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沒錢,老或沒老,回家過年

不知自何時起,“回家過年”好像變得有些沉重,被逼找對象、被催婚、被比工資、被比有無房車、被催生孩(或“二胎”),年復一年,過完一年又老了一歲。亂七八糟的所謂攻略也以五花八門的形式冒出來。

不過,春節也是一個強大的場域,它就像避難所,允許我們暫且擱置辛酸苦辣,在那裡不必為未來擔憂,不必為工作發愁。一桌年夜飯就可能將一年的苦惱拋之腦後。只是,回家過年,你還能找到那個避難所嗎?現在踏上回家的路,你又肩負了多少重量?


有錢沒錢,老或沒老,回家過年


北京站,拉著行李箱回家過年的年輕人。

年關在即,書評君邀請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青年學者嚴飛一起探訪北京站。很少有一個時間、有一種場所,能比得上春運期間的火車站,在那你能遇見那麼豐富 多元的人,在外讀書的,在外奔波的,結伴而行的,孑然一身的,來自農村的,來自城市的,家鄉不同,在一般意義上的社會位置也不同。我們找到大學生、外出打 工的青年、提前返鄉的青年上班族等三類年輕人,並與他們比較順利地(被拒n次)聊了聊“回家的重量”。

一是包裹行李的重量,是否帶特產禮物回家,是否帶上一本書在火車上讀。二是心理感受上的重量,80後、90後和00後,是否認為自己還年輕。


有錢沒錢,老或沒老,回家過年


她說沒有帶禮物回家,自嘲因為“實習工資還沒發”,而“回家(過年)就好”。

眾所周知,火車是工業革命的一個產物,中國接受並發展火車也已百餘年,它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勞動力城鄉流動的重要見證者。曾經,火車很慢,現在(以最近十年發展起來的高鐵為例)越來越快。互聯網也日益提速。而曾經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經濟的增長速度非常迅速,社會的流動和變遷速度也較快,如今在慢慢減速。火車、互聯網的時間從慢到快,工作節奏加速,經濟社會的時間從快到慢,生活好像已經定型,兩者形成反差。在外拼搏的學生、打工者和上班族,會在心理上產生多少“回家的重量”?在校的,在工作的,不同群體的感受可能不一樣。


有錢沒錢,老或沒老,回家過年


背吉他的女孩說,她帶了三本書回家讀:《白鹿原》(陳忠實)《白夜行》(東野圭吾)《無人生還》(阿加莎·克里斯蒂)。

當天下午,我們到最後才找到80後受訪者,好像已經很難從人群裡識別出他們;00后里2002年出生的男生(視頻應他的要求打了馬賽克)說在北京沒有掙到錢,生活花銷大,年後要到上海再看看有無機會,他也說有一個回老家開店的願望;而大學生,他們結伴而行,臉上洋溢著幸福快樂,是所接觸到的最開心的群體之一。即便他們有的也說自己不再年輕。


有錢沒錢,老或沒老,回家過年


問:“作為80後,你覺得自己還年輕嗎?”答:“我覺得可以啊……思想應該也在線吧。”

終究,春節是一個強大的場域。有錢沒錢,老或沒老,回家過年。沉也好,輕也罷,回家的重量都將在春節到來的那一刻不再重要。

快過年了,你回家了嗎?回家的,不回家的,都過個好年。憑你的實力、脾氣或運氣,躲過所有的不愉快。


有錢沒錢,老或沒老,回家過年


其他部分受訪者,謝謝他們。第一排右三女孩說,她今年23歲,已經不年輕了。她帶了一本《我們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