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你覺得跟他很難溝通

歡迎前往關注。

有人想聽我聊聊《印度合夥人》,就是俗稱《護墊俠》。

我沒去電影院看過,我是看了這個留言後在電視上稍微拉著看了下。

這哥們很有意思,一個印度人,在印度那個不接受衛生巾文化的國度裡,努力推銷自己生產的護墊,最後成了印度的護墊大王。

過程裡種種的不理解,被當作流氓,中邪了,.....,以及和印度宗教文化的各種衝突。

我們華人看這個,很容易就會陷入到主角思維,因為我們強制接受過9年義務教育,換句話說,我們是個人就有最基本的醫學常識。

女人生理期,像印度那樣拿個破布包裹是會感染的,當然要用護墊。

男性去做護墊也沒啥不可以,做bra做的最好的,也是男性。

但如果你能跳出電影這個小題材,你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是認知不對等,我們並不一定都是認知高的那一方,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也是認知低的那一方。

當我們處於認知高的一方,我們會覺得很難溝通,就像那個電影裡的男一號,他覺得老婆也不理解自己,媽媽也不理解自己,姐姐妹妹也不理解自己,自己明明是為了她們的健康,但是她們出於宗教,習俗,極力反對自己,堅持用那塊髒布。

這一切,在男一號眼裡,就是愚昧無知。

但反過來,當我們處於認知低的一方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不自知的。你假設把自己代入到電影裡印度女性的角度去看問題。你就會覺得護墊俠就是一個變態男,一個壞人,一個違背了道德的人,甚至說不定是邪上身,應該送去施法超渡。

所以我們說孩子的眼裡往往只有好壞,因為這是最容易理解的部分。但人一旦成年,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識和思考。

跳出電影,來說一個現實的問題。

十幾年前,我看過時寒冰的一篇文章,以及他和任大炮兩個人在綜藝節目裡的對罵。

時寒冰的論據非常簡單,磚頭多少錢,木頭多少錢,人工多少錢。上浮20%,這就應該是房子的價格。如果超過了,那就是泡沫。

任大炮反駁他的就是土地的價格沒計算在內。時寒冰當然引用了那句很經典的話,土地沒價格,因為是70年有效期嘛。

這個爭論在當年影響了很多人,尤其是購房者。很多人得出的結論就是時寒冰是個好人,任大炮是個壞人,還有人往大炮臉上拍個鞋子。

在好壞這一點上,我的看法和大多數人一致。但很遺憾,我大概10歲就不太關注好壞這個層面的話題了,雖然我六歲的時候也很喜歡奧特曼打小怪獸。

我成年以後更關注好壞之外的話題,比如,如何量化?如何建模?如何把現象參數化,數據化。

我當年看這段節目的時候,時寒冰先生留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不怎麼讀歷史。

我們舉一個歷史段子。

魯迅那個時代北京的房價是很低的,當時魯迅把他在紹興老家的祖宅賣了,不到1000大洋。去過紹興魯迅故居的應該都驚歎於他家,簡直就是莊園,那麼大才賣那點錢。然後又在北京花3500大洋買了一個前後三進的四合院。

三進的四合院那可不是一般你看到的那種一進的大雜院。那已經是民間能用的最高等級了。你去看《紅樓夢》裡面賈母住的就是五進的大宅院。

有很多人曾經引用過魯迅這個典故來抨擊北京的房價。但這些引用者很少有了解過民國時期上海的歷史。

就是同一時期,在北京動輒購買豪宅的魯迅,去上海租房子,喊貴的受不了。何以當年京滬兩地房價差了這麼大呢?

其實猶太人哈同告訴過你原因。

哈同就類似今天的北漂一樣,他是個猶太人,在老鄉開的沙遜洋行看大門。他就是歷史上中國第一個猶太炒房團的團長。

他買的是什麼地方呢?就是十里洋場。到1931年哈同逝世的時候,他名下有1300多棟房屋,460畝地。

哈同早在百年前就給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說中國人,正處在古代到近現代的轉折點。

你去看古人居住面積都特別大。

比如很多人不忿的,那個宋朝清河縣賣炊餅的武大郎,憑啥住著沿街的小二層。

這其實很正常。

古人的居住面積都非常大,因為住的分散。中國古代的大都市,是一種農業社會里的大都市,不是工業化社會里那種因為工作需要密切配合而形成的大都市。

所以你看唐代的長安城牆裡的面積是如今西安市城牆內面積的10倍。

古人的大都市,實際上,是個扎堆的大農村。

所以,在一個非工業都市裡,大家住的很分散,住的分散了,人口密度就很低,這就是北京當年房價低的緣故。

而上海,是曾經的遠東第一工業化都市。工業社會和農業社會不一樣,它需要大家密集的居住,需要扎堆。

扎堆了才好上班,才好集中配合勞動。所以上海的地價飛漲,房價飛漲,是北京當時的很多倍。魯迅才哀嘆租不起。

這個過程,其實在百年後,又發生過,就是我們聊的這場典故。時寒冰與任大炮的爭論。

很顯然,大炮也不怎麼讀歷史,他沒法舉出這個百年前哈同的典故來形象的說給時寒冰聽。

而時寒冰呢,他像百年前的古人一樣無法理解為啥土地有價值,當然,也許他理解,只是故意要煽動民意,打響名氣,那就兩說了。

但無論如何,他們爭論的時間節點正是城市化的高潮,所以那個年代的房價雖然漲,但漲的還算健康,或者說還算有理。

大量的農民湧入城市,發現過去自己老家裡,那麼大的面積建房子才那點錢。為啥進了城,屁大點房子賣那麼貴呢?

