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的年終總結,一個字說出了所有人的心聲!

最近一個新詞火了:


90後的年終總結,一個字說出了所有人的心聲!



不過很多網友紛紛表示,第一次遇生“字”,不需要查字典,就能明白它的意思……

90後的年終總結,一個字說出了所有人的心聲!


qiong+chou=qiou


還真的是生動形象呢!真是感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字”能概括出好幾層意思。

90後的年終總結,一個字說出了所有人的心聲!


90後的年終總結,一個字說出了所有人的心聲!


90後的年終總結,一個字說出了所有人的心聲!


90後的年終總結,一個字說出了所有人的心聲!


這個詞的背後可是有數據為支撐的,網上流傳出一個90後負債數據調查:據稱,90後的負債額是月收入的18.5倍。已經工作的90後,人均負債12萬+。

人均負債超過12w,這屆90後是真敢“qiou”呀!嚇得我趕緊看看房貸,車貸......還好,這月還能挺過去!


90後的年終總結,一個字說出了所有人的心聲!


01

從“隱形貧窮人口”,到“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再到“qiou”,“貧窮”顯然已經成為90後年輕人最顯著地標籤。

據螞蟻金服和富達國際發佈的2018《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顯示:18-34歲的年輕人,平均月儲蓄只有1339元。也就是說,大部分年輕人根本存不到錢。

然而,一邊是年輕人一貧如洗,月月光的口袋,另一邊卻又是瘋狂的信貸逾期。

根據最近央媽發佈的《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數據顯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高達880.98億元,環比增長16.43%。

90後的年終總結,一個字說出了所有人的心聲!


什麼概念,在2010年,這一數字僅為76.89億元,也就是說,8年增長了10倍以上!

而根據融360發佈的消費調查數據,90後在借貸市場上的佔比高達49.31%,在亞洲同齡人中排第一。不僅如此,這其中有28.57%的人使用消費貸款,就是為了償還其他貸款。

在這批早早就負債前行的年輕人中,每4個人中就有1個人使用花唄,每3個買手機的就有2個使用分期付款,每2個人中就有一個沒存款。

02


90後都流行這樣一句話:“在我們的一生中,戒掉愛,戒掉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戒掉花唄。”

用花唄、信用卡賭明天,這是當下很大一部分年輕人的生活狀態。


90後的年終總結,一個字說出了所有人的心聲!



那麼究竟是什麼?讓年輕人一步步掉進“陷阱”的呢?

除了90後的消費結構正在發生變化的原因之外,大部分原因可歸因於移動支付和消費貸的興起不斷吞噬著年輕人!

就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在天貓品牌銷售榜前五十名中,90後用戶群比例超過六成。1.7億90後中,有4500萬人開通螞蟻。“雙十一”當天,花唄至少給8000萬用戶追加了1760億信用額度。

用了花唄以後,月均消費1000元以下中低消費人群的消費能力瞬間提升了50%。

90後的年終總結,一個字說出了所有人的心聲!


透支消費給了年輕人一種幻覺,“買得起,我還有錢,扶我起來,我還能買”。

數字支付也給年輕人另一種幻覺:“沒花多少”。理由也很簡單:以前花錢,真金白銀紅票票一張張從錢包裡拿出去,那是看得見的肉痛,現在只要滴一聲,錢就花出去了,看著就是幾個數字, 刷掉一萬都沒覺得是刷自己的錢。

03


另一方面,消費主義觀念也正在掃蕩著全社會。

且不說那句殺人誅心的:“你捨不得買那些漂亮、好看、具有品質感的東西,是因為潛意識認為自己配不上它們。”

暗示你,不無腦買,就是低級、low!

也不說那句別有用心的:“婦女能頂整片天,感謝咱們的新中國。男人擦淚不刷卡,那是萬惡的舊社會。”

赤裸裸將“女權主義”和消費掛鉤,煽動人們的慾望,掏自己的口袋,賣他們的產品。


90後的年終總結,一個字說出了所有人的心聲!



《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

《聰明的女人,捨得為自己花錢》

《越愛花錢的人越有錢,越節省的人越沒錢》

......


精明的商家造出一個又一個“購物節”,一個又一個“節日”,各種各樣的消費套餐和鼓勵形式,一切只為了掏空他們眼裡這群年輕有錢有品牌意識的年輕人。

在消費主義的大潮下,無論是主流媒介所謂“消費升級”,還是商業媒體無孔不入的廣告,甚而點對點的詐騙式推銷,一點點榨乾了他們對於自我的掌控力,淪陷在空虛的物質裡。

最扎心的是,在一個階層分野潛藏的大城市社交圈裡,月入5千和月入5萬的人享用的是同一套消費主義。

04


當然,還有另一個原因:壓力。作為年輕人本身的安全感正在降低,被這個社會帶來的壓力不斷打破邊界。這個社會認為,有車有房,才是一個家庭的標配。

在房價上漲的歷史浪潮中,70後是買房獲益最多的一代人。而90後,憑藉自身多數買不起房,我也很無奈呀!既然,房車買不起,蘋果手機還買不起了?

“工作壓力那麼大,買點好的犒勞一下自己,愉悅一下”這種補償性心理,讓年輕人沉迷於“買買買”。

“最起初,想買一部剛上市的iPhone,月還600,完全可以負擔得起。後來想買的越來越多,於是開通了信用卡、花唄、網貸,拆了東牆補西牆,分期不行就套現。很快,工資就跟每月還款額持平了……”

90後的年終總結,一個字說出了所有人的心聲!


然後滾雪球越滾越大,負債越來越多。

就這樣由於一步手機所引發的破產開始了。真是一頓操作猛如虎,負債還欠12萬5。

05

在這一代年輕人的認知中,他們都相信明天會更好。現在月光、貸款也沒關係,我還年輕,工資會增長,經濟形勢也一定會變好。那麼,現在花未來的錢甚至是一種理性的行為。

因為現在辛辛苦苦存個2萬,幾年後的購買力可能只有1萬2;你以為撐死80萬可以湊個首付,一夜之間就只能買個衛生間。今天的錢放在未來一定會貶值,而未來的錢總是可以拿來還今天的債,那為什麼不提前使用呢?

可是,這一切都建立在穩定持續增長的經濟之上。

花唄、信用卡這些工具原本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但是如果被不當使用就會使自己“負債前行”。大城市的生活不僅要承擔高昂的生活成本,還需要剋制物慾橫流的社會帶來的無限誘惑。

難嗎?當然難!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適時剋制慾望,及早清零債務,養成良好的存儲習慣,不僅僅帶來的是收益的喜悅,更是對財務管理的正向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