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媒發佈拍攝俄羅斯伊熱夫斯克機器製造廠內部的視頻,伊熱夫斯克機器製造廠是AK系列步槍的主要生產商,過去六十年裡生產出五千萬支步槍,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為AK47系列步槍。從圖片來看,工廠裡有不少女工,原來聞名世界的一代槍王,大多出自俄羅斯大媽之手。
一位大媽正在組裝槍支。
伊熱夫斯克是在位於卡馬河上的薩拉普爾的西北方77公里處、烏拉爾山的丘陵中的一座小城市,約在兩個世紀前的俄羅斯帝國時代,伊熱夫斯克依靠烏拉爾山豐富的鐵礦和坐落於伏爾加河流域的地理條件,成為以鋼鐵工業為支柱產業的工業城市,也成為俄國的重要工業基地。
伊熱夫斯克兵工廠最初是在1760年建立的以生產輕武器和大炮配件為主的鐵器廠,在1763年工廠由俄羅斯政府接管並開始生產武器。後來由於拿破崙準備入侵俄國,而出於戰略上的考慮,俄國政府需要找一個新的地方來生產武器,最後在1804年決定利用基礎良好的伊熱夫斯克五金工廠。1807年6月10日,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下令建廠。從此,作為俄國政府兵工廠的伊熱夫斯克兵工廠以生產輕武器為中心,與伊熱夫斯克市榮辱與共,伊熱夫斯克正式成為真真正正設施完善的兵工廠。到1825年時,伊熱夫斯克已經成為俄國最現代化和最有效率的武器生產地。從1900年開始伊熱夫斯克兵工廠進行了大力的擴充,從法國、英國和瑞士進口了大量現代化的生產機器,工人人數也急劇增加。
工廠內部。
工作人員正在組裝槍支。
帝俄時代,它是與聖彼得堡以北卡累利阿地區的謝斯特羅列茨克兵工廠、莫斯科以南的圖拉兵工廠並稱為俄羅斯帝國的三大輕武器生產基地,其中伊熱夫斯克兵工廠在西伯利亞開拓時期作為最前沿的武器供應據點,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世事變遷,位於卡累利阿地區的謝斯特羅列茨克兵工廠離國境很近,在地理位置上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十月革命爆發後,卡累利阿地區以北的芬蘭獨立,謝斯特羅列茨克兵工廠更加接近鄰國國境。蘇聯被迫關閉了該兵工廠,並將該廠的設備轉移到了圖拉兵工廠和伊熱夫斯克兵工廠。
二戰爆發後,入侵蘇聯的德軍逼近了莫斯科以南的圖拉市,蘇聯政府匆忙決定將圖拉兵工廠向內地轉移。戰後,圖拉兵工廠得到重建。汲取兩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蘇聯政府決定將伊熱夫斯克市作為最大的輕武器生產基地。圖拉兵工廠未能恢復曾經的霸主地位,輕武器的生產開發中心隨之轉移到伊熱夫斯克兵工廠。
進入20世紀,十月革命勝利後,作為新誕生的蘇聯兵工廠,該廠生產了幾乎所有的輕武器。在1919年的內戰時期,伊熱夫斯克兵工廠曾有幾個月被“白軍”佔領。二戰中它的驚人生產能力,更是發揮的淋漓盡致。從1941年開始約5年的時間裡,伊熱夫斯克兵工廠生產了約一億三千萬支步槍和卡賓槍,比德國所有軍工廠的產量(1030萬挺)還高。這些槍不斷地被運往前線除此之外,為衛國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這家工廠還曾大規模生產反坦克槍、航空機槍、航空機關炮和手槍等武器。
工作人員正在組裝槍支。
1947年,伊熱夫斯克兵工廠迎來了AK47突擊步槍的發明者米哈伊爾·卡拉什尼科夫,開始生產AK47突擊步槍。在其後的數十年間,卡拉什尼科夫一直在伊熱夫斯克軍工廠工作,為蘇聯貢獻了上百個輕武器設計方案,直到20世紀90年代退休。
1963年,葉夫根尼·德拉戈諾夫設計的SVD狙擊步槍在伊熱夫斯克兵工廠投產,與AK系列一起成就了“伊熱夫斯克輕武器王朝”。
蘇聯解體後,伊熱夫斯克兵工廠進行民營化改制,改組為伊孜瑪什(Izhmash)公司。原政府所屬的伊熱夫斯克兵工廠分成3部分,開始民營化道路。在這一改革中,俄羅斯政府控制了工廠一半以上的股份。三個部分分別為伊熱夫斯克機械廠(伊熱梅克公司)、伊熱夫斯克機器製造廠(伊熱馬西公司)、伊熱夫斯克車輛廠。伊孜瑪什公司已經發展成為除生產輕武器外,還生產汽車、摩托車等產品的綜合性企業。伊孜瑪什公司目前仍在生產和改進AK系列,陸續推出各種發展型,這些產品大部分用於出口,很大一部分都採用北約口徑。為避免民營化的3個部分相互競爭,各部分都負責生產不同種類的產品。 伊熱夫斯克機械廠專門負責生產以自動手槍為主的各種手槍,運動獵槍、運動步槍、氣槍等。
伊熱夫斯克機器製造廠生產AK系列突擊步槍和賽加半自動霰彈槍,野牛衝鋒槍,SVD狙擊步槍等。
伊熱夫斯克車輛廠現已脫離輕武器領域,主要生產汽車和輕便摩托車,還許可生產日本“本田”摩托車。
2012年,俄羅斯伊熱夫斯克軍工廠宣佈進入破產管理程序,區區80萬盧布(約合人民幣17.2萬元)的債務,就將這家大名鼎鼎的老牌軍工廠逼到“改門牌”的地步。不過伊熱夫斯克和AK只是“死緩”,破產保護的主要目的,是避免遭到停產、查抄賬務等命運,有利於資產重組。
據英國《簡氏防務週刊》2014年9月報道,俄羅斯商人Andrei Bokarev收購了輕武器製造商伊熱夫斯克機械廠74.9%的股份,對公司進行再投資。這家廠子迄今已經運營了兩個世紀,並將繼續運營更長時間。
閱讀更多 觀察者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