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到底幸不幸福

歡迎前往關注。

標題的話題其實不需要回答。你可以試下,如果你說不幸福,肯定通不過審核。所以,你只能幸福。看到了吧。幸福是很容易得到的,只需要一個網管就足矣。

中國人到底幸不幸福


我們來看一看,朝鮮中央電視臺的幸福指數里中國人是滿分哦。

那麼我們這一期就應讀者要求來站在中國人自己的角度上去評價下國人是否幸福。

討論幸福,我們得首先弄清楚啥叫幸福。

中國人到底幸不幸福


中國人到底幸不幸福


這是一個粉彩的碗。裡面有三隻蝙蝠,外面有兩隻蝙蝠。

去過北京恭王府(和紳的舊邸)的都知道里面有一萬隻蝙蝠,這有什麼講究呢?這就叫萬福風水寶地。蝙蝠就是福。

所以五隻蝙蝠,就是五福臨門。五福是哪五福呢?

《尚書》上記載的五福是: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長壽”是命不夭折而且壽數綿長 ;

“富貴”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

“康寧”是身體健康而且內心安寧;

“好德”是心性仁善而且順應自然;

“善終”是安詳離世而且飾終以禮。

我們來從這五個維度看下中國人到底幸不幸福。

一、長壽:

根據2016年世界衛生統計。全球人均壽命為71.4歲,中國人均壽命為76.1歲。中國排在53名。

排名前三的是:日本為83.7歲;其次是瑞士83.4歲;新加坡83.1歲。

那麼在中國的53名附近的是誰呢?往上52是烏拉圭,50是卡塔爾,49是古巴。往下54是越南,55是伊朗。

所以從壽命的角度看,中國人應該屬於中等幸福國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和越南、伊朗、卡塔爾、古巴的水平差不多。

二、富貴:

富和貴是兩件事,我們得拆開了看。

首先說富。

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年收入25974元,大概是4123美元。而美國人均年收入是3.7萬美元是中國的9倍。

當然這個數據沒有代表性。因為中國是個貧富差距巨大的國家。

我們換一種方式去比較。

民間的富翁階層,比如榜上有名的馬雲,馬化騰等人,在全球排名前十。也就是說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層面的。至於有能力不上榜的,那我們不議論。

民間的中等收入者。這個沒有統一的數據,以作者的觀察,中國一二線城市的中等收入者大約是美國普通中產階級收入的一半左右。比如美國一個家庭年收入在100萬人民幣,那麼對應到中國一二線城市的中等收入者大約在50萬人民幣。

低收入者。我們按照整體人均收入的比例數據就能推斷出,中國的低收入者是美國普通勞動者收入的1/10。

當然,和美國對比不公平。因為美國是全球TOP 10的存在。而中國整體上還是發展中國家。比如印度的人均收入只有中國的1/4,越南也是。

所以從富這個角度看,顯然,中國是遠不如一線國家的,但是比越南印度要強許多。(當然,看你處於中國的什麼位置,如果你是富豪,那和美國是一樣的。如果你中等收入,那相當於美國的一半,如果你是低收入者,那就只有美國的1/10了)

其次說貴。

如果你把貴定義為人上人,那永遠都只有極少數人可以貴了。因為你以人踩人為標準。如果你把貴定義為有尊嚴的活著。那麼我們來看下大體的社會情況。按照作者幾十年的社會感受來看,作者三類人都接觸過。中國大體上在貴這個層面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有權的。

第二類:有錢的。

第三類:沒權也沒錢的。

這個話題沒法延展開討論,這只是一個普通老百姓的普通感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就是說以片面的看法,你越接近權力,你就越能維持體面,其次你可以接近錢,也可以相對維持體面,而離這兩者越遠,就越難以保有體面。

這一點,每個國家情況都不同,確實有日美等相對來說普通勞動者收入高,制度健全,萬事不求人因此也活的更有尊嚴的國家,但也有像印度那樣種姓制度嚴格,低種姓群體生活的不如奴隸的國家。

所以從貴這個角度看,也是一樣的道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要看你到底是要和西方國家比較還是和非洲等欠發達國家比。

三、康寧:

先說康,健康。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評估數據,按照兒童和嬰兒的死亡率、交通事故中的死亡率、兒童的超重情況、酒精與菸草的消費水平、艾滋病、肺結核、患病率、乙肝的患病率、自殺率來置頂標準,在188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名列第92位,評分是60分(滿分為100分)。

