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們總是會忘記自己也曾是孩子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狗十三》,很壓抑的一部電影,看完後,我像李玩一樣沉默、呆滯、低落。

不用“像”了,李玩和我是重合的,李玩就是我,當然也可能是你。每個細節都感同身受,於是更低落、更無奈。

故事發生在2006年,李玩是初中生,《狗十三》講的就是一個90後的故事。它借用一個女孩的視角,展現與家庭的對立、摩擦,重現出每個90後的成長縮影。

影片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少女和兩隻狗狗的故事。張雪迎飾演的初中女孩李玩父母離異,住在爺爺奶奶家。為了緩解女兒和自己的矛盾,果靖霖飾演的父親送來了一隻狗,李玩給它取名愛因斯坦,與它形影不離,她偷偷把吃的丟給狗狗,和狗狗吃同一份食物,慢慢地,女孩和狗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爺爺一時疏忽弄丟了狗,李玩著急壞了,她出去找狗,貼尋狗啟示,聽到狗叫,就覺得是自己的愛因斯坦在叫,找狗找到晚上10點半,找不到就躲在房間裡傷心大哭。

大人們輕飄飄安慰幾句,發現沒用。為了擺平李玩,繼母出了主意,又買了同一品種、長得一樣的狗,告訴她:“愛因斯坦找到了。”

李玩清楚,這不是她的愛因斯坦。但所有人都一口咬定:“這就是你的愛因斯坦。”

大人們總是會忘記自己也曾是孩子

兩隻愛因斯坦讓李玩學會了偽裝,在“偽善”的成人和“偽善”的愛中保護自己。那個喜歡李玩的混混男青年向她表白,李玩拒絕說,這樣的事以後還多著呢。

這不僅僅可以用來回應男女之間的戀愛,也可以表達,人世間這種遊戲多著呢,成人們的把戲多著呢。

無數次殘暴的打擊和不理解的馴化,讓孩子變得“偽善”,最終在成年人的規則中熟練運轉,成為新的施暴者。殘暴和不理解代代相傳,一次次地消滅掉天真,成人世界裡反覆歌頌起的感情,顯得愈發蒼白和單薄。

大人們總是會忘記自己也曾是孩子

大人們總是會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天真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