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道德經》,看你領悟的是何種之道

淺談《道德經》,看你領悟的是何種之道

現在我們一直在探尋著我們是從哪裡而來,宇宙如何起源,而這些並不是我們現代人剛開始探尋而已,古人同樣也在做同樣的事情,我們是在他們的基礎在前進,而《道德經》就是古人探尋萬物的起源的一本經典書籍之一了。

古人認為萬物始於無,而無生於道。而現在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應該算是解決“二生三”之意了。而《道德經》等之類的探尋的是誰造了宇宙,最後得出來的結論是不知道是什麼創造了宇宙,誕生了萬物,所以強加了個名字給它,那就是我們現如今所謂的“道”,因為他們認為是一個無形無名的東西造就了萬物,這個東西不炎不寒,不柔不剛;不皦不昧,不恩不傷等等,而為了能被稱呼出來,就強曰之為道。所以也就造就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淺談《道德經》,看你領悟的是何種之道

而《道德經》為什麼要探尋宇宙的起源呢?因為老子認為應該要崇本息末,但是同樣也不反對追末之人,只是認為總要有人探尋起源,這和當時的年代也有關係。當時是一個文化璀璨,百家爭鳴的年代,各種學說理論在當時互相角逐,但老子認為大部分都是求末之說,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時很多學說都是教人如何去做,而有些並沒有真正的點到為什麼要是這麼做,這樣如果一代代的傳下去的話,很有可能就把其本來的意思給傳沒有了,而強加了另外的意思,讓人認為這就是古人所說,所以著五千言來告誡世人,莫太逐求末端,而是應該在對的時候做對的事情。這也是道德經裡“道”的意思。

淺談《道德經》,看你領悟的是何種之道

而“德”字,乃是為人之事了,前面的“道”算是為己之事,畢竟是用來修己,告訴自己該怎麼做的,而“德”就是教人怎麼做,如果你光只顧管了自己,而不在於傳承,那麼你這輩子學的再多,得到的再多,在死的那一刻也是黃土而已。而如果你在乎傳承,那麼就是“有的人死了,卻還活著”,但是傳承歸傳承,但是卻不能強加其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性,如果強加干預,那麼就是泯滅其天性了,而卻可以表示自己之意,這樣別人才能更好的發揚了你的意思,如果別人一直認為你的東西就是聖言,就是絕對的,那麼你的傳承也會傳不了多久就會被別的的取代,而不是發揚,這是根本的區別。所以五千言後人總結為了兩個字,“道”與“德”。而本人也不強加思想於讀者,這只是本人自己所悟,讀者可以參考,對錯讀者自己抉擇。不然每個人的“道”是不一樣的,如果是一樣的話,那麼這個社會就會停止前進了。

《道德經》的淺談就到此了,喜歡的可以點個贊,加個關注,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