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老字號給毛澤東製衣往事,央視紀錄片《中華老字號》今起播出

1月28日22點,大型人文紀錄片《中華老字號》第一季將在CCTV4開始播出,用6集的篇幅,為廣大觀眾講述全聚德、六必居、瑞蚨祥、內聯陞、戴月軒等11家中華老字號的傳奇故事和文化內涵,揭開紅都製衣、大北照相館等曾為國家領導人制衣拍照的老字號的神秘面紗。

揭秘老字號給毛澤東製衣往事,央視紀錄片《中華老字號》今起播出

有歷史底蘊與文化內涵的人文紀錄片

近些年來,無論是銀幕熒屏還是網絡上,紀錄片越來越受到廣大中國觀眾與網友的關注,《二十二》《四個春天》等電影紀錄片取得了很好的口碑和票房;《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風味人間》等電視和網絡紀錄片播出後引起極大反響,以爆棚的口碑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熱點社會話題。

《中華老字號》是央視繼《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之後,推出的又一部紀錄片力作。該片聚焦全國各地有代表性的"老字號"企業,展示他們創業、傳承、發展、創新的歷史,通過鮮活的故事,弘揚中華傳統商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揭秘老字號給毛澤東製衣往事,央視紀錄片《中華老字號》今起播出

從記者提前觀看第一季6集的觀感來說,它通過對每家老字號人文歷史和技藝傳承的深入挖掘和別具匠心的影像呈現,不僅是對眾多老字號企業及其產品的展現,更是一部充滿歷史底蘊與文化內涵的人文紀錄片。

每一集大多是從老字號的一名普通員工,一位普通顧客切入,講述他們與這家老字號之間發生的故事。這個故事裡有人,有老字號的產品和工藝,有老字號的歷史淵源,有溫暖的情感,視角新穎,觀賞性強,同時有著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

第一季講述11家北京老字號故事

中華老字號是指歷史悠久、擁有世代傳承的產品、技藝或服務,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取得社會廣泛認同並形成良好信譽的品牌。

揭秘老字號給毛澤東製衣往事,央視紀錄片《中華老字號》今起播出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務院相關部門就規定了"中華老字號"企業的認定標準。從成立時間上來說,老字號一般不能晚於1956年,商務部在2006年和2011年分批次認定了部分中華老字號企業。

《中華老字號》第一季用6集講述了11家北京老字號的故事,分別是全聚德、六必居、瑞蚨祥、內聯陞、戴月軒、仿膳、紅都、烤肉季、琺琅廠、大北照相館和護國寺小吃。北京有160多家老字號,知名的還有同仁堂、商務印書館、吳裕泰、都一處等,為何選取這11家呢?

揭秘老字號給毛澤東製衣往事,央視紀錄片《中華老字號》今起播出

《中華老字號》系列紀錄片製片人徐江告訴記者,第一季老字號選題大名單是由商務部與北京市商委提供的,攝製組從故事性、可視性等電視角度做了進一步的篩選,最終選出了目前的這11家老字號。而同仁堂、商務印書館、吳裕泰、都一處等其他北京著名老字號,計劃放在第二季拍攝。

據製片方介紹,《中華老字號》總體計劃製作100集左右,每一集30分鐘,從2019年春節前開始播出。每年一至兩季,每季大約7-10集左右。

揭秘老字號給毛澤東製衣往事,央視紀錄片《中華老字號》今起播出

30分鐘《全聚德》紀錄片拍了4T素材

《中華老字號》第一季每集的片長約30分鐘,前5集每集講述兩家老字號的故事,每一家老字號大約14分鐘左右,只有第6集《全聚德·招牌》獨佔一集篇幅。

對於一家有幾十年乃至一二百年曆史傳承的老字號來說,區區十幾分鍾肯定無法展現其全貌。創作團隊必須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礎上,對要講的故事和人物有所取捨。於是,他們選擇從每家“老字號”的一個側重點或者叫“主題”去講述。

每個老字號十多分鐘的時間裡,講清楚一個主要故事,可以是一件曲折的事件,還原一個重要物件的製造工藝,也可以落在一位和老字號息息相關的匠人的故事上。創作團隊用樸實的表述、簡潔的鏡頭和儘可能豐富的細節,把每個老字號的故事呈現在觀眾面前。

揭秘老字號給毛澤東製衣往事,央視紀錄片《中華老字號》今起播出

為此,製片方專門成立了策劃組,包括老字號的研究專家、顧問、撰稿、紀錄片的策劃、項目的製片人和導演組。策劃組花比較多的時間在前期的資料蒐集、實地走訪、專家採訪和案頭準備上。通常一個片子的文稿要改十幾遍,最多的改到30多稿。

拍攝過程中遇到的一個難題,是《中華老字號》的拍攝對象都是一個個普通人,他們不是演員,也不是專家,既不能像綜藝節目嘉賓那樣純熟地面對鏡頭,也無法像百家講壇的專家那樣語言生動優美,創作團隊抓住了這些普通人本身的氣質,儘管他們略顯拘謹、生澀,但是樸拙、真實。

揭秘老字號給毛澤東製衣往事,央視紀錄片《中華老字號》今起播出

全聚德是擁有厚重歷史的百年老字號,創作團隊對其前期採訪、拍攝、後期製作、精修、配音、調色等工作,總共花費了近兩個月時間。這一集片子的素材量比較大,30分鐘的片子大約拍攝了4個T的素材量。

