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初冬遐想洛陽春

陽春時節,素有古都之稱的洛陽迎來了最美麗的時刻,龍門石窟古老,牡丹香氣四溢,龍潭山水絕佳。春光明媚無限,走在洛陽的春天裡,你會覺得眼睛和心,都是滿滿的幸福。


「聽見」:初冬遐想洛陽春


“春來誰作韶華主,總領群芳是牡丹。春色漸濃,當桃花、杏花都花開花落時,牡丹才如含羞少女姍姍來遲。高貴的牡丹燦然而放,把春天的美輪美奐、妖嬈多姿展現得淋漓盡致、蕩氣迴腸,可算是“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放眼四望,千姿百態的牡丹開遍洛陽古城。千年帝都,美若天庭,疑似瓊樓,到處都是牡丹儀態萬方的倩影:雲雨中,煙村外,大街上,公園裡。 這裡幾朵,那裡幾叢,更有連片成堆的,鬱鬱蔥蔥,層層疊疊,柔情姿媚,撒嬌吐豔,流香四溢,芳馨襲人!再看人流如潮的賞花人,從天南海北、四面八方,踏著春天的節拍,追尋牡丹的香魂,來到洛陽欣賞它的風華與神采,品味它的高貴與典雅。實乃今日牡丹花更好,五洲四海爭相來。

「聽見」:初冬遐想洛陽春

龍門石窟被譽為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三大寶庫之一,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奪人眼目的光彩。他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兩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在北魏時期雕鑿的眾多洞窟中,以古陽洞、賓陽中洞和蓮花洞、石窟寺這幾個洞窟最有代表價值。其中古陽洞集中了北魏遷都洛陽初期的一批皇室貴族和宮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舉國崇佛的歷史情態。這些形制瑰異、琳琅滿目的石刻藝術品,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域外文明交匯融合的珍貴記錄。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們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樸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顯示了唐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為這亙古不廢的龍門之地描繪出了永不凋謝的藝術之春。

「聽見」:初冬遐想洛陽春

“八里迷谷,樁樁迷景逗客佇;千尺險峽,步步險象著人驚。”位於洛陽市區西60公里,新安縣境內的“天然地質博物館”龍潭大峽谷讓人迷醉,清凌凌的水流隨峽谷轉承起合,或為瀑,或為溪,或為潭,輕吟一首水的長調,谷內關峽相望,潭瀑聯珠,壁立萬仞,峽秀谷幽,經過十二億年的地質沉積和260萬年的水流切割旋蝕所形成的高峽甕谷、山崩地裂奇觀,堪稱世界一絕,人間少有,培它更是享有“中國嶂谷第一峽”、“古海洋天然博物館”、“峽谷絕品”和“黃河水畫廊”等美名。

「聽見」:初冬遐想洛陽春

洛陽正值芳菲節,穠豔清香相間發。洛陽的春天,惠風和暢,桃飄李飛,牡丹綻放,楊柳依依,人們花叢酬酢,銅駝觀柳,金谷吟詠,城東抒懷。騷人墨客留下了行吟的腳步,也留下了墨透紙香的不朽風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