這個數據我們無法有直觀的感受,我們可以從一個細節去看。比較下全球的城市的空氣質量。比如PM2.5。

你去北京,經常都是200到500,你去上海,大概是100多到200,而你去深圳,就只有100以下了。當然,如果你去美國,去澳大利亞的一線城市,10以下是很尋常的。但是反過來如果你去印度的孟買,500以上也是很尋常的。

所以這個健康也是要看和誰比,和西方發達國家比確實有很大差距,但是比起印度還是有優勢的。

再說寧。

寧是內心的安寧。

這個沒法從數據上去對比。作者工作十幾年,也接觸過美國人,日本人,印度人,也接觸過公務員、體制內的,風口行業的,傳統行業的。從我個人的感受上來看。

如果拿中外做對比,我確實沒有在美國人,日本人,印度人身上感受到過焦慮,當然,也許是人種不同,人家有焦慮也沒讓我看到。

如果拿中國內部各個行業來比較,我的感受焦慮感從弱到強是按照如下的次序:

公務員和體制內的 < 體制外的

傳統行業的 < 風口行業的

老年人和孩子 < 中年人 < 年輕人

我們舉一個細節就能感受到這個。比如中國人無論老中青扎堆聊的都是投資,並不是消費。

投資和消費雖然你看起來都是把錢花出去了。其實不然。前者並沒真花出去,它只是換了個形式,而後者才真的花掉了,花沒了。

其實這麼多人熱衷投資的本質就是焦慮與不安。國家希望拉動消費,那這種焦慮就會阻擋政策的推行。人只有安心的花錢,不要成天想著賺錢的時候,內心才會有真的安寧。或者換個角度說,人只有內心真的安寧了,才會安心的花錢,才能拉動真正的消費,而不是通過國家力量用投資或者集中採購的方式去強行拉動基建式的突擊消費。

四、好德:

心性仁善和順應自然這個要求吧,在大陸是很難做到的。我們從一個尺度就能看出問題的根源在哪裡。

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的GDP一直保持了極高的增速,大部分時候都是接近或超過10%,而美國的GDP增速大概只有2到3%而已。

什麼叫GDP呢?通俗點說就是你折騰的程度。你GDP越高,你就越能折騰,說明你越活躍。

人類的活動本來就是企圖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有合作,有競爭,有正面的,就有負面的。這個過程中人就很難仁善。

我們打個不恰當的比喻。GDP增速高,就好像你處於競爭狀態,或者叫戰爭模式。GDP增速低就好像你處於平靜狀態,或者叫和平模式。商場如戰場,你見過戰場上有內心仁善的麼?那肯定被幹掉了。

五、善終:

這其實與上一個問題是一樣的。你內心仁善且安寧,你順應自然,你才能夠有好的空氣與水,才有安全的食品,才有人與人的信任與和諧,才有除了錢以外的其它更加豐富的追求。而你呆在戰場上處於戰鬥模式,你最後還要求自己安詳離世,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你一輩子都沒安詳過,臨死前咋能安詳呢?

所以四、五的評價我們合併到一起說。我認為這是個取捨的問題。當你得到了某些東西的時候,你必然要失去某些東西。就好像河北的發展速度與北京的空氣質量本來就是矛盾的。河北人民追求財富的需求和北京人民追求空氣質量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彼此衝突的。

五福到這裡講完了。我覺得我還是蠻公正的站在純客觀的立場上去描述問題。

中國到底是不是像朝鮮電視臺那樣幸福指數滿分全球第一,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當然文章這麼寫肯定很多讀者不滿意,或者說不過癮,因為大家喜歡看有料的,這麼平淡這麼客觀就沒料了

中國人到底幸不幸福

我知道讀者希望看到什麼,但是我不會那麼去描述問題的,不僅僅是為了公眾號的安全問題,更重要的是,我覺得,那麼描述也並不客觀。

如果要把中國人的看法劃分下,我認為可以泛泛的劃分成三類(不全,我沒法劃全了,道理都懂)。

三種人裡想法各有不同,但是都可以找出代表性的聲音。

高收入者:

我記得有兩個人在飯局上的話挺有趣的,拿出來分享。

一個是40歲左右的小老闆,他有次在飯局上抱怨了一段話,大概的意思就是感慨國家為啥非要制定雙休日製度呢?他覺得如果員工都像他一樣7×24小時幹活該多爽,每次一過雙休日,他看見員工沒來加班就內心就像被螞蟻啃食,煎熬的不得了。覺得耽誤自己好多賺錢的時間和機會。飯桌上大家都笑。

另一個是個50多歲的手下有上千號人的全球頂級外企的VP,他說這輩子好像也沒人逼著他,為啥就過的這麼累呢。呵呵。

其實這兩個人的心態蠻有代表性,就是中國其實是有相當一批人,人家就不想幸福。或者說他們定義的幸福和大眾的舒服不一樣。他們不僅自己不想舒服,也不想讓別人舒服,因為如果都舒服了,就沒人幫他一起來滿足他的野心或者叫雄心了。

中等收入者:

該有的都有了,不該有的看起來這輩子也沒希望有。那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能讓自己過得舒服一點呢?大家都跑慢點,悠閒一點,不是挺好麼?

