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態度》——和大牛學習做人教孩子的道理

最近被推薦看一本好書,吳軍的,其實是他寫個兩個女兒的信。題外話是,覺得好多生女兒的男人都是更加顧家,疼老婆孩子的男人。周圍很多人都是如此,感覺顧家的男人是個老丈人性格,然後果然生的是個閨女。概率大點而已,不能以偏概全。

這本書里老父親把自己人生的很多道理和看法和女兒們分享。最近看到一句笑話,講父母輔導孩子寫作業的:“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那麼我們在日常中遇到很多教育孩子的問題啊,對人生的看法和疑惑啊,其實吳軍的女兒也會遇到,吳軍是個大牛人,我們雖然不能做個厲害的人,和這些厲害的人有差距,但是看看他們寫的東西,知道他們所思所做,對我們也是啟示和指引。

讀書就是這點好,你所不知道的所有東西,書中都有答案了,書中都告訴你方法論了,你的所有困惑、失落、迷茫,巨人都有總結,靜靜的寫在書裡,曲調裡,圖畫裡,只等你去發現,你只要去做就行了。有朋友和我說,“知難行易啊”。其實也許你所謂的知還是不知,因為你不認可啊,你只是覺得這是個大道理,當它是個雞精湯,但是內心潛意思並不真正認可的,所以才“行難”。那麼讀書吧,不斷強化這個簡單的“1+1=2”的道理,行為上自然會慢慢做到的。

一段書摘,還沒看完,後面繼續看。

吳軍《態度》——和大牛學習做人教孩子的道理

吳軍態度

第一章:人生哲學

我非常贊同撒切爾夫人的一段話: 注意你的想法,因為它能決定你的言辭和行動。 注意你的言辭和行動,因為它能主導你的行為。 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能變成你的習慣。 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能決定你的命運。 在撒切爾夫人這段話之前,我想再加上一句,“注意你的態度,因為它能影響你的想法”

快樂和財富多少的關係並不大,它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態度。 我幼時快樂的源泉,首先來自家庭的和諧。我從小上的關於快樂的第一課就是和諧產生快樂。

除了外界因素,快樂更多地來自內心。一個人內心豁達、心胸寬廣,自然容易快樂。如果一個人不能包容,錙銖必較,狹隘自私,那麼即使遇到好事,也會懷疑是不是別人的陰謀,這時他就遠離了快樂。因此,世界上的賢哲都要修心,在這個過程中,快樂自然就會從心裡源源不斷地被創造出來。聖雄甘地一生的大部分時間要麼住在牢裡,要麼奔波于田野鄉間,生活環境差得不能再差了,但是他的內心永遠保持著寧靜與淡泊,因此無論環境如何紛亂,他都能從內在的寧靜中尋得真正的快樂。當一個人在外面承擔的義務很重,權勢地位很高時,就更需要提高內心的修養,這樣才能保持快樂。

第一,不斷地接受教育,與時俱進。學習,獲得新知,瞭解世界的發展本身就是一件幸福快樂的事。因此,我一直提倡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第二,有理想並努力實現自己的願望。人無理想,就會厭倦當前的生活,快樂也就無從談起;有理想卻不採取行動,不去做,又會失望、苦悶。因此,有理想和身體力行相輔相成,同時具備,就是快樂的源泉。

第三,與人相處共事,儘可能互相尊重,互相包容。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和諧少爭,無爭是不可能的,做到少爭還是有可能的。在一個集體中,不要妄自尊大、看輕他人,這樣就容易與人相處,減少矛盾,自然也就容易得到快樂。

第四,看透人生。你現在還太年輕,不能體會這一點,也不需要體會。人最終必須看透很多事情,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體會這一點。

