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鵬:小團隊搞影視網大還能賺到錢嗎?能,但一定要做到這幾點

申鵬:小團隊搞影視網大還能賺到錢嗎?能,但一定要做到這幾點

@製片教授:搞影視是個讓外行看起來充滿"錢"景的行當。不論是做院線的,做網大的,還是做宣傳片的,做品牌廣告的,做微電影的,甚至是拍婚慶的似乎都離錢很近。

但只有從業者自己才知道背後有多苦逼。


微電影、網大從2015年初開始進入了發展快車道。

在經歷了2016和2017兩年過山車式的發展後,數量銳減。目前,2018年全網上線網大隻有不到1500部!

而且真正賺錢的只有10%,剩下的20%只能勉強保本,其餘的都在吃土。

那些賺到錢的到底作對了什麼?如果你想加入這股大軍,該怎麼做才能賺到錢?

真正賺到錢的大佬都沒時間上網扯淡,就由不才我從生意的角度來給各位說說吧。

從各大機構和平臺彙總的數據來看,每年能夠賺到錢的網大比例只有8%—10%,絕大多數參與者都成了炮灰。微電影的還好點,特別是有客戶砸錢做的廣告式微電影。

當你在做微電影和網大的時候,你到底是在做什麼?

"哥是在搞藝術創作啊。" "哥們是在為以後拍院線電影積累經驗。" "這就是個生意,和平臺分成賺錢。" "混口飯吃唄,還挺有面子的。"

估計以上幾個答案能代表絕大多數人心裡想的。

遺憾的是正因為很多人心裡都這樣想,所以大家都很難盈利。

這兩年我和身邊所有做影視廣告公司的朋友聊天,都能聽到他們說正在籌備自己的微電影,或是正在為某部網大、網劇招商。

但過一段時間再聊起來,又都會說經濟不景氣,錢沒到位......

有的籌備了很久沒搞起來,有的勉強搞起來了又因為缺錢暫停了,還有的是已經上線發佈了但是沒賺到錢,只能賺個吆喝,看著或真或假的點擊率獲得一些自我安慰。

這是何必呢?

這兩年影視行業虛火正旺,一大批熱錢從房地產退下來創立了很多家影業公司。各大平臺也砸重金搞IP,做自制,扶持新人作品。

但如果你想熬出頭,賺到錢,只有看清現實才有可能。

我認為做網大和微電影,本質上做的是眼球經濟。

百科:

眼球經濟,是依靠吸引公眾注意力獲取經濟收益的一種經濟活動。


眼球經濟這個詞很多人都知道,但可能只有少數人思考過他背後的商業邏輯。

想吸引公眾注意力,首先要搞清楚你的戰場在哪裡,競爭對手是誰。

這個時代做眼球經濟,你的戰場只可能是線上,而不是線下。

你的競爭對手也不全是身邊的同行,並不是這個題材人家先做了,你再做就沒意思了。

我們的競爭對手,是所有和我們爭奪觀眾眼球的內容。

比如在網上播出的院線電影、電視臺熱播劇、綜藝;各平臺推出的自制劇、動漫、美劇;還有抖音、快手、微視、美拍等等短視頻平臺,當然還包括了網絡小說、漫畫。

上面說到的這些內容,都是你的競爭對手!和你爭奪的是觀眾的眼球,是觀眾的碎片時間。

我們每個人的時間和注意力都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做之前要搞清楚,你做的內容憑什麼要讓人家花寶貴的時間來看?

1天只有24小時,減掉吃飯、睡覺、工作、社交之後的空閒時間根據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大概只剩下3到5個小時左右。

留給看各種視頻的時間又只剩下1到3個小時。

你的網大和微電影如果只是為了自嗨,為了積累經驗,為了混口飯吃,是很難在這種競爭格局中生存下去的。

想象下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了最後10分鐘,把一部爛片和一部島國動作小電影放到你面前,你會看哪個?

