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看樂山丨行走在龍池

普天之下被稱作龍池的地名有很多,即便是僅有不大的一方水池,只要是池水幽深,或地貌神秘,都可以呼曰龍池。峨眉山市龍池鎮,有湖名為龍池湖,池水深黝,從不幹涸;池水浩蕩,流溢下瀉,形成河流,龍池古鎮也因此而得名。

百姓看樂山丨行走在龍池

據《峨眉縣誌》載:“縣西南60裡,一峰秀削,類似江南燕子磯,嘉定烏尤山。鎮南龍池,池水深黝叵測,相傳下有龍居。每開霧,則霞光上呈,隱見大金鯉四尾及水獸龍馬遊戲其間。池多魚,土人網罟為利,唯舟楫不敢近湖心,近則波濤洶湧,風雨交作,多鳧燕屬,見人不驚。”

這段文字,引起了我們的極大興趣,讓我對這個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來了一次短足旅行。這天,我們乘坐一輛峨眉山市區開往龍池古鎮的客車一路前行。車過了峨眉山景區外的“天下名山”牌坊不久,就開始爬坡,不時遇到盤旋的山路,然而,車窗外的風景卻很美。幾天前都在下大雨,此時的公路兩旁,彷彿樹叢、草坪下到處都是溪流。巉巖、懸石間流淌的都是瀑布,流水飛珠濺玉般晶瑩剔透,十分清澈。峨眉山就像一塊巨大的海綿,壓擠出那漫山遍野的流水。最讓我們驚訝的是車過了高橋鎮後,從車窗裡,就能望到黛青色畫屏似的峨眉山主峰——金頂,而且車越往上行,看得越清晰。藍天白雲下,能看到重修過的金頂大殿,那金碧輝煌的銅瓦、屋脊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山裡人說,龍池在峨眉山的背面,海拔800多米高。難怪空氣越來越清新,氣溫也越來越涼爽。

經過龍池,已經不是第一次。上世紀60年代,我參加修建成昆鐵路,鐵路主線由鐵道兵部隊主修,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作出的貢獻,付出的代價,我就不在這裡贅述了。我們參加的是修築輔路、搬運碎石的工作。當時的條件十分艱苦,我們要從高高的羊子巖把在白石溝鑿取的碎石運到山下鐵路線上去,往返兩趟天就黑了。輔路上坡陡、彎多,汽車是開不動的。有一天,我們突然接到通知,全體築路隊員調去沙灣軫溪鄉參加“白家嶺隧道”會戰。一聽說要調出大山,我們興奮不已。那時從峨邊到沙灣必須走樂西公路,省道306線是唯一的一條公路。幾十輛敞篷軍車載著我們,一路狂奔。我們這些小青年在車廂裡放聲高歌起來:“我們像雙翼的神馬,飛馳在草原上,啊哈哎,煙囪林立破雲霄,百花繞廠房。”開車的戰士也許是被我們激昂的歌聲吸引了,一不留神,撞上前面的車,追尾了。車頭癟進去了一大截。撞車的地點,恰恰就在龍池鎮山頭前。那是我第一次聽到龍池這個地名,覺得神秘而嚮往。

百姓看樂山丨行走在龍池


百姓看樂山丨行走在龍池

其實,還有不少理由是應該去龍池走一走的。上世紀那首在我們這一代青年中流傳得很廣膾炙人口的《苦蒿坪之歌》,據說是一位把青春和熱血投入水電站的建設者、中央音樂學院肄業大學生譜寫的曲。歌詞裡“迎著東方的紅太陽,捧起觀音河的激浪,唱支深情的讚歌,告訴敬愛的毛主席,苦蒿坪已換上了新裝……”我同我妻子至今都還在哼唱。龍池鎮到底是怎樣一個讓人牽腸掛肚、神秘莫測的地方呢?

百姓看樂山丨行走在龍池

龍池鎮西連大為鎮,北接黃灣鄉,礦產豐富,尤其是石膏礦極多,石灰石含量極高。鎮內水電站密佈,森林覆蓋率達48%。出了名的龍池蘿蔔,就是峨眉蘿蔔湯的主食材。山裡出產的蘿蔔“生得脆甜,一煮即軟”。龍池山裡的茶葉、中藥材也受到老天的眷顧,聲名在外。

百姓看樂山丨行走在龍池

約一個小時後,我們徜徉在龍池古鎮街頭,豐富的農副產品、水果、蔬菜,應有盡有。東尋西覓中,轉過幾個十字街口,終於在鎮南見到了一片浩大的水域,那就是龍池湖。同許多地方的居民擇水而居一樣,水岸周圍已是餐館林立,農家樂居多。我們隨便找了家豆花飯店吃中午飯,仔細觀看盛夏時節滿滿的湖水倒映著四周的青山,陽光灑在魚鱗般的湖水上,好一派寧靜的田園風光。

飯店裡的人見我一直在打聽龍池的傳說,問起龍池還有哪些可去的地方?便熱情地告訴我們,沿著湖岸往上游行10多公里,有一個河心村,那裡就有著名的龍池峽谷。不僅有迷人的四條溪溝、狹長的溝壑地貌,還有許多溶洞,其中有一個大溶洞,洞裡有鐘乳石、石筍、石塔、能容幾十人的石廳、地下暗河,以及無數的溶洞奇觀。

午飯後,我們想去河心村看看。我們沿龍池湖略窄的地方往上行,路上行人漸漸稀少,到最後僅剩我們一行。路邊已經能看到一些裸露的怪石,喀斯特地貌顯露出這片土地的滄桑。我們不敢再往前行,還是折返了,終究沒有看到當地人說的大溶洞。我們聽到了關於龍池湖的傳說:古代峨眉山有一條巨大的蚯蚓,修煉成道後到龍池玩耍,被一隻大公雞盯上了,要啄食它。蚯蚓三滾兩滾,滾到溪水裡,變成了一條青龍,順溪而下山,湧出鎮西扁擔橋,經高橋,過青龍、九里入了大江大海。那青龍幻化的地方逐步下陷,成了今天的龍池湖。書上又有記載說,龍池湖是在許多年前大地震中震出的堰塞湖。不過,於我看來這些都已經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龍池鮮活而生機勃勃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讓人心嚮往之。(王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