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的形成——玉山崩析觀察視角

態度的形成——玉山崩析觀察視角

態度的形成——玉山崩析觀察視角

我們常說的態度,是固態的。因為,一個人對某件事,甚至對整個世界,會有一個自己的一貫的看法,並通過自己可控的方式表達出來。“一貫”、“可控”,是態度的固態特性。平常大家所說的態度,既是固態的態度。

與之相對應的,還有一種態度,是暫態的、瞬間的,可以稱為動態的態度。它來自於情緒的偶發,環境的刺激,群體的感應。

動態的態度,是環境在某個個體內心的情緒投射。它並不能反映某個人的真實生活方式和處世態度。

態度是可以通過教育來改變的,這只是說固態的態度。而動態的態度,卻不是教育所能改變的。它來之突然,去之無理由,具有非理性的特徵。正因為動態態度的形成,可能一個原本善良的人,作起惡來,更讓人驚悚。

另外,靜態的態度與動態的態度,二者也可以相互影響。更多的是,靜態的態度會受到修養、身份、利害的制約,而動態的態度,也會影響到動態的態度。一個人雖然有著固有的世界觀,但是,環境氛圍會形成動態的態度,久之,也會改變他日常的態度,也就是改變他看待和處理事物的方式。

正如一些歷史學家認為的那樣,群眾創造歷史是一句忽悠話,真正的歷史總是由個別偶發的事件和特別的人推動著。

至少可以說,動態的態度往往是一段歷史突變的先兆。歷史發生重大改變,總是有先兆的,這個先兆,通過動態的態度顯露出來。

“態”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而對於動態的態度的把握,則更加困難。如此,歷史也變得難以捉摸起來。

對於一個社會,動態的態度,此起彼伏,是社會的背景噪音。大家知道,噪音很難監控,又很難根治。連宇宙都是有背景噪音的。

噪音的難治在於,它很難區分性質,最多隻能模糊地量化。這是要具有相當社會敏感性和感知力的人才能體驗到。

就目前的我國社會來看,動態的態度逐年多了起來,表達的方式也更加奇異了起來,噪音強了起來,這也預示著社會處於某個特別的時期了。

小的如“怒路症”,如無特定對象的傷害事件,老人強行求讓座,高鐵霸座,等等,儘管大家叫他們為“垃圾人”,而實則,是一種正常人的動態的態度。

再譬如,個別偶發的事件往往會引起比較大的群體性事件。大多數的參與者,本身與整個事件幾乎是毫不相干的。他們之所以參與到不相干的事件中,只是以這種參與的方式來表達某種態度。網絡“圍觀”,是一種風景,它也是態度的動態表達,是更多的人通過某一個特定事件來表達態度。

態度自然是理性的,而動態的態度是非理性的。動態的態度往往預示著危險。一個社會,這種動態的態度多了起來,那真不是一個好的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