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畢業的我們月入三、五千,到底該不該去攢錢?

這讓我想到了玩遍女明星的香港富商劉鑾雄的專訪。

他說:“今天,香港最有錢的前十幾二十人,如果是自己創業的,每個人的財富,起初都是節省下來的,挨回來(熬過來的),不是說有錢就去旅行,有錢就去碌卡(刷卡購物)。 我在26、27歲時,銀行存摺有一億多現金(30多年前的一億港幣現金),我看到一件外套,是很需要買的,冬天的長外套,4000元,看了三次,最後都不捨得買,你要知慳識儉(懂得節儉),你怎知明年是什麼環境。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香。

他還說:“那些年輕人,今天只會怨天尤人,你打開電視最多的廣告是什麼,旅行社的廣告和財務公司的廣告,就是鼓勵你去借錢,碌卡,去旅行,誰不知道享受是好的,但你是否要揹負債務,你是否想像希臘那樣,今天欠錢,準備耍賴不還。。。省略號。。。他們都是享受了再說。所以有時候年輕人,唉(長嘆一口氣),有新手機要換,其他又要換,完全和我們的想法不一樣。”

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你可以把收入,一部分用來享受,一部分用來投資自己或者投資理財,一部分用來做應急資金。

月光的話,當有一個很好的投資機會在你面前,需要資金,但是你沒有錢,機會就溜走了

月光的話,手停口停,如果你這個月不上班,你就沒飯吃,沒錢交租。

月光的話,當你或者你至親突然大病,你沒有錢,可能生命就走了。

你還年輕,經歷的事情多了,慢慢就懂了。

剛畢業的我們月入三、五千,到底該不該去攢錢?

高爾夫的故事離我們太遠,再說一個有對比的真實例子,這個對比的例子我在其他回答也寫過。

有兩個好朋友,A、B,兩人工資收入差不多,家境差不多,都是農村人,僅僅幾年時間,A和B的因為各自的消費理財觀念的不同,慢慢走向了不同的人生。

時間回到8年前的一個雨夜,A、B和我,三人在廣州某個茶樓喝茶打屁吃點心,小聲的討論高爾夫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鬨笑一場後,A突然問我,你不是經常看財經之類的嗎,你覺得像我們這樣的貧苦出身農二代該如何理財啊?我沉吟了一些,喝了一口反覆衝了5遍的劣質普洱茶,整理了下思緒,準備開始我的長篇大論。

B搶先開口了說,“就我們屌絲的這點收入,理啥財,幾千塊錢的收入,買不了房,買不了車,不如及時行樂,趁年輕。。。”

反正就是大家想的一樣,年輕就應該需盡歡那種。我清了下嗓子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我們現在雖然收入低,但是也要養成理財的意識,為將來做更好的準備。不然以後收入高了,也還是不會理財。理財也並不是說要有多摳門,只是需要學會規劃自己的財務。我們這種人,靠不了天靠不了地靠不了政府靠不了父母,只能靠自己。我們

理財需要本金,理財的第一步,就是存錢。。。”

剛畢業的我們月入三、五千,到底該不該去攢錢?

“存錢,我們這個收入一年能存多少錢,中華都抽不起,能做到不月光都不錯了”B把換了袋新的鐵觀音變洗邊說。

A也隨聲附和,“就是,這點錢開房都心疼,還這麼存錢。”

“話是這樣說,但是理不是這個理,我們現在可以從小錢存起,養成個好習慣,不是說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嗎。比如我們現在的收入,一個月存500不難吧?一年下來也有6000。以後每個月按收入的比例存點,對生活的影響其實也不會太大,看到有好理財機會的時候就下手。不然,每個月月光,沒有任何積蓄,機會在你眼前,你也沒能力抓住。再不濟,存的這個錢還可以當作應急備用金,比如失業疾病等”我看著玻璃茶壺中翻騰的鐵觀音說。

我們又友好的分享了些各自的想法,討論的話題很快又轉移到了女人身上。

剛畢業的我們月入三、五千,到底該不該去攢錢?

此後幾年,A經常主動和我交流理財和買房買車的話題,他也從那次喝茶後開始實行相應的理財規劃。B呢,繼續月光,月入幾千時月光,月入過萬後也繼續月光。 A開始存錢後,生活也並沒有一團糟,只不過是多了些規劃和節制,比如B一年三次旅行,A就兩次或者一次;B非蘋果不用,出新必換;A也用蘋果,只不過更換沒那麼多;類似的例子很多。

現在的B,每天中華煙不離手了,依然月光,相處5年的女友跑了,說看不到未來。

現在的A,再也不心疼開房貴了,廣佛各一套房,一代步車,存款若干,年底要結婚了。

現在我們三相聚,再也不談月存500了,也不再爭論高爾夫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了。

我們開始討論什麼樣的枸杞才是好枸杞,好像國產保溫杯的質量也不錯。

時間悄悄的過去了,我們失去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

2019年就要來了,新的機會已經在眼前了,你準備好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