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作家邢福和作品:北戴河的早上

題目:北戴河的早晨

渭南作家邢福和作品:北戴河的早上

說好一大早到北戴河海灘一遊,但我們還是起來得晚了,到海灘時,遊人已很多了。已是秋季,海風蕭瑟,但仍有勇者,逆襲秋水,在海中撲騰。更多的是在自由徜徉,撿貝殼、拾海菜、逐海浪、擺了姿勢照相。

渭南作家邢福和作品:北戴河的早上

一對年輕夫婦,拿著手機,一邊和家中的兒子通話,一邊將手機切近海面,讓孩子聽大海的聲音。喊著叫著,讓孩子分享他們的快樂。那情景,恨不得將大海搬回孩子的跟前。

渭南作家邢福和作品:北戴河的早上

幾名攝影愛好者,在棧橋上向海中拋食物,吸引海鷗俯衝掠食,趁機抓拍它們的身影。一群中年婦女招攬遊客乘船下海捕魚,體現一把漁民生活,二百五十、三百元一位,不斷有響應者穿上救生衣,跟著婦人們上船去。海灘立了一個碑子,灰色的,上書,毛澤東主席吟浪淘沙詞處。碑前照相留念的人不少,一人五元。一個婦人守著收錢,那錢掙得輕鬆。過了一會,見拍照的人完了,婦人伸出右腳,輕輕幾下,劃去碑下的沙子,手輕輕一提,將碑子提到人多的地方去了。原來那是一塊塑料泡沫板,塗了灰,書上字,隨時隨地的可以移動。想賺錢,就得想法子,摸清遊客的所思所想,不過這法子想的有點奇特,不僅拿主席開涮,也把遊人忽悠了一把。主席明明說,“秦皇島外打魚船”,那就是在秦皇島了,咋又跑到北戴河來了?遊人也樂得上當一回,照片拿回去一展示,誰還管你在秦皇島還是在北戴河。

渭南作家邢福和作品:北戴河的早上

海邊的礁石旁圍了一堆一堆的人,走近一看,每堆人中間都有一個或兩個漁婦,或老或少,都包了圍巾,臉也都黑黑的,這自然是海風長期吹拂的結果。或講述下海打魚的經歷,或回答遊客各式各樣的問題。口中說著話,手從不閒著,從腳下的一堆網中,摘下剛從海中打來的收穫。魚不多,也不大。蝦不少,還挺肥,多是蝦爬子。主要是蟹,挺多的,一會工夫,就收了幾塑料桶。遊客就想買,你低她高的論好了價錢,稱了,拿到旁邊的海鮮攤燒煮。就著海風,觀著海景,吃著海鮮,那也是海邊旅遊的一種享受。價不便宜,但遊客圖的就是一個鮮,一個樂。

渭南作家邢福和作品:北戴河的早上

我們也買了不少,到海鮮攤煮。煮海鮮,並不加水,將蝦、蟹拿清水一衝,放上一點蔥姜,直接入鍋里加火就是了。一會時間,蟹的蓋子就紅了,出鍋就可食用了。問其原因,說海鮮體內主要是水,用它本身的水蒸煮,味道更鮮。“上街不幫人捎海鮮”就是這個道理,你給人賣了二斤蟹,回家一稱,剩下一斤了,落個兩不情願,壞人心思。

渭南作家邢福和作品:北戴河的早上

剛出鍋的海鮮,味道還真不一般。因為一起床就下了海灘,什麼也沒吃,兩鍋海鮮就當早餐了。生在內陸,海貨吃得少,自然就缺乏經驗,儘管儘量的細心,我看浪費的也不少。據說一個上海人,去新疆出差,一上火車,就拿出一隻蟹吃,車到蘭州,哪隻蟹還未吃完。一是說上海人生性細膩,一是說蟹得細心去吃。若以這種吃法,就是十個上海人,到新疆打個來回,我們哪兩鍋海鮮怕也吃不完。

渭南作家邢福和作品:北戴河的早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