團體遊戲(包括體育比賽)可以把利己性(獲勝)和社會性相結合,也是交友的好方法。遊戲的規則是它的精髓,在規則內想盡辦法獲勝則是遊戲的技巧。練習這些技巧,不僅能夠有利於遊戲本身,而且是將來在社會上掌握做事原則的預演。實際上,很多商業活動就是在規則內最大化自己的利益。玩電子遊戲,那種化學物質分泌得非常快。當然,快感也來得非常快,甚至很強烈,年輕人非常容易上癮。當人們對一種簡單而強烈的快感上癮後,對於其他事情就失去了興趣,這就如同吸毒帶來的快感一樣。因此,我雖然不制止你玩遊戲,但是一直提醒你不能多玩,以免對其他該花時間的事情失去興趣。

抵禦誘惑最根本的方法是有一個長遠的大目標。這個目標要有意義,讓你願意為之努力。因為它很大,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實現,於是你的關注點和精力都聚焦在這個目標上了,漸漸就會對玩電子遊戲這樣的誘惑失去興趣。

一群年紀相仿的人在小時候沒有太大差距,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分化。有些人遇到一些困難,或許在別人的幫助下克服了,或許自己克服了,總之把問題解決了,那麼他就往前走了。另一些人或許因為沒有人幫助,也沒有人告訴他們需要克服困難,總之退縮了,就在原地停留了。這樣的事情其實每天都會發生,態度不同,結果不同,日積月累,差距就顯現出來了。因此,我們決定讓你彈琴不僅是練習一種技藝,更多的是通過這個過程,讓你知道怎麼挑戰自己,做一些自己不太想做,卻不得不做的事。時間長了,你做事情就不會僅僅是隨性,而是有目的,有主動性了。

最好是更好的敵人”,或者說,任何進步都比沒有進步好。

雖然我們最終的目標是不斷接近完美,但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完美的。隨著我們的認識不斷進步,會發現過去認為的完美其實並不完美。2+2>3的道理誰都懂,做事情不怕慢,就怕停。 我以前和你講過我為什麼信奉保守主義哲學,因為它讓我們能夠從小事、身邊的事、容易做的事開始,一步步改善我們的環境和社會,最終達到進化的目的。相比之下,很多理想主義者,他們要做的事情永遠開始不了,更完成不了,最終在等待和扯皮中,讓時間白白流逝了。

英國著名的女首相撒切爾夫人對這種“基因”做了很精闢的分析,她說: 注意你的想法,因為它能決定你的言辭和行動。 注意你的言辭和行動,因為它能主導你的行為。 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能變成你的習慣。 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能決定你的命運。 很多時候,我們從小養成的很多習慣,最終決定了我們的命運。比如,一個孩子從小在學數學時,開始的時候覺得內容簡單,喜歡跳步驟;為了著急做完,字跡寫得太潦草;為了省紙,草稿紙上和作業本上寫得密密麻麻。這些一開始只是孤立的行為,但是時間一長,就形成習慣了。等到上中學時內容稍微深一點兒,跳步驟就時不時會出錯。當然,99%的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根本問題,簡單地用粗心來解釋。字跡寫得潦草,最後連自己也看不清,5抄著抄著就變成了3。在紙上寫得密密麻麻的人,考試回過頭檢查的時候,找一個數字、步驟或者公式,半天找不到,眼見時間一分鐘一分鐘過去,人就難免緊張慌亂,能做出來的題也難免做錯。有這些習慣的人,再努力也學不好數學。再過一段時間,他就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和智力水平了,性格也開始變了。然後,他可能就會放棄學習數學甚至所有科學課程。於是,他的命運在一開始,就被一個不好的做事方法和行為決定了。