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後者,起碼在我最後的10分鐘裡,還有機會來一發,做個爽死鬼。

看清現實,網大和微電影只是一種生意模式下的產品。


把影視作品當做產品對待,可能很多人還一下轉不過彎,但對於網大、微電影或院線電影來說這是客觀事實。

2015年徐崢在推出《港囧》的時候自稱為產品經理,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觀眾的口味和興趣點,設計了一系列能討好觀眾的笑點和槽點。

不管業內人士如何評價,這部作品從商業角度都是一個成功的典範,徐崢的這個產品經理做的盡職盡責。

想想你自己在做片子的時候有思考過這部片子是給誰看的麼?是適合白天看還是晚上看?是適合自己看還是和朋友看?片子預計是星期幾上線?這一天大家的普遍心情是什麼樣的?

再想想看為什麼周星馳的《大話西遊》系列上映那一年的票房和口碑都很糟,但幾年之後反而成了經典?萬合天宜曾經爆火的《萬萬沒想到》為啥是星期二更新?

如果你把自己當成一個創作者或藝術家,可能覺得上面那些問題都不是事,只要把你想做的東西全做好,就一定會有喜歡你的人來看。

但事實真的會是那樣麼?

是時候改變一下思維方式了,嘗試著像徐崢一樣做個影視圈的產品經理,不管你是導演、製片、還是公司負責人。

雖然影視作品從表象上看是一門藝術,但它的本質還是一種商業模式下的產品。

想賺錢,就要把自己的產品當成商業片,如果不懂商業運作,你只能賠本賺吆喝。

作為一款產品,從初期的選題設計、內容結構、角色性格再到中期的選角、選景、拍攝執行、後期製作和最後的發行推廣,其中的每一道環節都要做精心的設計和打磨。

我們學習國外先進工業技術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嚴謹的商業態度。

只有科學的對待每一道環節,細緻的考慮每一個細節,才能確保你能做出讓觀眾買單的作品。

在當下這個影視創作門檻極低的時代,你能越早轉變觀念才能越快賺到錢。

如果你立志做一輩子文藝片,只想在人世間留下你自己對藝術的感悟,那就不用再往下看了。


怎麼做出賺錢的網大和微電影?

在網絡時代,速度會愈來愈快,變化也會愈來愈快。將來,企業的比賽,第一比的是價值,是其獨特的創造意識,第二比的是個性,第三比的是規格。未來的世界是小的世界。

——— 馬 雲

馬雲的這段話適用於各個行業,因為他講的是一個普遍性趨勢。

網大或微電影團隊和那些老牌影視公司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小,因為小所以能快速反應。

俗話說船小好調頭。

十幾人、幾十人的團隊,做的就是以小博大的生意。只要不裝逼,有個性,就能成爆款。即使失敗了,換個項目接著幹!

想做出能賺錢的網大、微電影、網絡劇,該如何開始?


1、定位觀眾

用做產品的態度去定位觀眾,而不要只是簡單籠統的想20—40歲,一二三線城市屌絲或精英。

嘗試把潛在觀眾當產品用戶去對待,仔細分析他們的特點。

分析他們的職業、他們的收入、他們的社交圈、他們的口味、他們的消遣方式、他們曾經的吐槽、他們一週七天不同的心理需求、他們可能在什麼時間什麼場景看片。

舉例:

我們的老朋友小明今年已經26歲了,他生活在成都,是一家房地產公司的推廣策劃,年薪20萬。除了看片,平時喜歡網遊、運動,經常和公司的同事去打球騎行。在他的生活裡能接觸到的人有公司的同事、廣告公司供應商、同樣喜歡看片和運動的朋友、老同學,他還剛交了女朋友小紅。 小明的工作、收入、圈子決定了他的品味。 他關注了毒舌電影公眾號,毒sir推薦的片子他都會去看,不管是去院線還是在網上。還會在晚上睡覺前看看一條視頻或二更視頻憧憬一下更好的生活。 小明一週工作5天,和大多數白領一樣每週一都很痛苦,週二能開始聚焦工作,週三工作狀態進入小高潮,週四開始準備週末怎麼過,週五完成工作小結後迎接美妙的雙休,週六和週日和小紅一起去看看電影,逛逛街。 小明從週一到週日每天的心情都會不一樣,煩的時候可能會打打遊戲,嗨的時候可能會去看看電影,無聊的時候可能才會找找有什麼片子看,通過朋友轉發或自己搜索。

