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故事》清官亭的“前世”

有一種記憶,一提到某個城市,你眼前立馬就能浮現。北京是故宮,上海是東方明珠,昆明是金殿,而昭通則是清官亭。

《昭通故事》清官亭的“前世”

至今已有200多年曆史的清官亭,其實以前它不叫“清官亭”

這還要從一個陝西人說起,1808年,陝西三原舉人王禹甸委派到恩安做縣令(恩安為昭通府附廓縣,縣治即府治),到任後,這位王縣令發現,一件棘手的事就擺在眼前,“飲水”。

作為當時雲南首屈一指的商業重鎮,飲水基本看天,遇到旱災,城外搶耕,城內就無水可飲,這可是大問題。

《昭通故事》清官亭的“前世”

四處考察後,這位王縣令決定引城外數里之外大龍洞的泉水,但是這可是大工程,需要錢肯定不少,朝廷肯定是指望不上了,因為這會,嘉慶皇帝正忙著國防和黃河水利,這點小事朝廷還管不上。

那怎麼辦?按照當時的做法,找鄉紳籌錢,但是初來乍到,只好帶頭捐款,有了父母官的帶頭,錢很快就籌好了。

《昭通故事》清官亭的“前世”

一年後,主體工程完成後,王縣令引典《玉海》“看多、做多、商量多也”為水塘取名 “三多塘”,藉以自勵、自勉,勸喻世人。

然而才到任一年多,一紙調令,湖南舉人歐陽道贏就接替就王縣令,這位新縣令到任後,興建農田水利的同時完成了三多塘水利。

《昭通故事》清官亭的“前世”

那麼三多塘為何成為清官亭?

三年之後,1811年夏,恩安大旱,大龍洞水源變小,沿途農家用水告急,龍洞水無法引入城區,城內原有的兩個水塘乾涸,幸而王縣令主持修建的“三多塘”,蓄水豐富,城中居民飲水未受影響,“百姓為感王禹甸修葺“三多塘”功德之恩,似在一夜之間不約而同地將“三多塘”改成了“清官亭”,“ 清官亭”之名遂始於此。

《昭通故事》清官亭的“前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