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各有異。每個人因為成長環境、宗教文化、受教育程度等不同,導致思想行為意識的差異。因為有了差異便有了爭論,有些問題經過爭論後會達成普遍共識,有的問題則是越爭議越撲朔迷離!以下這三個爭論就是歷史遺留下來一直懸而未決的議題。
爭論一: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如果是先有雞,那雞蛋從哪裡來?
如果是先有雞蛋,那又是誰生的呢?
雞和蛋的先後問題也許是這個爭議榜單上最有趣的爭論話題。關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爭論已經風靡了好幾個世紀,因為這涉及到雞是先發展進化、再繁殖,還是由蛋孵化而來的問題。如果進化論成立的話,那雞就是進化而來的,進化到一定程度才會生蛋。
這個爭論可以遷移到我們人類的自身存在問題,我們人類是從猿猴進化而來的嗎?還是像聖經裡面記載的是上帝造出來的?這也導致了進化論和創造論之間長久的分歧,也就引出了我們今天的第二個爭議。
爭議二:進化論還是創世論?
基督教徒認為上帝創造人,而進化論則確信人是從原生物演變進化而來的。神學家和科學家為這個理論已經爭論了好幾個世紀。爭論可以追溯到宗教組織幾乎和君主統治國家享有一樣權力的時代。當人們開始假定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時,對七天創世論和上帝創造地球的角色的懷疑開始抬頭。等到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參與進來,爭論真正揭開序幕並逐漸達到白熱化程度。此外,不同的宗教有著不同的創世神話,一旦這些全部加入爭論的話,那就一發不可收拾了,你就準備好開始頭疼吧!在科學的角度進化論是占主導地位的。
我們中國人似乎這個不是很有感受,普遍都是接受進化論的說法。這或許與中國人接受辯證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有很大的關係。可是關於人之初是善還是惡的爭議就不那麼淡定了。
爭議三: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呢?這個問題從戰國時代就已經開始爭論,並一直延續到今天。
孟子主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善良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荀子則主張性惡論,認為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荀子主張生存和慾望是人的本性,如果沒有教育制度和法制去約束,順著人的慾望的話,就會爭奪不斷,暴亂四起。兩位先賢的思想有個驚人的相似之處,都很注重後天的環境和教育。
關於這個問題,小編更贊同荀子的看法,人最初的本性是惡的,那些善良的行為都是經過後天修養出來的。人的本性從一生下來就有貪圖私利之心,因循著這種本性,人與人之間就要發生爭奪,也就不再講求謙讓了。人一生下來就好妒忌仇恨的心理,因循著這種本性,於是就會發生殘害忠厚善良的事情,這樣忠誠信實就喪失了。人生來就有愛好聲色的本能,喜好聽好聽的,喜歡看好看的,因循著這種本性,就會發生淫亂的事情,禮儀制度和道德規範就都喪失了。既然這樣,放縱人的本性,順著人的情慾,就一定會發生爭奪,就會違反等級名分、擾亂禮儀制度的事,從而引起暴亂。所以,—定要有師長和法制的教化、禮儀的引導,才能確立合乎等級制度的正常秩序,實現社會的穩定。所以,人性本惡的道理已經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是有真善美的意志在左右的。
還有一種觀點,人的本性是善惡混合的,善良與邪惡只在一念之間。人剛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沒有善惡之分,渲染這張白紙的因素是後天的環境和各種各樣的經歷。經歷了生活的種種之後,善惡觀念都共存於心中,有的人善念更多,而有的人邪念更多,這就有了所謂好人與壞人的差異。構成了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讓這個世界多姿多彩!
無論人最初的本性是善是惡,我們都希望經過後天的教化之後更多的是善良、真誠、美好!
關於這三大爭論你怎麼看?或者有更多值得爭論的話題也請留言探討,讓我們在爭論中思維更加客觀,態度更包容!
閱讀更多 文化小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