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源城確保10月底基本完成農民土地確權頒證

這幾天,河源源城區埔前鎮赤嶺村村民迎來了一件大喜事!很多農民都領到了一張類似住宅產權證的紅皮證書。這,就是俗稱土地“身份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可別小看了這個證書,有了它,村民承包的土地,就由“不動產”變成了“活資產”。

在今年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河源提出,要圍繞創新體制機制,堅持把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作為破解“三農”難題的重要抓手,最大限度釋放農村各項改革的綜合效應,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入新活力。就源城區而言,該區農村土地確權工作涉及埔前鎮、源南鎮、東埔街道、源西街道等4個鎮(街)的28個行政村、250個村民小組。全區應確權農村土地確權耕地任務總面積(2009年國土“二調”集體耕地面積)36813畝,土地確權頒證任務(2013年土地承包農戶數)13130戶。

8月22日上午,源城區埔前鎮赤嶺村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儀式上,袁水展等10多戶村民現場領取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截至今年8月15日,全區已完成確權實測面積36596畝,佔應確權面積99.41%;已完成打印確權證書20個村,發證農戶10337戶,佔應發證農戶數78.73%。

河源源城确保10月底基本完成农民土地确权颁证

農戶領到了土地確權證,一個個笑開懷。

地塊再小也有編號

正值當午,灼熱的陽光照射在身上,讓人感覺快要燃燒一般。而剛剛拿到土地確權證書的袁水發卻沒有因此停下腳步,領著源城區農業局局長、確權辦主任劉斌一行人直往田間走去。袁水發的田地離村委會僅800米遠,田地裡的水稻看起來長勢好極了,一陣風拂過,掀起層層綠浪。

“再也不怕起爭執了,這個最有說服力。”拿到耕種了幾十年土地的“身份證”,今年67歲的袁水發心中像吃了顆“定心丸”。他們一家祖居庫區,1958年修新豐江水庫時搬至赤嶺村居住,由於當地人多地少,1989年,當時一家9口人,分得的地才不到8畝,平均每人才七分半,每一分地在袁水發眼中都是“命根子”,尤其是像這些旱澇保收的“寶地”。不過,前幾年,細心的袁水發發現,隔壁有個別不規矩的田主總是削田埂,以擴張地界,為此他們還爭吵過幾次。面對被削得越來越薄的田埂,袁水發覺得很憋屈,而如今有了這張“身份證”,他表示再也不怕了。

在村委會會議室裡,一張即將發放的紅色封面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上清楚地記錄了赤嶺村楊一經濟合作社楊瑞賢一家承包的13塊地,每塊地的大小、形狀、四至等都清清楚楚。13塊地涉及幼兒園、中心更、水打嶺、塘肚、三畝田等地。記者注意到,楊瑞賢一家承包地為5.6畝,最小的一塊地編號為4416021012050200215,面積僅0.05畝,位於塘肚,地塊四至都很清楚;其最大的一塊地編號為4416021012050200213,面積0.88畝,地塊四至也十分分明。在0.88畝承包地塊示意圖裡,地塊北邊跟4個村民家的地塊接壤,上面清清楚楚地標註著相鄰地塊的戶主名字。

拇指印按了10多個

“不要小看了這本證,6塊地,2.34畝,按了10多個拇指印,我記得很清楚!”談到給自家土地辦“身份證”的過程,赤嶺村壢二經濟合作社張群生說。“不過,按再多拇指印,也不覺得累,這給土地辦證,一分錢也不收,那心裡甜啊!”他的一席話贏得不少圍觀村民的共鳴。“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好事啊,早拿到證早安心。”現場不少村民如是說。

