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黑洞的祕密,黑洞其實沒有你想的那樣可怕

“黑洞”並不是一種實體星球,而是宇宙天體運動時產生的各種“磁場旋渦”現象,它的能量、射線輻射主要都是由磁場力作用產生的,因為它的構成物質密度非常稀薄,光線發射極其微弱,所以根本無法在遠距離用光學儀器觀察到它的形狀,按其形態和性質說來它倒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黑暗磁場旋渦洞”。

破解黑洞的秘密,黑洞其實沒有你想的那樣可怕

設想如果“黑洞”是一種物質構成密度非常大的“天體”,那麼,在“黑洞”與物質密度相對極小的宇宙空間兩者應該是有分界面的。根據光的反射、折射原理,當光投在兩種物質的分界面時會有反射和折射現象的,這一點已經從宇宙中所有不發光天體都能夠反光得到證實,無一例外。

所以,從“黑洞”不能反射光線這一點說明“黑洞”雖然有很強的吸引力,但是它的物質構成密度非常稀薄,還不足以達到反射光線的程度(並不是光線由於被它吸引無法脫離而不能反射)。當光線與它相遇時,只能是穿它而過了,沒有明顯的光反射和折射現象。因此也就無法通過光學觀測直接看到它的形狀,而只能用其它天文觀測方式,通過“黑洞”急速旋轉運動中產生的極強各類射線輻射來證實它的存在。

科學家通過哈勃望遠鏡上的高速光度計在1992年對天鵝座X-1的一批觀察數據進行分析時,發現了兩個迅速衰減並很快消失的紫外線脈衝陣列。這種現象與理論預言的物質落進黑洞視界時釋放輻射的特徵正相符合。至於光線在“黑洞”附近會發生彎曲的現象,是因為光波本身就是一種頻率很高的電磁波,光現象本質就是一種電磁現象,所以,光線在“黑洞”附近由於受其磁場引力作用而發生彎曲現象是很自然的。

宇宙中一切天體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所有物質之間都有千絲萬縷的相互內在聯繫。“黑洞”現象的產生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自然規律內物質循環演變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整個自然界是由不斷運動著的物質所組成,絕對靜止的物質是不存在的,物質運動必然會產生磁場。天體和磁場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只要天體存在,它周圍就一定有磁場存在。

各類物質結構由於運動方向的不同,運動速度的差異,會產生無數大小不一、強弱不同的磁場旋渦,這種磁場旋渦就是神秘的“黑洞”。大的物質結構產生大的磁場旋渦,如星系中心的“黑洞”(銀河系中心);小的物質結構產生小的磁場旋渦,如恆星之間的“黑洞”(天鵝座X-1)。

自然界決定物質能量大小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物質的質量;二是物質的運動速度。由於磁場具有力和能的特徵,所以“黑洞”雖然構成物質密度很小,但因為它有極快的旋轉運動速度,當組成它的物質凝聚向一個方向作有序運動時,便產生很大的能量和極強的引力。宇宙中一些分散的呈氣態的氫、氧類物質和呈固態的硅、鐵類塵埃物質,受“黑洞”吸引力作用,在“黑洞”附近運動方向發生變化,向其中心高速旋進,會形成圍繞“黑洞”中心運動的圓形氣體塵埃環。

“黑洞”雖然不能直觀地看到,但可以通過它向外發出的各類射線輻射現象提示它的形態。國外有報道,哈勃望遠鏡已拍攝到“黑洞”周圍邊緣呈翹曲狀的塵埃圓盤,這就更形象的證實了“黑洞”的旋渦性質和真實形態以及旋渦多呈漏斗狀的特點。

帶你破解黑洞的秘密,黑洞沒有你想的那樣可怕

其實宇宙中這些各類“黑洞”的運動形態和形成原理就像我們用肉眼可以觀察到的許多自然渦流現象一樣。如地球上大氣運動產生的熱帶氣旋--“颱風”,在“颱風”外圍是急速旋轉的氣流形成的急風暴雨區域,能量非常大,而在空氣渦流中心區域--“颱風眼”,由於空氣稀薄,壓力相對較小,對周圍產生很大吸引力,因此氣流不易進入,反而是風平浪靜的區域。

從衛星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颱風”的圓形旋渦狀雲團。還有江河湖海中的水渦流也是圓形旋渦狀的,水渦流同樣有很大的能量和吸引力,當物體接近時會被吸引進漩渦之中。“黑洞”就像“颱風”、“水流漩渦”這些可以直觀的渦流現象,是宇宙中物質運動的產物。它的巨大能量和引力主要來自物質急速運動產生的磁場。

“黑洞”中心是外界物質不易進入、有形物質極少的區域,所以,在“黑洞”的中心都是空白區域。因為它對周圍物質的吸引力在各方向基本是均勻的,一般“黑洞”周圍物質運行的軌跡都是圓形旋渦狀的。由於“黑洞”物質分佈密度的不同,周圍還會伸出一些旋臂(如可見的星系旋臂),造成同方向輻射強弱程度不同的射線脈衝現象(即脈衝星)。

