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市民计民生持续改善

2018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迎难而上,积极进取,全市经济逐季向好,全年整体保持平稳运行,高质量发展的态势正在形成。其中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民计民生的不断改善,民计民生方面的投入不打折扣,全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75%以上,全面完成20项民心工程(已连续11年)。

一、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进一步提高

一是就业总量继续扩大。2018年我市继续实施22项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在国企混改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妥善安置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2018年,全市新增就业4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5%。

2018年我市民计民生持续改善

图1 全市新增就业人数

二是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实施17项增收措施,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持续提高。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06元,增长6.7%。

2018年我市民计民生持续改善

图2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三是医保提标扩面,大幅上调基本医保门急诊报销限额,城乡低保、低收入家庭救助、特困供养、优抚对象抚恤等标准都有新的提高。全市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规模继续扩大,分别达到844.3万人和1109万人。

2018年我市民计民生持续改善

图3 全市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规模

四是棚户区改造不断加快,2018年我市建成保障房2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57万平米,提升老旧小区及远年住房1300个片区,65万户家庭受益。连续三年提前启动集中供暖,2018年供暖期提前15天,保障老百姓温暖过冬。

五是城市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地铁5、6号线通车运营,全市地铁通车线路增加到6条,运营总里程达到220公里,整修城市道路49条190万平方米,新开优化公交线路95条,维修提升人行天桥50个,居民出行更加方便。

六是教育、医疗和群众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新建改扩建112所幼儿园,完成300所义务教育学校第三轮现代化标准建设;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形成,120医疗急救到达现场时间大幅缩短;新建改造健身园、健身广场、体育公园1200多个。

七是社会保持安全稳定。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创建美丽社区134个、智慧平安示范社区100个。

二、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启动实施小站稻振兴计划,菜肉蛋奶等主要“菜篮子”产品供给保持稳定,食品价格保持温和上涨,全年上涨3.4%。

2018年我市民计民生持续改善

图4 居民消费价格和食品消费价格涨幅

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建成美丽村庄15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持续推进,开、竣工各达到100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改造农村危房5000户,累计3万户困难农民家庭住上放心房、暖心房,提升改造乡村公路500公里,全市所有建制村实现村村通客车。

三是农村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65元,增长6.0%。

2018年我市民计民生持续改善

图5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三、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生态环保投入不断加大,绿色生态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一是大手笔规划我市生态环境布局。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规划建设736平方公里“双城夹绿”生态屏障,完成起步区7400亩绿化任务。

二是深入落实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对七里海、北大港、团泊、大黄堡等875平方公里的湿地进行全面升级保护。

三是完成全国首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实现了一条红线管控生态空间。

四是新增植树造林38万亩,新建提升绿地1500万平方米。

五是持续整治“散乱污”,在2017年关停“散乱污”企业2.1万家的基础上,2018年对252家企业实行错峰生产,完成煤改电、煤改气和集中供热补建23.8万户,建设资金总投入超过300亿元,涉及121.3万户居民。

六是集中力量解决园区围城、钢铁围城问题,整合工业园区45个,撤销取缔12个。完成51个工业园区清理整合。

经过持续不断努力,天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18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52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6.1%,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3天,创2013年监测以来最好水平。劣Ⅴ类地表水比例下降15个百分点。天津的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市民群众“绿色幸福感”明显增强。

四、营商环境同步优化

民计民生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不仅改善了生活居住质量,更提升了我市的营商环境。2018年我市在落实高质量发展,改善民生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在优化改善营商环境环境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

一是积极践行“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全面落实“天津八条”及61个实施细则。

二是深入开展“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为企业和项目单位解决实际问题3.9万件。

三是大力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引进各类人才13.3万人,平均年龄31岁,其中技能型、资格型人才4.7万人,截至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量1559.60万人,比上年增加2.73万人,增长0.2%。

四是开展天津港口岸降费提效优化环境专项行动,实行“一站式阳光价格”,“一次缴费、全港通行”系统上线运行,全面优化港口作业、口岸通关等业务流程,取消“二次集港”,加快推进智慧港口建设,集装箱进出口合规成本明显降低,通关时间大幅缩短,业务量明显增加。

五是启动实施“一制三化”改革,“五减”改革加快实施,“多证合一”改革提效扩容,实现“24证合一”。推出承诺审批事项近700项,审批办理时限大幅缩短,企业登记做到“一次都不用跑”。建成“天津网上办事大厅”和50个政务服务“无人超市”,90%以上审批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

六是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共19条,从减税降费、缓解融资难题、支持自主创新等多个方面,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我市营商环境的改善,其综合效果正在显现。在2018年12月发布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中,我市整体排名位居第7,其中,政务环境排名第3。2018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2.11万户,其中民营市场主体21.88万户,占全市的比重为98.9%,日均新登记599户。民营工业、民间投资、民营出口等主要领域增速均好于全市平均水平。

2018年我市民计民生持续改善

图6 民营市场主体占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