用精彩人物故事串起老字號企業歷史

以往很多介紹老字號企業的電視節目,往往僅關注企業及產品自身,但老字號企業一般都有著豐富的時代和地域背景。

《中華老字號》獨闢蹊徑,圍繞每一家老字號的發展歷史,對其產生、壯大的時代背景、地域特色、民俗風情等方面予以充分挖掘,同時結合企業自身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人物和傳奇故事,擴充這部系列紀錄片的信息含量。

創作團隊以講述人物故事的方式展開全片,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尤其是老字號企業,在它們發展、創新的節點上,都會有著一些重要人物,發揮著關鍵作用,把他們的人生故事與企業的發展歷程結合起來,產品是枯燥的,但人物永遠是鮮活的,用一個個精彩的人物故事,串聯起老字號企業的歷史,是這部紀錄片的最大特色。

由於每一集要涵蓋兩至三家企業,為了避免做成企業宣傳片的集合,製片方通過與專家團隊的反覆研討,決定從弘揚中華傳統商業文化的角度出發,確定一些與"老字號"文化內涵相關的題目,每一集將圍繞不同的題目,展開不同企業的故事,如《內聯陞·分寸》《琺琅廠·尋藍》《大北照相館·記憶》《烤肉季·武吃》《戴月軒·毫穎》等。

揭秘老字號給毛澤東製衣往事,央視紀錄片《中華老字號》今起播出

全聚德是第一季播出的最後一集。過去做全聚德的專題片也不少,生活類、經濟類、新聞專題都做過,但大多是從烤鴨外交和鴨票角度去講。這一次,《中華老字號》因為是人文紀錄片,要想拍得有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無論是製片人、總導演還是編導,都不願重走別人走過的老路。

經過精心策劃,創作團隊最終選擇從外國遊客遊覽京城的角度切入,講述了一隻鴨子的前世今生、話劇《天下第一樓》和全聚德的故事,還找到了幾年前全聚德在北京晚報發尋人啟事的主人公“鴨子來”的第五代傳人來老,他就是當年一張珍貴老照片上的小鴨童,來家和全聚德也有一段歷史故事。

揭秘老字號給毛澤東製衣往事,央視紀錄片《中華老字號》今起播出

這些都是全新的內容和角度。此外,製片方還請來奧運冠軍何可欣參加這一集的拍攝,帶出了奧運菜餚全鴨宴,讓全片更具看點。

《紅都》揭秘給毛澤東製衣的往事

除了全聚德這樣眾所周知的老字號之外,一些曾經對普通老百來說頗有神秘色彩的老字號,比如給國家領導人制衣的紅都製衣等,也在《中華老字號》中進行了揭秘性的講述。《紅都·往事》這一集中,就對紅都這家老字號給毛澤東製衣的往事娓娓道來:

1956年,中央辦公廳成立了一個"中央辦公廳特別會計室服裝加工部",經過嚴格的政治審核和體格檢查,專為中央首長們制裝。這個"特別加工部",由12名服裝技師組成,都出自上海紅幫門派(縫製洋服的裁縫),包括田阿桐等名師。

他們進了中南海之後才明白,原來這個"特別加工部"在當時成立的目的和首要任務就是為毛澤東研製合體的著裝,包括讓毛澤東以嶄新的形象出現在中共"八大"的主席臺上。

揭秘老字號給毛澤東製衣往事,央視紀錄片《中華老字號》今起播出

這些紅幫名師為國家領導量體裁衣靠的都是"目測",他們沒有照搬中山裝原有的款式和造型,而是按照主席的體型、神態和身為中國人民領袖的風采,大膽做了改進。

中共"八大",毛澤東穿上這套中山裝拍了標準像並精神煥發地站上主席臺,這一刻令海內外矚目,西方媒體把這款大尖領的中山裝稱為"毛裝"。

之後,毛澤東的標準像被放大後懸掛在天安門城樓正中。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直到今天,許多外國遊客和外地遊客來北京後仍然會到天安門城樓前拍照留念。照片背後的故事,就是紅都這家老字號的歷史底蘊。

揭秘老字號給毛澤東製衣往事,央視紀錄片《中華老字號》今起播出

創作團隊在拍攝《紅都》這集的時候,沒有把著力點放在每道工藝的精工細作上,除了給毛澤東製衣的往事之外,還通過數位曾經在不同時期光顧過紅都的顧客的口述,來講述普通顧客背後的故事。

有人的故事才有溫度。對於紅都和所有顧客來說,這些有溫度的故事都是由工匠們手工剪裁縫製而成。

口碑和社會影響力比收視率更重要

每逢春節,中國熒屏大多會被喜慶熱鬧的綜藝晚會和娛樂節目佔據,《中華老字號》這樣一部有歷史底蘊和人文內涵的紀錄片,此時播出難免會面臨很大的收視率壓力。

製片人徐江認為,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的定位就是新聞+文化,在新春佳節之際,推出這樣一部充滿文化內涵的紀錄片順理成章。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一方面,外在表現形式上更符合節日氣氛的晚會和綜藝娛樂節目,肯定會更受普通觀眾歡迎;但另一方面,從春節的內涵來看,它還蘊含著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因此《中華老字號》放在春節前夕播出,在內在文化氣質上是契合的。

揭秘老字號給毛澤東製衣往事,央視紀錄片《中華老字號》今起播出

而且,隨著人們觀看影視方式的改變,電視、網絡、手機……都可以觀看、點播和回看,只要對中華傳統商業文化感興趣的觀眾,不愁沒時間觀看《中華老字號》。

徐江表示,高收視率固然令人期待,但他們最重視的還是這部系列紀錄片即將產生的口碑及社會影響力,這比收視率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