清潔工。每當清潔工上街時,總能見到耿彥波早起來,在大街上這走走,那看看。

許多人不禁懷疑,當你的市長就行,何必成天風裡來雨裡去,在城市走著,最起碼你坐上車,去實地市場也不無不妥。但是您還是習慣走著。太原市不少市民在街上都遇到過耿在走著。除了工作需要,在辦公室,還不如你在外邊自在,這樣城市這麼大,你想去看看。不知是不是也是你逃離官場的複雜,尋求的一種身心解脫的一個世外天地。

無愧於青史,在太原最早看到耿彥波的人是掃大街的清潔工


在山西,耿所到之處,城市無不因他而改變。我們在教科書中學到的清官,現在耿的出現,讓我們親眼見證了一個好的官員,對一個地方的變化帶來的巨大改變。從靈石,到大同,再到太原。耿彥波對所到城市的改變,有目共睹。靈石王家大院,大同古城,太原高架橋。曾記得,當太原剛要建設高架橋時,我曾毫不掩飾的不吝斷言,太原將進入立體化時代。而這一切,都是一個人耿彥波,把太原送進了立體化時代。在耿彥波在城市開拆開建中,承受多少讚譽,就得承受多少非議。耿彥波也不例外。在他大拆大建的時候,社會上有一種雜音,認為耿把太原5-10年的財政透支空了,可是你們可曾想,耿用五到十年的錢幹了500年的事。

無愧於青史,在太原最早看到耿彥波的人是掃大街的清潔工


由於從事的媒體行業,對社會有著相對更深一度的瞭解, 在我和同行的聊天中,大家認為,現在許多官員,可以說不求為民造福,甚至不少官員做不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甚至是為官一任,禍害一方。

而老耿正是在當代官員中實屬另類,我們也不想搞過去那種盲從的個人英雄主義崇拜。但是,有的時候,我們這個社會,現在恰恰是更能凸顯英雄的價值體現。而老耿,不只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官員,他更是將現在為官本應做到最基本該做的,也是一個官員本應該持有的一種為官待民的最基本心態。

他罵人的直接,和他對民的熱心,還記得中國市長中,老耿指著一個偷工減料的包工頭年輕小夥子,罵他長得細皮嫩肉,一肚子壞水。那一刻不是粗俗,是老耿內心對醜惡的一種看不起。老耿內心有他的一種持守。他身上有一種古風氣質。無論何時何地,他始終用古人的方式去對待所遇到的人。握著那些訪民的手,在會上讓不幹事的領導下臺。去探望被拆遷的文人,禮賢下士。

無愧於青史,在太原最早看到耿彥波的人是掃大街的清潔工


有危險的地方就有耿彥波。個人與耿的數次相遇都是在為危境當中,一次是轟動全國的塢城村中樓房倒塌中,他在前邊,我在身後,他轉過身,我才發現那就是耿。在城市內澇,還有關於城市建設的工地,還有拆遷現場,你都身先士卒。在你給大家的影像中,佝僂著身子,眼睛銳利,手指著。你身上的銳氣,讓那些違規者,貪官者恨。但是你唯一落淚示人的時刻就是,在大同人民告別的時候,你在車上落下了淚。正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是後一句還有“只因未到傷心處“。你的落淚,正是你為這座城市傾注了心血和汗水。你的離開,是你對自己所傾注汗水城市的不捨,和對自己使命的不甘。但是有一點你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無愧於青史,在太原最早看到耿彥波的人是掃大街的清潔工


在耿的拆遷中,許多拆遷問題都會困擾城市化改造。而個人在太原親身體會,耿主導的拆遷,在山西乃至全國都是巨量的,拆遷規模之大,影響人數之多是空前的。在太原的這一場拆遷中,至少沒有什麼刺耳的新聞出現,沒有因拆遷導致的極端事件發生。不管怎麼樣, 這就是一個好官,這就是好官所帶來的不一樣之處,別人拆不動的,他能拆動。大家信服他,知道他不是衝著個人私利而來,而是為了讓社會變得更好。這就是一個好官的價值,他可以帶動社會生態良性發展。

無愧於青史,在太原最早看到耿彥波的人是掃大街的清潔工

在BBC拍的關於耿市長的紀錄片《中國市長》中,耿說起自己的理想,是做一名記者。古語有之,不能為良相,那就為良醫。而請允許用我老耿這樣的稱呼這樣一位長者。老耿不能為為民仗義執言的記者,那就為為民克己奉公的良相。這也許是老耿對自己理想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老耿有文人的氣質,也是放在歷史的緯度去衡量自己。正因為有這胸懷和格局。他才交出了無愧自己,無愧歷史的歷史答卷。本能成為一個用筆激濁揚清的記者,不過耿的文筆也筆力不俗。在他筆下,也可以看出老耿為官之風格。這是耿曾在大同

府文廟名宦祠的題寫的對聯。在耿卸任之際,我們可以從這幅對聯中,看出耿這一生的為官之道。

府文廟名宦祠(耿彥波 撰)

做個好官,留個好名,自古善惡有公論,何憂位卑位尊;

乾點實事,建點實功,從來譭譽在民心,無須患得患失!

馮永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