如果我的目標觀眾就是像小明一樣的這批人,那麼不管做什麼題材的片子,我都會特別注意品質,設計細節,作品上線的時間會定在週三或週四。

因為成本原因,我們不可能像迪斯尼那樣做出適合全年齡段的作品。

所以你越早意識到定位的重要性,就越早接近成功。

2、獨特創意

我們都知道有個好故事才能有好作品,這裡我就不再囉嗦了。

我想說的是獨特

現在的觀眾可選擇的內容太多了,科幻、魔幻、穿越、愛情、逗逼、撕逼、破案、功夫、美食一大堆。

並不是說上面這些都不適合做了,而是要想辦法用獨特的創意和表現方式去做。

徐克導演用獨特創意成功的把紅色經典《智取威虎山》重新演繹了一遍,讓看著原版革命樣板戲長大的那一代人也能拍手稱讚。

每個公司和劇組在立項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的想想,這個本子的獨特性在哪?該怎麼表現創意。不要把觀眾當成你做什麼他就會吃什麼的腦殘。

當確定了本子之後,再多想想能不能把其中的某個情節用更極致的手法表現出來,讓觀眾爽到。一部片子哪怕只有一兩個鏡頭的精彩都會讓觀眾更有轉發和推薦的動力。

想讓觀眾主動轉發和推薦你的作品,就要考慮到他們的面子和談資。認真的設計高潮,設計笑點,設計槽點。

不要把時間緊當成粗糙的藉口,也不要把大尺度當成想象力。

3、控制成本

大到公司,小到劇組,只有控制好成本才有賺錢的可能。

一個項目從立項到發行上線,要花錢的地方有五六十處,品質要求高的項目花錢的地方更多。

那具體哪裡該花,哪裡不該花呢?

根據我的投資經驗觀察到,能賺到錢的作品都會有很科學的預算構成。

不同題材不同規格的片子,預算構成都不一樣。

從投資角度來說,叫獸會把片子的全週期分成5個階段:

創作籌備期、拍攝執行期、後期製作期、推廣發行期、資金回報期

由出資方、製作公司、製片和導演一起溝通,根據片子的規格和需要,來確定每個階段的投入比例。

舉例:

古裝劇的預算比例

創作籌備期10%拍攝執行期50%後期製作期20%推廣發行期15%資金回報期5%拍攝執行佔大頭是因為古裝的服化道和場景都很貴

科幻劇的預算比例

創作籌備期15%拍攝執行期35%後期製作期35%推廣發行期10%資金回報期5%後期製作期的比例高是因為特效要更高的投入

喜劇的預算比例

創作籌備期5%拍攝執行期30%後期製作期20%推廣發行期35%資金回報期10%推廣發行期成了大頭,是因為競爭激烈,要搶佔更多的宣發渠道。

當然,不同的公司投資策略不同,以上的預算比例只是我個人的分析和習慣。

上面說的都是宏觀層面的考量,想做好還要從尊重人性的角度來落地。

畢竟靠譜的事需要靠譜的人才能做到。

一部劇至少有幾十位參與人員,要讓大家齊心協力幫你把片子做好,有效溝通非常關鍵。

不要吝嗇那點飲料錢、菸酒錢、擼串錢。拿出真心對大家,大家自然也會很願意幫你把事做好。畢竟幹這行的人都很單純,大家都是想做出好東西的。

幾十個人在一起發揮的價值可不是1+1=2這樣的加法關係,而是1x1=1的關係。

如果你的目標是100分,但每個人都只願意發揮60%,那就是1x0.6x0.6x0.6,最後的結果肯定是離目標越來越遠。

4、重視發行

發行是個技術活,一切靠數據說話,絕對不能幻想。

指望片子一發布,大家就會來看,還會幫你轉發,醒醒吧。

發行講資源

人脈、圈子、渠道這些都是資源。沒有資源憑什麼你敢幻想點擊率?

發行講時機

大到節假日,小到每週幾。如果你的題材還跟了熱點,蹭了IP,那更要重視時機。

發行講回報

是發獨播?還是發全網?不同平臺的分賬比例是多少?怎麼分配發布渠道才能獲得最大化收益?