他沒法接受。因為他不理解鄉下種地,人不需要大規模協作,所以不需要扎堆居住,居住面積就大就便宜。而城市,它工業化,甚至信息化了。居住越來越密集,越來越扎堆,居住面積就小,就貴。

所以當年我看他倆在電視上吵架,覺得很好笑,倆人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

當然最後的結論很簡單,就是時先生是好人,任大炮是壞蛋。

從言論上看,時寒冰確實站在了大多數人利益的角度上,而任大炮當年只是一味的舉數據,他自己也講不出道理,這讓時寒冰這個記者出身的很難接受。

所以,大多數人這麼去劃分好人,壞人也沒問題,但是,好壞,並不重要。

這是我說過一萬次的觀點,難道你是個壞人,1+1=2,你是個好人,就可以1+1=3麼?

讀者要注意哦,我給你分析的是十幾年前的這樁歷史公案,並不是告訴你今天的房價可以用哈同的這套理論再去解釋了。

這就像一個數學模型,當年有3個參數,今天有30個參數,你拿著當年的3個參數去套用今天的30個參數,它毫無意義。

今天的房價,和人口沒那麼大關係了,貨幣,匯率,國際關係各種不方便聊的內容才是主因。

所以我們常說,一個事情的真相是A影響5%,B影響10%,一直到H。可是大部分人呢?他只能聽懂一個A,然後就拿著A去到處套用。

這就是電影裡的故事。你讓印度的婦女去理解為什麼要用護墊是很難的,因為用髒布,不是百分百生病,生病的原因有很多,用髒布只是其一。

可是宗教,它非常容易被理解和傳播。它告訴你,護墊俠是壞人,你記住就可以了。

你看,後者多麼容易理解,多麼容易傳播。所以你讓印度婦女放棄宗教去理解醫學,是很難的。其實直到今天,電影裡的也沒有變成現實,大部分印度婦女仍然在用髒布。

所以很多讀者讓我聊投資,我不願意給你任何可以參考的建議,就是因為你要是能明白,那你本來就明白,你要是不明白,我是根本沒有能力讓你瞬間明白的。

我們號曾經聊過一個老讀者叫W,

一個神秘大佬的傳奇經歷

我曾經在一個房產投資群裡,看到他教過幾個買房的投資人去炒作另一種投資品。

他其實把道理解釋的非常清楚,比如為什麼那個品種的現貨的市商們會在某個時間段內集中進貨或者做多,套期保值。

從而引起一個很低風險的一波做多的行情。這個道理很專業,但他講的非常清楚,我看了就懂了,自己也做了。

但是,有幾個人,他就沒法弄懂。我能明顯感覺到他們不懂,他不懂的是背景知識。也就是說,人家已經告訴你,就這會下單了,他不敢,他真的不敢,因為他聽不懂下單的理由。

等過了幾天呢,他又熬不住,因為眼看著一個勁的漲,他急,又反覆的問W,能不能追。W就告訴他,不能。因為下單的理由不存在了,反而該準備著出貨了。這說明當人家都要獲利了結的時候,你反而忍不住要接盤了。

所以,他要是真懂了,他應該明白下單的是時間,是時機,而不是某個價位。正因為他沒懂,所以時機到了,他不敢,就算高手帶著他做,他也不敢。

等價格上去了,時機過去了,他反而急著下單,為啥呢?還是沒懂。他死盯著價格,永遠無法理解價格背後的道理。就算人家給你講的那麼透徹了,他還是沒法懂。

這是那幾個投資人的錯麼?當然不是。

他們都是經驗豐富的人。讀者很多時候看文章,和看小說是一樣的,會產生代入感。就像我讀三國演義,也會覺得司馬懿很笨,這是不由自主的代入到諸葛亮的角色裡去的原因。

真要讓我穿越到三國,那我肯定比司馬懿還笨。

這叫什麼?這叫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一個東西,你能做,你能賺錢,你當局都不迷,沒那麼簡單的。那個背後是強大的認知,豐富的經驗帶給你的定力,沒這些東西,人很難不動搖。

所以說,當一個人沒有這些大量的背景知識和豐富的經驗時,就像電影裡逼迫那些不識字的印度女性一定要放棄宗教 ,放棄髒布,去用護墊一樣。這對她們來說,太難太難了。

昨日記憶承載3文章鏈接:

退去的互金大潮,出軌的P2P代言人,無人入駐的金融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