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蘭空調加速“凋零”:到底誰是幕後禍首?


春蘭空調加速“凋零”:到底誰是幕後禍首?



從實實在在的行業霸主到淪落到三線品牌之外,春蘭空調已經逐漸被市場遺忘。當2018年末和2019年初,企業發佈一系列公告再次吸引公眾注意時,引發的卻是一片唏噓之聲。

2018年底,春蘭股份發佈公告稱,控股子公司江蘇春蘭動力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春蘭動力”)連續多年虧損,2016年8月至今壓縮機業務處於暫停生產狀態,現根據經營情況決定對春蘭動力的壓縮機業務實施停產,並對相關資產進行評估、處置。

2019年1月22日,春蘭股份再次發佈公告,經對存在減值跡象的相關資產進行實地盤點、鑑定,包括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固定資產減值在內,計提資產減值準備金額為7787.58萬元。此外,公告還披露,目前春蘭本空調業務處於暫停生產狀態。

儘管在發佈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公告的同時,春蘭股份還發布了相對好看的2018年度業績預增公告。但不可否認的是,春蘭空調再也不是曾經的春蘭空調了。在最輝煌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春蘭幾乎可以代表空調,擁有40%的市場佔有率。而如今,春蘭銷量甚至不如三線品牌,壓縮機和空調業務甚至停產。

1994年春蘭股份上市,當年實現營業收入15.55億元;2004年,春蘭股份營業收入衝至歷年最高的32.26億元,之後業績持續下探。到了2017年,春蘭空調銷量僅為32萬臺,營收8.19億元。別說與白電三巨頭沒法比,美博等空調新秀的年銷售規模也都達到萬臺級別,而曾經的揚子、新科雖然沒有做大做強,但也比春蘭空調強。

除了銷量在三線品牌之外,春蘭股份中空調業務佔比也大幅下滑,之前春蘭的主業就是空調,貢獻了利潤的近9成。但到了2017年,利潤佔比已經下探到30%,房地產業務大幅上揚。而研發層面的支出更是下跌驚人,2017年該指出研發在營收的佔比僅為0.10%,研發人員僅剩5人。

到底是什麼導致了春蘭空調的現狀?原因顯然不止一個,而且由來已久。從1996年開始,空調行業競爭開始加劇,同時渠道資源競爭日趨白熱化、價格戰成為常態。但這時的春蘭空調錶現出令人失望的傲慢,對經銷商庫存現象和競爭壓力“不聞不問”,逐漸失去人心。當然這一點也可能是因為管理機制僵化所致。不久後冒險進行產權改制也讓其陷入旋渦,更影響了其發展速度。

更多的人將春蘭的沉淪,歸因在盲目的多元化擴張上。在成為世界空調七強之一併成功上市後,春蘭開始了多元化之路:進軍冰箱、洗衣機領域還可以理解,但春蘭甚至介入摩托車、卡車,甚至汽車,帶領奧克斯、新飛、美的等開始“家電造車”。矇眼狂奔的路上,春蘭看似風光,成為一個涵蓋機械、空調、新能源、房地產、酒店業、商貿、金融與投資等業務的集團企業,業績上卻重重摔了跟頭。

2005年春蘭股份出現首次虧損,由於空調市場競爭激烈且原材料及配件價格持續攀升,其主營業務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跌出行業前十名。而涉及冰箱、洗衣機、摩托車、壓縮機等業務的三個子公司均出現虧損,股票一度暫停上市,直到2012年5月21日才正式摘掉“ST”的帽子。但是春蘭空調卻再也沒有恢復往日的生機。

管理僵化、盲目多元化顧此失彼,是春蘭經營的失誤,但背後不正視競爭現狀,不創新不轉型,這些才是企業落敗的罪魁禍首。直到今天,可以說,國產空調鼻祖春蘭空調的沉浮史對家電企業敲響的警鐘仍然長鳴!

====

智家電(ijiadian):智能互聯網時代家電新媒體,關注互聯網智能化拐點時代的家電產業轉型進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