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都有自身的侷限性,不信你看

文丨江南大師兄

人生很公平,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機會。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並不盡然相同,都有著自身的侷限性。比如說小王從小生活優渥,所以他看到同學小李窮得吃不起飯,就會感慨:傻的嗎?吃不起飯,幹嘛不吃肉?(當然因為小李窮,小王也不可能跟小李成為同學)

所以小王與小李,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就完全不同。大師兄隨便舉的例子,你說太瞎了?不要緊,我再正兒八經的舉個栗子,這栗子可大了。

陶朱公的二兒子殺人被關在楚國。他本想讓小兒子帶著千金去楚國打點下,想著千金散盡兒復來嘛。可是呢,大兒子想在老子面前表現下,掙錢不易啊,我去肯定能少花錢就把事兒給漂亮的辦了。

拗不過大兒子的再三要求,陶朱公同意了。結果楚國很乾脆的就把二兒子給殺了。事後陶朱公說:“我早知道大兒子去了會壞事,因為大兒子小的時候,我還沒發達,他跟我一塊兒吃過苦。知道錢難掙,捨不得花錢救人”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都有自身的侷限性,不信你看


“小兒子生下來的時候,家裡富裕了。穿金戴銀,出門都是好車好馬的伺候著。揮金如土慣了,他哪裡知道賺錢不易?要是他去了,老二就有活路了”

陶朱公的這個故事現實而生動,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經驗和閱歷不同,從而導致了我們的三觀差異。上文描述的還只是橫向比較,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我們的三觀也是會縱向變化的。僅以大師兄的體會來做個分享。

“我回來,不要登報,不要宣傳,不要排場,人家的榮華富貴,威風排場,我年輕的時候都享受過了,那都是沒有道理的東西。現在我回來禪七,只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不花政府的錢。我悄悄而來,悄悄而去,如果有用得著我的地方,我一定會盡力的。如果你們一登報,一宣傳,又給一個什麼名譽教授的頭銜,又是高規格的禮遇,萬一今後我這個人做人做不好了,弄得大家都沒有面子了。老實說,這種名譽頭銜,我一輩子不喜歡,那麼多外國大學要送我這個那個名譽頭銜,都 被我推掉了。”

這一段是南懷瑾赴廈門舉行禪七的時候,對有關部門說的話。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要說對於一本書的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即便是對於一段話,甚至一句話的理解,往往都有各自的解讀!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都有自身的侷限性,不信你看


對於這段話

十年前,我首先會想,有相關部門高規格的接待你,名與利都有了,白白享受還不要,有這麼想不通的人噢?還是說故意想裝清高呢?人前清高,人後又是另外一番光景了。始終不願意相信,世上還有南懷瑾這般不高興享受的人。

五年前,我會覺得,很聰明的做法,低調做人,少惹是非,那些所謂高規格禮遇,也不是享受不起,想要享受,隨時都有。在眾目睽睽之下,還是低調行事,來得比較妥帖。我傾向於相信南懷瑾不高興享受,只是想低調行事。

如今,我終於明白了,就像南師自己說的那樣,“榮華富貴,威風排場在他年輕的時候都享受過了,那都是沒有道理的東西。”不是他刻意不想享受,也不是他單純得想低調行事,是這些外在的名與利,確實都已經不是他在意的東西了,能簡則簡吧。

大師兄不確定年輕時候的南懷瑾,是否也曾喜歡過,在意過這些外在的東西?也許有。也許從來就沒在意過!但我能確定的是那一刻的他,已經毫不在意這些物質,虛榮。就好像經濟條件一般的人,買個奢侈品包包,買個豪車,都經常會顯擺,發個朋友圈什麼的,而真正經濟條件優越的,是不會顯擺這些東西的,因為這些東西也就是他們的日用品,習以為常,真沒什麼好在意的!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都有自身的侷限性,不信你看


人生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或是在成長的路上,或是在墮落的途中。希望大家都是在成長的。很喜歡林清玄的一段話:“在人生裡,我們只能隨遇而安,來什麼,品味什麼。有時候是沒有能力選擇的。就像我昨天在一個朋友家裡喝的茶很真好,今天雖然不能再喝那麼好的茶,但只要有茶喝就很好了。如果連茶也沒有,喝白開水也是很好的事呀!”

想喝好茶,願意喝普通的茶,白開水也開心,就是一個人的心境的成長過程,也即是價值觀的縱向變化過程,從稚嫩到成熟。林徽因在悼念徐志摩的時候感慨:“徐志摩溫和而優容,他能體會原諒他人與自己不同之處。與之相比,我們就慚愧了。確實我們能夠懂得幾個人,瞭解幾樁事,幾種情感?”

我們尋常人,對於自己瞭解的事情,往往會自以為很適當的表示贊同;而對於超出自己歷史經驗、認知的事情就變得很難理解。從而反對,甚至會出言奚落、指責。大師兄希望自己能時刻謹記人的認知的侷限性,學會包容,理解自己不瞭解的人與事,學會溫存、平和、體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