決定個人命運的第二個因素則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裡,它是在一個人小的時候不知不覺確定下來的。我經常和國內的一個朋友說,看一個人在小時候捱了一巴掌後的反應,就能知道他的命運。 概括起來,所有人對於捱了一巴掌的反應無非三種:第一種,一巴掌扇回去;第二種,認命,捂著臉走開;第三種,先冷靜分析,也許是我們真該被扇,那就接受教訓,也許對方真的就是個渾蛋,我們或許該叫警察或者他的家長、老闆來管他,當然也可能有人日後找機會整治他,讓他記住教訓。 我們在一輩子的經歷中總會遇到各種麻煩和難題,它們就如同別人或者現實生活不斷地在扇我們巴掌。對待這些巴掌的態度和處理方法就決定了我們的命運。比如我們上小學時,第一次考試沒有考好,怎麼辦?第一種方法是把卷子撕了,甚至把同學的卷子也撕了,這就相當於一巴掌扇回去的做法。有的家長還幫忙扇,跑到學校和老師吵架。第二種方法是從此不學了。很多人告訴我,這輩子沒有學好某門課,就是因為小時候老師打擊了他的學習興趣,這相當於捂著臉認命。當然,我們都知道這是在找理由為自己不成器開脫。第三種方法是分析一下原因,或許該努力,或許老師判錯了(這種情況是有的),或許老師根本不是好老師,或許考試頭一天家長就不該帶孩子去迪士尼玩兒……接下來,根據不同的情況找出改進方法,並且落到實處。

我說,這是她命不好,怨不得別人,一來讀書少,二來圈子太狹窄,以致見識和判斷力高不到哪兒去。

第二章洞察世界

決策時格局要大

希望她能夠在學業之外多關注其他事情,能夠有一個比較高的境界和大的格局。

人文課程有什麼用?我覺得主要是讓人的眼界開闊一些,格局大一些,不要把自己侷限在一些專項技能的學習上。從MIT畢業,我希望你能從大處著眼,在境界上超過同齡人,而不僅僅是技能比他們高。

據凱鵬華盈的人說,杜爾判斷是否投資的原則和很多人不同,他不是簡單地以賺錢為目的,而是看看投資能否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

人在選擇做什麼事、不做什麼事方面,格局要大。如果開始做一件事,就要儘可能往最好的目標努力,境界要高。所謂境界,你可以理解為目光能看多遠。如果我能夠看到三年後的事情,你只能看到一年後的,那麼我的境界就比你高。

我那天講到了一個人格局的大小,是指在空間範圍內,能否看到大機會,能否做一件影響範圍更大、影響力更大的事。今天,我和你講講境界。這個詞其實源自佛教,意思是說人能夠看得多麼高遠,看透多少層。佛教認為宇宙有很多層級,有高有低。

有的人會說,對於年輕人,先要解決短期利益的問題,才能有錢、資源做長遠的事情。但是,人一旦習慣獲得短期利益,境界就高不起來了,可能永遠不會追求更高的境界了。

人們很難想用短期方法達到長期目標。我問過很多在大學的年輕人今後的想法,大多數人關心的是學什麼專業和技能可以賺大錢,而且最好快速獲得成功。一些年輕人甚至想在30多歲的時候就獲得財富自由,他們的想法都不太現實。但凡能夠比較長期穩定賺錢的行業,比如醫生,開始的投入都是比較大的,並不存在一個不需要投入就能獲得很高回報的行業,否則這個行業一定競爭激烈,一段時間後行業的回報會急劇下降。

我在讀大學時,經濟條件遠沒有你好,但是並沒有為將來的一份工作或一分錢發愁過。我有很多時候想離開大學去掙錢,但是那樣的話,我的學術水平就達不到世界一流水平,因此我兩次辭職回到大學全心讀書,並且在很多次周圍的人因為受到各種誘惑半途離開學校之後,還能堅持把學業完成。那些在中途退學的人,都找到了安穩的工作,當時他們的生活水平不知道比我高多少,但是他們大部分人一輩子所能觸及的高度基本上在那個時候就被限制住了。今天回過頭來看,人追求多高的境界,最後就會得到多好的結果。

在你今後的發展道路上,總會有很多短期誘惑。很多時候,那些誘惑顯得如此美妙,你周圍的人會漸漸放棄目標,接受它們。這就是考驗人的定力的時候。人的境界高一點兒,多關注長遠,少盯著眼前,才能走得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