低收入者:

這個社會問題太多了,分配太不公。生存壓力太大,更不要說體面的生活。

問題寫到這裡,其實已經浮出水面了。就是矛盾的根源是社會的聲音本來就不同。彼此想要的幸福也不同。

改革開放早些年,全球化中國的比例不大,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就好像羅馬帝國剛開始,地盤很小。你去攻打周邊,貴族能分大頭,貧民也能分小頭。總是夠分的。可是到了後期,羅馬太大了,周邊可以搶的國家太少了,說白了,不夠搶了。矛盾就出來了。就如同今天,中國還要高速發展,那就要去和美國硬碰硬。硬碰硬,風險很大,預期收益不如意。

這就是根源。

鄧公說讓一批人先富起來,然後帶動後富最後共同富裕。問題是先富的為什麼要帶動後富的呢?先富的說,既然富了,外部的預期利益空間又不大了,這種局面下如果要均富,那均誰的富,還不是自己利益受損?那乾脆富了就走唄。資本於是外流了。但是窮人不幹呀,你丫在牌桌上贏了,你就想走啊?沒門。你輸光才能走。

這就是矛盾。

十九大說當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予盾。這個定位非常準確。

問題是,怎麼平衡,怎麼充分?外部的預期空間不大,要讓後富的人共同富裕,總得有人出血,外面沒人出,那就只能裡面的人出,誰出?先富的人出麼?

有一句大實話。就是有人幸福,就一定有人不幸福。要麼外國人不幸福,要麼本國部分人不幸福。全世界人民共同幸福,這是個幼稚的想法。這個話題作者不想展開,到此打住。

但是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確實不是一個善於內部妥協的民族。怎麼樣才能讓絕大部分人滿意,這是個非常複雜的話題。自有當政者去思考,與我等庶民無關。

地藏菩薩發願:“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結果是什麼呢?結果就是她始終也沒成佛......

中國人到底幸不幸福


為什麼呢?

佛曰:渡盡一切眾生,實無一眾生可渡。

讓所有人都幸福,本來就是所有人自己的事兒,而不是某個人或者某批人的事兒,幸福是要自己去追求的。

一個人想幸福,是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

且不說人生處處要花錢。有錢人,他也一樣焦慮呀。馬雲難道不焦慮麼?不焦慮他一天飛三個國家?有權人他不恐慌麼?不恐慌.......此處省略500字。

一個人掙錢,如果把掙錢這個事和你自己捆綁在一起。你就必然忙碌。因為甭管你掙多大的錢,本質上你都是依靠出售時間。一旦你停止出售時間,你就停止賺錢或者說,你的財富在縮水。人都是喜歡走上坡路的,沒人喜歡走下坡路。甭管這個人多有錢。你讓他走下坡路,他都不幹,所以,最後都把自己累死了。

我們看秦始皇就是累死的。但是你反過來看劉邦,就很悠閒,鬥雞的鬥雞,洗腳的洗腳。為什麼呢?因為有韓信嘛。劉邦鬥雞的時候,韓信還是戰必勝,攻必克,也就是說,漢朝的擴張不依賴劉邦自己。

所以,如果你掙錢的姿勢不依賴於出售時間,你才可能每天回家陪孩子吃飯。而且是安心的陪。因為陪孩子吃飯的時候,你還是在走上坡路。因為你把自己變成了劉邦,打江山成了“韓信”的事,從你身上剝離了。

所以很多人說要如何如何,但是從來不談條件。這就是幻想。要陪孩子,要舒服,要多休息,要少工作,要玩,要開心,其實不用你寫文章告訴大家的。人類都知道。

問題是,怎麼才能做到安心的玩,絲毫不焦慮的玩,就沒人告訴你了。

而後者才是真正有價值,可操控,可執行的。

當然,你該不是要問如何找到“韓信”?那就是非常複雜的系統性話題了。那變成講一部書就不是聊“中國人到底幸不幸福”這個簡單的話題的故事了。

昨日大號記憶承載文章鏈接:

你腦袋上的辮子剪掉了,心裡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