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其實離你很近

01

“抑鬱”是個沉重的話題,她像個鬼魅,行蹤飄忽不定,時而遙不可及,時而近在咫尺。

人生在世,難免會碰到這樣那樣的生活挫折、痛苦境遇、精神壓力、天災人禍……這時的我們便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壓抑、煩躁、難過、失落等負面情緒,總有那麼一瞬間,感覺自己喘不過氣、似乎活不下去了,“抑鬱”此時觸手可及。不曾在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聊人生。我們如何對待這種情緒直接關係到處世態度、生活質量、做人原則。

最近閱讀了華裔作家伍綺詩長篇小說《無聲告白》。作者文風溫婉而細膩,情感力透紙背。故事講述了被寄予厚望的女兒莉迪亞沒有按照父母期待的過完一生,想掙脫束縛卻不幸溺水身亡,給親人帶來了無盡的傷痛,給讀者留下了諸多的警醒。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周遭發生的諸多事件:高中時的學妹因課業壓力大導致精神失常;大學同學英語過級考試的頭天晚上跳樓自殺了。今年網絡上更是報道了浙大博士跳進了錢塘江、女生峨眉山跳崖、男子華山長空棧道跳崖、年輕二胎母親帶孩子跳樓……一件件的 “跳”,都在講述著生活的不易,這真的不只是所謂的“心裡承受能力太差”!

抑鬱,其實離你很近

02

究其背後,有諸多因素,梳理一二,首推關愛缺失。

關愛就像和煦的春風吹拂萬物,亦像一泓清泉沁人心脾。然而,缺失了關愛的家庭,猶如冬天的冰窖;缺失關愛的夫妻,猶如路人相逢。小說中女主人公瑪麗琳為實現自己當醫生的願望,悄無聲息的離家出走,這次不負責的行為對丈夫詹姆斯和孩子內斯、莉迪亞來說都是滅頂的打擊,他們在心裡始終認為是自己的錯,由此產生了深深的自責與極度的不安全感,導致了後來莉迪亞對歸來母親的千依百順,哪怕一次次違拗自己的心願也強顏歡笑討取父母開心。

抑鬱,其實離你很近

悲劇之所以成為悲劇,那是早在之前就埋下了隱患而不自知罷了。如果再難再累也把孩子帶在父母身邊,親自撫養教導,哪裡有那麼多因留守而出問題的兒童?如果父母多關心孩子的思想、健康而不唯分數與排名論,哪裡有那麼多困惑、壓力?如果丈夫多體貼、多分擔妻子的辛勞,哪裡有那麼多的怨婦、女漢子?如果妻子多理解、多體諒丈夫的不易,哪裡有那麼多苦悶、爭吵?如果子女多包容、多孝順父母,哪裡有那麼多的孤單、寂寞?我們總是有太多的理由堅持做自己認為當下“最正確、最重要”的事,往往不願犧牲自己的一點點利益去給我們至親至愛傳遞關愛;我們總以為今後有的是時間、有的是機會。殊不知,錯過,或許就是一輩子的悔恨!

03

眾多父母對子女都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切期望。然,物極必反,過高的期望猶如沉重的枷鎖,無形中把孩子壓垮;如若再把自己未了的心願強加在孩子身上,那更是赤裸裸地傷害。不要再打著“愛”的名義,“為你好”的幌子,那只是你自己虛構的幻想,並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生活。就像小說中莉迪亞被迫承載著父親“合群、受歡迎、適應環境”的期望、母親“成為一名眾人皆知的醫生”的夢想,不停壓抑著心中翻騰的苦澀。

人生本是一次單向的旅程,有些錯,一輩子也彌補不回來的。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要學會放手,更要懂得退出,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地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

抑鬱,其實離你很近

就如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論孩子》這首小詩寫的那樣: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對生命的渴望所誕生的兒女。

他們借你們而來,卻不是為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作為世間獨一無二存在的每一個人,終此一生,都想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其實,存在即合理。

你就是你,無人替代。

我們不必仰望繁星的璀璨、不必羨慕高山的險峻、不必渴求大海的深邃,活出自我就是精彩!

抑鬱,其實離你很近

您的閱讀與點贊,是對前進一步的最大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