給現有土地確權是一項細緻的工作,那麼困難到底在哪兒呢?赤嶺村支書、村主任楊年輝分析說,就赤嶺村而言,土地確權遇到的困難主要是土地臺賬不健全、外出務工人員多、部分土地現狀改變等。以土地臺賬不健全為例,目前二輪延包至今已有10多年了,當地有些地塊臺賬殘缺不全,導致部分田地地界、面積、歸屬等不清晰。另外,以前地界限不清晰,部分土地出現跨市、跨村的“插花地”現象,這也增加了工作協調的難度。赤嶺村與鄰市博羅縣一村緊鄰,不少地塊與博羅縣一些村交錯分佈,增加了不少難度。

會做“繡花功夫”

第二輪承包農戶底冊資料為基礎數據,通過實際丈量、測繪公司測量複核等環節,繪製精確的田畝示意圖並形成報表,挨家挨戶確認簽字並公示。土地確權專業性強,要把每家的土地測量清楚,讓農民簽字認可,信息歸檔,這可不是一項小工程,用楊年輝的話講,相當於做了一次人口普查。

“對此,村幹部要學會做‘繡花功夫’,磨刀不誤砍柴工,做了前期工作,一些工作就會迎刃而解。這次土地確權,村民們都很支持,田地不清楚的地方,他們都會來現場幫忙確認。”楊年輝感慨。據悉,赤嶺村遷移、外出務工人員多,公示修改時難以召集村民回來進行修改工作,給成果資料製作、農戶信息收集、資料簽名工作帶來很大困難。針對這一現象,新一屆村“兩委”班子積極廣泛宣傳發動土地確權,採取多種靈活方式進行宣傳,讓村民瞭解土地確權對他們的好處,增加村民積極性以及參與熱情。

推進土地確權工作,這無疑是對村“兩委”工作班子能力的檢驗。劉斌認為,不為確權而確權,這既鍛鍊了村幹部,更是贏得了老百姓對村幹部的信任。“村幹部一碗水端平,咱服氣!”袁水展說,這不,他一拿到證就帶著區鎮村幹部到地裡去看看。

河源源城确保10月底基本完成农民土地确权颁证

農戶對發展農業生產充滿了希望。

把土地“裝進口袋”帶著走

像赤嶺村一樣,相同的節奏,幾乎在源城區各鎮辦、各村同步進行著。

記者從源城區獲悉,面對土地面積大、權屬爭議多、時間任務緊等現實情況,全區上下采取強化組織領導、精心謀劃運作、規範組織推進、開展精準確權等一系列措施,迅速啟動並紮實推進了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特別是今年年初以來,源城區按照要求,集中力量,攻堅克難,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並提出今年10月底前基本完成土地確權頒證任務,11月至12月進行掃尾工作。

“這地以後不管誰種、咋種,承包權都是我家的,一看證就能找回來。”張群生說,自己共有6塊土地,地塊面積不大,最大的一塊地是0.44畝,最小的只有0.01畝,且分散到6個地方,耕作起來很不方便。“希望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將這些土地整合起來,提升土地的使用價值。”赤嶺村不少村民如是說。楊年輝也表示,赤嶺村地勢平坦,水利設施也不錯,可以實現連片規模種植,發展綠色產業,帶動綠色旅遊業,幫助村民發家致富。

確了權、頒了證,關鍵是要讓產權要素“活”起來。“土地確權之後,相當於把土地承包權變成了農民的存摺,裝到口袋裡,變成‘活資產’。確權頒證,也可以說是解開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發家致富的‘扣’。確權不是目的,促進產權流轉,喚醒農村沉睡的財富,才是歸宿。”劉斌說,該區還計劃籌建綜合性農村產權交易機構,將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林地使用權、森林和林木所有權等納入市場進行交易。這樣一來,想進城的農民,可以把土地流轉給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進行合理開發,獲得租金收入,也可以以土地入股,獲得股權收入,想種地的農民,可以用土地抵押貸款,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

落實中央關於土地承包經營權長久不變的政策,解決農村貸款抵押的難題,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促進城鄉要素的自由流動——源城區的農村改革探索,離這樣的目標漸行漸近。記者相信,源城農民可以通過土地交易,使流轉有保障、貸款有抵押、創業有資本、合作有基礎、種田有責任,這一目標已不只是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