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廣——希拉穆仁草原印象記

寬廣——希拉穆仁草原印象記

草原令人失望。希拉穆仁草原,去之前上網搜過,資料顯示近年沙化嚴重,但還是沒有想到會是這幅模樣,只見到一大片稀疏而矮小的草地,“風吹草低見牛羊”在這裡簡直是個笑話或者夢話。但讓我欣喜的是這裡的天空很藍,雲很白,很純淨,尤其是陽光燦爛的正午時分我看得都出神了,而且天空離人是如此近,感覺藍天白雲就在頭頂上。“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也是確實的,我喜歡這樣的蒼茫無垠,這裡平坦一片,幾乎沒有什麼擋住視線,但人的目力是有限的,因此我們看到的“遼闊”仍然是那麼有限。來之前的幾天無意中聽到一首《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當時想到父母,也再次激起對草原的嚮往,我沒有想到會這麼快就來到了草原,真正來到草原時我幾乎忘記了它的弦律,當我在內蒙古博物館《草原壯闊》館區聽到一位遊客哼起這首歌時,才突然想起,並且幾乎要流出眼淚。

導遊在來的路上介紹說草原有幾種,有草甸式草原如呼倫貝爾大草原,還有典型性草原、荒漠性草原……我們這屬於典型性草原,到了現場我才明白這典型性草原大概就是在向荒漠性草原過渡的草原吧,第二天我們離開草原就見到了沙漠。雖然我們到的只是一個大沙漠的邊緣,但它的荒蕪和熾熱同樣令人震撼,它也同樣有一種美,“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它的美在我看來也是一種寬廣,哪怕這種寬廣是一種荒蕪,我突然想到“虛無的寬廣是否也會是一種美麗?”

寬廣——希拉穆仁草原印象記

在車上一路觀電視劇《成吉思汗》,這部劇幾年前就看過,但劇情一點都不記得(很多電視劇對於我都是如此,不知道自己記憶力何以如此之差),只模糊記得主演的樣子(當同行們說是電影時我堅定地說是電視劇。)戰爭場面壯闊卻也讓人心寒,近年來我對前者的感受越來越弱,對後者的感受越來越強,雖然此劇不見槍林彈雨,但刀光劍影一樣充滿血腥,我閉上了眼睛。“既然無法逃避戰爭,那就只有主動出擊”,這句話對於鐵木真成為成吉思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草原雖然寬廣無垠,但是草原上人人與人之間利益的衝突同樣讓人驚心,利益衝突時再好的關係都變得不堪一擊:與鐵木真曾經三次結為安達(摯友,義兄,生死之交)的札木合,卻在日後成為他最大的敵人,兩人之間進行了殊死的爭鬥,克烈部的首領曾經是他父親的安達,與鐵互稱父子,但最後同樣變成你死我活的對手。說到底人類還是利益動物,利益會把人變得比動物還要可怕,我曾經在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時發出“我不知道人到底有多可怕”的感嘆,現在想來源頭其實還是利益,戰爭不過是利益衝突的極致。

晚上在住處無意中看到一期北京衛視的《幸福秀》節目,這類調解類節目現在很多,我也看過不少,但像這節目導演這樣簡直有些“低聲下氣”地對待當事人的很少,導演後面說這樣為了更加與當事人平等平視而不是俯視,有道理,不過還是有些彆扭。這期節目講的是一對兄妹的故事,曾經感情很深,但為了利益(具體的是一套房子),妹妹七次把哥哥告上法庭,哥哥在導演和現場觀眾中的大媽大叔再三有的近乎“哀求”的勸導下仍然無法喊出“妹妹”——他說他就是叫不出來……身邊也不少這樣的事這樣的人,單位上和家族裡,利益衝突幾乎無處不在。自認為已經淡然超脫的我仍然自覺不自覺地被纏繞和捲入其中,知道是身外之物可仍然被纏繞。

寬廣——希拉穆仁草原印象記

行走的途中同時在從手機裡看《務虛筆記》,它的敘事手法多變,如走迷宮,貫穿其中的關於生與死及愛情的種種思考、思辨尤其令我著迷。它的敘事中穿插著許多的議論,但感覺比《戰爭與和平》中大段大段的議論自然多了,也更貼近感受貼近感性,和充滿激情的純淨描寫相得益彰。這一路我看到了其中和故事交織在一起的關於“叛徒”這個問題的思辨,我無法被它說服,但確實有些心動,有時獻出生命並不難,比承受種種非人的折磨容易得多輕鬆得多,雖然求生是人的本能,生命是最可貴的。正好《成吉思汗》中也說到這個話題,它用的戶是“背叛”,鐵木真一生遭受過多次背叛,包括他的叔叔和堂兄,但沒有一次來自部下,對於俘虜或者降客他從不用賣主求榮的人,對忠於原主的人卻重用且極端信任,這固然不錯,重用忠義之士,但這些忠義之士最終不還是背叛了原主及原部落?“棄暗投明”和背叛及叛徒之間的界限在哪?我覺得我要好好想想。書中也有關於慾望的大段思辨,慾望其實不是萬惡,如果沒有慾望,人類可能就沒有了進步的動力,也少了許多色彩,比如激情,如果沒有慾望,激情可能也無從談起。利益其實也源於人的慾望,它也自然不是萬惡的,我想只有求助於人的內心“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則是人的胸懷。”當利益衝突產生時,我希望自己能有寬廣無垠的草原大漠和它上面湛藍純淨的天空一樣的內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