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戏精大会 王老邪金刚钻戏揽瓷器活 器物一锔“活”新生

锔瓷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重新修复的技术,在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里,就可以看到街边“锔瓷”的场景。

器物戏精大会 王老邪金刚钻戏揽瓷器活 器物一锔“活”新生

抚顺锯瓷艺人王振海

如今,会“锯瓷”这门绝活儿的艺人已经很少了,而抚顺市“锔瓷”艺人王振海是这为数不多者中的一员。王老邪是他的艺名。

器物戏精大会 王老邪金刚钻戏揽瓷器活 器物一锔“活”新生

王振海与知名艺人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2011年,抚顺锯刻瓷艺人王振海,亮相央视《探索与发现栏目》,在国内外和抚顺市引起轰动。我当时在抚顺新闻网工作,特采访了这个号称王老邪的民间艺人。

当时采访这位老艺人,还是费了一番周折。到他家后,他的家里全都是老器皿和老器物。

你看照片上的王老邪,笑的是那样有精神。他身穿唐装,一副大家的气派。家里摆放角旗上的瓷器活,分外醒目。王老邪为我拿出了一个湖蓝色的茶盏。

器物戏精大会 王老邪金刚钻戏揽瓷器活 器物一锔“活”新生

王振海的锯瓷器物

只见这个茶盏杯口里面“趴”着几只金黄色的小青蛙,杯口的边上镶着半片金黄色的荷叶,一切组合是浑然天成的,让人感受到“荷塘月色蛙鸣声”的意境。

但仔细观察,你能发现“荷塘”下面隐藏的裂纹和杯外侧排列讲究的锔钉,一颗位置最显眼的锔钉上还刻印着“王老邪”三个字——这是王振海的别号和艺名。

对于过去的中国人来说,瓷器不仅意味着生活器皿,还寄托着人文情怀。因为有着“惜物聚福,勤俭持家”的传统,所以诞生了锔瓷人这一古老的职业。这是被称作“缝补生命,修补艺术”的锔瓷工艺。

王老邪是非遗文化的传承人。据抚顺广播电视台的一位副台长介绍,王老邪和他是亲属。他说王老邪这个人有个性,身怀24个锯活绝技。

在王老邪家,我看到了王振海祖传的锔活工具,他说这里一共有99件,都是从老祖宗那传下来的,这也是如今中国保存完整的最后一套“金刚钻”,这些工具将根据锔活的不同分别使用。

王振海的爷爷“王神手”曾在北京琉璃厂经营了一家王锢炉作坊(锢炉匠是民间对锔活匠人的称呼),曾经是清宫里的御用工匠。

王振海点上一支烟后介绍说,锔瓷绝活有24样72种136道绝技,包含嵌补、嵌口、包边、包嘴、镶包、嵌饰、做件、补件等镶嵌包锔法,不仅能将破损瓷器修饰完好,还可使其变成另外一种形式的工艺品。

“一个锔瓷能把损坏的瓷器救活,并赋予新的生命,救活了他的面貌,赋予了他的精神。

锔瓷本来就是一种工艺绝活,做好它不但能将一件穿越时空的瓷器复活,还救活了一种传统文化,如果把这种绝活传到海外,则让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它国家和地区活起来。

瓷器是美丽的,但是制作出的瓷器却是岩石泥土的再烧结,不可再生也不可降解。因此,一方面,锔瓷在现代可以是一门环保的手艺,防止了资源的浪费,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锔瓷修补的是人们对于古老瓷文化的缅怀,它留住了人们对于久远历史的记忆。

人有悲欢离合。当年抚顺有三位和他一样的有这门手艺的人,现在就只有他了。器物也是经历风霜雪雨,历经磨难,也是在千疮百孔中,遇到有心人才能赋予它新的生命。这个人就是王老邪。王老邪还经常在北京讲课,传授其独特的技艺。他说,他的独门技艺决不能在他的手里失传。

一晃8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也不知道,王老邪这个民间艺人的近况如何,但愿他和他的弟子能把这一传统的文化,传统的非遗传承下去,让民间的器物活起来,这和民间传统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