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年華》很好,但這部比它還好

一樁塵封已久的往事,一段不願再提起的少女時期的記憶,一次以為不會卻彷佛註定會被揭開的傷害......

成長几乎是一個謎。至少對我來說是。我曾有段時間執迷於此,追溯、探究、懊悔、自責、痛苦......在記憶的迷宮裡來回徘徊,為了搞明白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我,有時它能讓你警醒和明白一些以前不明白的事,更多的只是令你躑躅不前。《信箋故事》的女主人公詹妮就是如此,當傷害再次意外被揭開,她執迷於搞清楚當時想了什麼說了什麼和做了什麼以及為何會那麼想那麼說和那麼做,一個成年人該如何去面對她兒時所遭受的傷害?

《嘉年華》很好,但這部比它還好

詹妮的內心一直住著當年那個特別的小女孩

忘記是誰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如果不幸遇到人渣父母,直接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有種說法被用來給愚孝洗白:天下哪有不愛子女的父母,還真有,可能還不少。也有不少以愛為名所謂天下哪有父母不為子女好的,但更普遍的是疏忽和不重視所造成的間接傷害,就像電影裡女主人公詹妮被別的成年人性侵,而她的母親幾十年來一無所知。

還有句話:誰不是第一次當父母,都是邊當邊學會的。有時你很難去苛責父母,特別是長大後你明白了那些人生的艱辛,但傷害幾乎很難避免,這就是成長之痛。

《嘉年華》很好,但這部比它還好

塑造人格和自我的成長期,很容易盲目崇拜權威

一些傷害看起來隨著成長和歲月的流逝而消失,其實仍化為你人格的一部分;另一些將伴隨你的一生,和你的工作、生活混雜在一起,左右你的情緒、對人生和婚姻的態度,甚至直接決定你幸福與否。

當處在成長的懵懂和塑造期,小孩急需被關注、呵護和肯定,自然首先求助於父母,希望自己在父母眼中是個特別的小孩,如果這種希望屢屢旁落,因此變得沮喪和失落,成了一種奢望,感受不到愛,就會求助於外人,於是你遇到的同齡人和成年人,有的可能會被認為是極特別的,即便被傷害,卻把它當成一個美好的故事,直到幾十年後這個故事被失責的母親讀到,你再往回痛苦的追溯和麵對,才最終明白那一切不過都是欺騙,身為一個受害者而不自知,即使你已四十幾歲到了為人父母的年紀,不願結婚,不想生小孩。

《嘉年華》很好,但這部比它還好

一副人畜無害面孔的比爾

《嘉年華》很好,但這部比它還好

美麗和美好象徵的年輕的G 夫人

詹妮的母親最後說:我失敗了,我不希望那是真的,我告訴我自己那不是真的,我做錯了這件——作為母親最應該做好的事,保護好她的孩子,我對不起你......這是全片最令我感動的部分。

《嘉年華》很好,但這部比它還好

艾倫·伯斯汀飾演詹妮蒼老的母親,真是老戲骨

能為自己犯過的錯向孩子道歉,是好父母一個很重要的品質——可能不像詹妮的母親直接說出口,只要彼此心領神會也行——以此父母和子女之間有了更深入的情感體驗,從而建立起更深的信任和紐帶。

每個人都演得很好,小女孩和成年後的詹妮,年輕、特別是年老的G夫人,詹妮的母親,包括施害者比爾......那種準確和剋制、含蓄的演繹,然後令你猛然一怔的那些瞬間。

《嘉年華》很好,但這部比它還好

年老的G夫人依舊很美......身體記住了快樂,也記住了痛苦

影片整體的好在於嚴絲合縫的雙線敘事,把少女時期的記憶和現在交叉呈現,通過這樣的追溯去深入角色和人物的內心,詹妮把那段記憶塵封,但她後來的工作卻與此相關,她一直以為她的工作在幫助別人,但原來需要幫助和了解的首先是她自己,傷害就不曾離開過。

人生最可怕的在於如果它是一個謊言,更悲哀的是不知道真相。面對傷害帶來的折磨,世俗的辦法用愛治癒,需要求助於他人,更絕望和強大持久的,通過藝術昇華。

電影根據製片人的真實經歷改編,這是詹妮的故事,也是她人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