網大的發行和院線電影的發行不同。院線電影的營銷發行由獨立公司運作,有合約保障,即使延誤了上映時間,製片方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網大的營銷發行一直是由營銷公司"承包"。一般來說,網大會先由營銷公司墊資宣發,在影片上映獲得平臺分賬後,再與發行公司進行10%-30%的分賬。

一句話,如果你的作品足夠好,可以選擇靠譜的營銷發行公司,談好分成條件,就能幫大多數製作團隊解決發行的問題。

但如果你的作品沒有公司願意發行,就得自己想辦法搞定資源、時機,平衡回報了。

5家平臺的分成模式


申鵬:小團隊搞影視網大還能賺到錢嗎?能,但一定要做到這幾點


申鵬:小團隊搞影視網大還能賺到錢嗎?能,但一定要做到這幾點


申鵬:小團隊搞影視網大還能賺到錢嗎?能,但一定要做到這幾點

申鵬:小團隊搞影視網大還能賺到錢嗎?能,但一定要做到這幾點

申鵬:小團隊搞影視網大還能賺到錢嗎?能,但一定要做到這幾點

你可以收藏一下,以後查看評估也方便。

5、規劃運營

規劃運營是製作公司,和出品穩定的團隊都應該重視的。

一個小團隊,可能就指著做一部片子賺錢,賺到了再做下一部。但作為稍微有點實力的機構,你應該重視長期規劃。

可能你已經同時啟動了多部作品來分攤風險,這時就更要重視規劃運營。

為每一部戲制定細緻的營銷方案,怎麼融資,怎麼招商,怎麼設計劇本結構,怎麼發行,怎麼收回成本直到盈利。

這樣,就算一部戲沒賺到錢,也還有機會通過另一部挽回損失。用一整年的時間維持賺錢盈利的局面。



規劃運營主要做好以下2點:

1、宣傳發布

宣傳工作千萬不要在上線前一個禮拜才想起來去做,而是在執行拍攝期間就開始,最晚在開始後期的時候必須啟動。這點要寫到每條片子的營銷方案裡。

你可以做拍攝花絮、製作特輯、劇組擼串、主創訪談,通過微博、QQ群、微信、論壇等不同渠道去傳播整部戲的動態,形成一套視頻宣傳矩陣。

還可以每條天定一個直播時間,讓大家看到劇組的拍攝動態,來引發大家的關注熱情。畢竟絕大多數觀眾是很少有機會了解劇組生活的,也有很多這個專業的在校生想感受片場生活。

這樣你有才足夠的時間來預熱,來帶動期待,等片子上映的時候聚集人氣。

想想看,最近幾年票房不錯的國產院線大片是不是都是這麼幹的?

這和投資大小沒關係,和有沒有明星大咖也沒關係。

這隻和你的宣傳策略有關。

2、低成本高頻次

和院線電影相比,我們都算是低成本製作,也正因為如此,每部戲的週期都可以很快。但請注意上面說過的,不要把時間緊作為粗糙的理由。

我認為一部靠譜的網大從劇本到上線的合理週期是2個月左右,盈虧線是3個月。(1個月就能搞定的東西就不用說了,一部高質量的企業宣傳片製作週期都絕不止1個月。)

在這個效率模型下,假如你有1個攝製組和3部戲的預算,就能做到一個較高頻次的產出,同時大幅度提高回報率了。

資本金x(回報率+1)=收益

賺錢的核心就是規劃好低成本高頻次運營。

同時做好以讓5點並不難,關鍵看你肯不肯去實踐。

2016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大型影視公司進入網絡市場,提升了整個行業的進入門檻。BAT的投資佈局也提高了網大、網劇、網綜的整體質量。那種只靠蹭IP、軟情色來吸引觀眾的套路已經被逐漸淘汰。

只有用專業的態度去分析,和洞察觀眾真正喜歡的內容,擺脫賺快錢的思維,我們這個行業才能有更好的未來。

如果你有好的影視項目,或有點錢想投好項目,歡迎和我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