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人設崩塌:沒文化,有多可怕?

最近一段時間,神曲《生僻字》火了,火到什麼程度呢?

有人說,我讀起第一個詞,就不由自主地唱了起來。

但是,比旋律更為洗腦的是,這讓人”望而生畏“的歌詞。

明星人設崩塌:沒文化,有多可怕?

不看漢語拼音,這些字你認識幾個?

明星人設崩塌:沒文化,有多可怕?

對於歌曲《生僻字》走紅現象的分析,有人是這樣認為的:

這首歌會火的原因,恐怕是中國人的文化水平還是普遍偏低,念過高中的基本認識一半以上,完全打著中華文化的牌在吸粉。

不無道理,現在很多人不僅不認識生僻字,甚至在常用字、常用詞的使用上,都鬧了不少笑話。

前段時間,馬思純為了宣傳新戲,發佈了一篇關於張愛玲的作品《第一爐香》的讀後感。

明星人設崩塌:沒文化,有多可怕?

但被人指出解讀有誤,諷刺她將“哈姆雷特解讀成了哈利波特”。

明星人設崩塌:沒文化,有多可怕?

我們都知道,娛樂圈吃的不是文化這碗飯,但是沒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輸出的熱情高於你輸入的熱情”,硬凹有文化的明星人設,遲早會崩塌。

翻看明星們的微博,一不小心就看到了被這大型翻車現場雷到了。

明星人設崩塌:沒文化,有多可怕?

“福澤天下”用來祝福一個小姐妹真的是認真的嗎?

還記得在新版《紅樓夢》中嶄露頭角的楊冪嗎?她對外宣稱“我和晴雯合二為一”;

結果呢,37個字的判詞就唸錯兩個:“霽月難逢”的第一個字不認識,“壽夭多因毀謗生”的“夭”讀成了“天”。

後來又把莘莘學子念成“辛辛學子”。

明星人設崩塌:沒文化,有多可怕?

最近被中國新聞週刊提名為“影響中國年度人物”的錦鯉楊超越,在節目中因為寫錯別字,而遭受群嘲。

明星人設崩塌:沒文化,有多可怕?

修仙錄三個字,寫錯了兩個字。

娛樂圈有名的老幹部靳東,在公眾面前樹立的都是“文化人”人設,常常能看到他在機場看書的照片,發微博都使用繁體字,時不時發一些感慨和名人語錄。

但他的人設崩塌,已不是第一次了。

他曾在微博上發佈過一段感慨,其中提到:“想起了梵高那句,在這個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著。”

明星人設崩塌:沒文化,有多可怕?

但很快被網友查證後發現,這句網絡知名雞湯的作者並不是梵高。

明星人設崩塌:沒文化,有多可怕?

在一次專訪裡,主持人問到靳東最近有什麼想學的新項目,靳東回答道:“為了拍戲,每晚睡前會看一套專業叢書,每次七八頁。

又看了些諾貝爾數學獎得主的小文章。”

明星人設崩塌:沒文化,有多可怕?

尷尬的是,諾貝爾獎根本沒有設立數學獎。

作家劉墉談到炫耀時說:人都有“愛現”的毛病,豈知當你“現”的時候,也正是你弱點顯露的時刻;“現”使原本不知你底細的人,立刻知道了你的斤兩。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達克效應”,指的是那些能力較弱、認知水平較低的人,反而更喜歡自以為是。

一個人越缺什麼,越愛炫耀什麼。

真正有文化的人從不在乎“人設”,因為他們沒有自卑感。

明星人設崩塌:沒文化,有多可怕?

常常聽人說:這個人沒文化,文化到底是什麼?

有一次,陳丹青和恩師木心一起吃飯,鄰桌坐著外國人,陳丹青問鄰座是不是意大利人,鄰座回答是。

陳丹青好不得意。

可木心卻說:“你剛去過意大利,能認出意大利人這很正常,你想證明自己以滿足你的虛榮心,人都會如此,但你要學會剋制自己的虛榮心,別一句話就丟了修養。”

陳丹青的臉,立馬紅到耳根。

榮格說:“一切文化最後都沉澱為人格。”

有文化不一定非得成為學貫中西的大師,學術精英有文化,普通百姓也有文化。

說到關於文化的追求,我常常想起一幅照片,三個英國紳士在倫敦荷蘭屋圖書館的廢墟里安靜地讀書。

明星人設崩塌:沒文化,有多可怕?

那是1940年10月22日,就在前一天,倫敦剛剛下過雨,德國空軍在倫敦西部發動了騷擾性的空襲。

這張照片展示了一種安靜和強大的力量,它讓我深深感到,文化是根植於內心的追求和信仰,是內心的豐富和從容。

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也許就應該像照片中紳士那樣,即使身處廢墟,也安之若素,始終不改精神家園的追求,努力完善自我的人格。

明星人設崩塌:沒文化,有多可怕?

有一次,龍應臺在一個特殊的場合接受質詢,被追問什麼是文化?她回答:

“文化?它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

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一隻滿身是癬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他是謙虛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把別人擠開?”

“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

在一個文化厚實深沉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

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能。”

作家梁曉聲曾用四句話來概括文化: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讀書也好,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修行也罷;富貴也好,普通也罷,只要以一顆善良的心看我、看人、看世界,持續得到成長,就能變得更有文化。

它無需炫耀,卻能給養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