在“黑洞”引力吸積過程中,物質的數量和密度不斷增加,磁場旋渦範圍會相應增大,能量和引力明顯加強,又會吸引更多的物質,如此像滾雪球一樣不斷髮展。當“黑洞”周圍物質達到相當體積和密度時,對光的反射、折射作用逐步增強,到了一定程度便發展成為可以通過光學望遠鏡直接觀察到的有形天體--“星雲”,正是從恆星級“黑洞”中孕育出新生的天體“星雲”。這種初期的有形天體多呈環狀(環狀星雲),它的構成物質相對仍很稀薄,所以,形狀非常模糊。隨著“星雲”體積不斷膨脹,便開始了幾十億年以上向“恆星”發展的演變進程。

宇宙中所有天體的存在形式和演變過程都是由自然規律所決定的,“黑洞”也不例外。一但我們通過表面現象揭示出它的本質和與自然規律的內在聯繫,包括“黑洞”在內的各種奇異天象便不難解釋了。宇宙間的所有生物都在默默的遵循著一條規律,所以物體有生就會有死。黑洞存在於宇宙中,同樣也會有自己生長的過程,只要細心研究,就可以找到事物發展的源頭。也許有人會問黑洞會消失死亡嗎,黑洞是不是連接另一個宇宙次元的通道,到底是不是這樣吶,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到底黑洞裡面是什麼,宇宙中最大的黑洞。

黑洞裡面是什麼

其實黑洞就是一個地球漏洞,因為裡邊形成一股強大的磁場從而形成的一種神秘地域,這個地方經常沉沒船隻,飛機等,據說是被無底黑洞吸了進去,象太平洋上的百慕大三角就是黑洞。黑洞就是中心的一個密度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高、熱量無限高、體積無限小的奇點和周圍一部分空空如也的天區,這個天區範圍之內不可見。黑洞是由於大型天體爆炸並自我坍縮而形成的,其中的一些和我們太陽的質量差不多,而另一些則要大很多。

黑洞是一種引力極強的天體,就連光也不能逃脫,所以稱之為黑洞。黑洞的產生過程類似於中子星的產生過程;恆星的核心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縮,發生強力爆炸。當核心中所有的物質都變成中子時收縮過程立即停止,被壓縮成一個密實的星球。但在黑洞情況下,由於恆星核心的質量大到使收縮過程無休止地進行下去,中子本身在擠壓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為粉末,剩下來的是一個密度高到難以想象的物質。由於高密度而產生的力量,使得黑洞任何靠近它的物體都會被它吸進去。人們無法直接觀察到它,物理學家也只能對它內部結構提出各種猜想。就像是一棟樓大廈的質量你不能直接測量一樣,但是你可以根據質量等於密度*體積可得一樣。究竟黑洞裡面除了的物質具有什麼樣的特性,還有待於探索。

理論物理學家已經對黑洞內究竟發生了什麼探索良久,然而他們的結論可以說實在令人費解。儘管黑洞吞噬所有的物質並且將其碾成一團,它仍然是空空如也。黑洞是一個非常神秘的物體,看起來它非常的可怕,但是它卻非常的對於研究宇宙的進程研究非常有意義。因為,宇宙的形成就和黑洞有密切聯繫。想要知道黑洞裡面是什麼東西,依照最近的科學,可能在事件視界(存在一個事件的集合或空間——時間區域,光或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從該區域逃逸而到達遠處的觀察者,這樣的區域稱作黑洞。)的研究室比較可行的並且有意義的。

帶你破解黑洞的秘密,黑洞沒有你想的那樣可怕

理論物理學家已經對黑洞內究竟發生了什麼探索良久,然而他們的結論可以說實在令人費解。儘管黑洞吞噬所有的物質並且將其碾作一團,它仍然是空空如也。黑洞所有的質量都處於其中心一個無窮的小點上,我們叫它“奇點”。事實上奇點周圍有很大一塊黑暗區域,那就是黑洞的尺寸,是由它所產生的引力大小來衡量的。離黑洞很遠的時候,光可以像往常那樣自由穿梭,照亮它途經的天空。靠近黑洞後引力變得越來越大,最終即使跑得像光那樣快也無法逃離黑洞的引力,這就是為什麼奇點四周有那麼大一塊黑暗區域的原因。那個由於引力巨大以致光線也無法逃脫的邊界,我們叫它“視界”。

“要知道黑洞裡究竟是什麼,我們需要有什麼東西從視界裡出來,並讓我們用望遠鏡看到。對天文學家來說,要找到這樣一個東西,最簡單的就是光。不過黑洞質量太大了,連光都逃不了,因而我們無法獲得任何信息。”格利森說:“你可以去黑洞看看,不過一旦你進去就再也回不來了。”

約翰·惠勒,也就是於1967年創造“黑洞”這個詞的人,把這個詞恰如其分地寫在了他1999年自傳的封面上。惠勒說,黑洞告訴我們,“空間可以像一張紙那樣坍縮至一個無限小的點,時間電可以像吹熄火苗那樣湮滅,而那些不可侵犯的、亙古不變的物理定律,也可以蕩然無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