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世界歷史從1500年開始?

為何說世界歷史從1500年開始?

本文由讀史縮編自美國著名史學家斯塔夫理阿諾斯所著《全球通史》,為重讀經典瞭解世界史的第15篇文章,接下來會陸續推出相關簡讀經典史書文章,歡迎關注。點擊查看《柏楊版簡讀中國史》

為什麼世界歷史應從公元1500年開始?人類及其祖先已在地球上生存了二百多萬年。為什麼要挑選這僅佔人類全部歷史的百分之一的一小片斷歷史,予以特別注意呢?

回答是,公元1500年以前,人類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絕的地區中。各種族集團實際上以完全與世隔絕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後,各種族集團之間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從那時起,它們才終於聯繫在一起,無論是南非的布須曼人、有教養的中國官吏,還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亞人。

因此,1500年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我們可以拿哥倫布和宇航員進行比較:前者抵達聖薩爾瓦多,打破了地區間彼此隔絕的束縛;後者登上月球,打破了行星間彼此隔絕的束縛。

實際上,嚴格的全球意義上的世界歷史直到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進行遠航探險時才開始。在這以前,只有各民族的相對平行的歷史,而沒有一部統一的人類歷史。

為何說世界歷史從1500年開始?

一、公元1500年前的人類

在舊石器時代漫長的數百萬年中,人類逐漸分散到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陸地上。後來,冰期的結束使各大洋的海面升高,從而將非洲和歐洲隔開,將南北美洲和東北亞隔開,將澳大利亞和東南亞隔開。

從此以後,人類生活在不同程度的地區孤立中。有些人淪於完全與世隔絕的境地,如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他們最後幾次由東南亞移居澳大利亞到詹姆斯·庫克船長抵達澳大利亞,他們與外部世界沒有任何聯繫達3000多年。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居民幾乎同樣與世隔絕,他們最後幾批從西伯利亞渡海至美洲的時間是在哥倫布航海之前約10000年時。

約6000年前,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淪於與世隔絕的境地,因為那時的撒哈拉沙漠已變得非常乾燥,成為阻止人們遷移的一個巨大障礙。

世界的其餘部分由歐洲、亞洲和北非組成。為了方便起見,這塊大陸可稱為歐亞大陸。

正是歐亞大陸,構成了世界歷史的"中心地帶"。它佔有世界陸地的五分之二,囊括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九,是人類最早、最先進的文明的發源地。1500年以前的世界歷史實質上是歐亞大陸的歷史。只有歐亞大陸,才存在各民族、各文明之間的巨大的、持續的相互影響。

雖然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和美洲印第安人生活在完全孤立的狀態中、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非洲人生活在半孤立狀態中,達數千年之久,但歐亞混血人卻相反,在這期間一直在不斷地相互交流各種技術、思想、制度和物品。

為何說世界歷史從1500年開始?

二、古典文明時期的絲綢之路

歐亞大陸內部的相互影響在1500年以前比1500年以後要小得多,因為1500年以後,各地區之間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聯繫。

在1500年以前,歐亞大陸內部的相互影響因時代而異。一般說來,早期數千年裡,這種相互影響最受限制,以後,其範圍漸漸擴大、速度漸漸加快。

公元前的數千年中,在尼羅河流域、底格里斯-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繁盛起來的諸古代文明,大部分侷限於各自範圍有限的所在地。

為何說世界歷史從1500年開始?

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的數世紀裡,這一格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到公元100年即古典時代臻於極盛時,羅馬帝國擴展到整個地中海地區,帕提亞帝國伸展到整個中東地區,貴霜帝國征服了印度西北部,中國漢帝國囊括了東至太平洋的所有餘下的地區。

因此,這一時期的政治實體佔有的是完整的地區而不僅僅是大河流域。文明世界像一條連續不斷的帶子從蘇格蘭高地伸展到東南亞。結果,各地區間出現了種種新的、大規模的交往。

為何說世界歷史從1500年開始?

在這一時期裡,各種宗教如基督教佛教開始傳播到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不僅對這些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宗教影響,還產生了廣泛的政治和文化影響。這時,混合的希臘-中東文化也從地中海東部向四面八方傳播——傳播到西歐、北非、印度,並在一定程度上傳播到中國和日本。

在這一時期裡,地區間的貿易也大大增加。貿易通過陸路和海路進行。交換的貨物有:羅馬帝國的亞麻布、銅、錫和玻璃,印度的棉織品、香料和寶石,東南亞的香料和中國的絲綢。其中,絲綢居首要地位。

為何說世界歷史從1500年開始?

三、中世紀的歐亞大陸

到中世紀時(公元500-1500年),歐亞大陸諸民族間的相互影響甚至比過去更大,因為這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跨地區的龐大帝國。632至750年間,穆斯林攻佔廣大地區,建立起一個從比利牛斯山脈到印度洋、從摩洛哥到中國邊境的阿拉伯大帝國。在以後數世紀裡,伊斯蘭教還進一步擴張到中亞、印度、東南亞和非洲內地。

給人印象更深刻的是13世紀的蒙古帝國,它囊括朝鮮、中國、中亞的全部、俄羅斯及中東的大部分地區。

為何說世界歷史從1500年開始?

這使人們大開新的眼界,當時一些著名旅行家的業績可表明這一點。他們利用穆斯林帝國和蒙古帝國境內的和平與安全,來回橫穿歐亞大陸,周遊各地。西方最聞名的旅行家是威尼斯的馬可·波羅(1254-1324年)。他曾為蒙古統治者忽必烈汗效勞,當他出遊25年後返歸故里、將自己的種種奇遇告訴同胞們時,他們都驚訝不已。

遊歷範圍更廣的是穆斯林伊本·拔圖塔(1304-1378年)。他從老家摩洛哥起程,去參拜聖地麥加,然後經撒馬爾罕旅行到印度。在那裡,他當過法官,也出使過中國。後來,他回到摩洛哥,又繼續旅行,先渡海北上西班牙,再泛舟南下中非,最後抵達延巴克圖。

在歐亞大陸內部,這種一體化和相互影響的進行並不是連續不斷的。諸帝國盛衰不一,時興時亡;交通渠道的情況也是如此,有時暢通,有時阻塞。中國和西方之間的絲綢貿易曾繁榮一時,但隨著羅馬帝國和漢帝國的崩潰,衰萎成一道涓涓細流。同樣,歐洲商人由於蒙古帝國過早的四分五裂,也不能長久地步馬可·波羅的後塵。

不過,事實仍舊是,在整個1500年以前的時期裡,與非歐亞世界諸分散、孤立的地區相比,歐亞大陸是一個生氣勃勃、不斷自我更新的整體。

為何說世界歷史從1500年開始?

四、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歐亞大陸內部各地區與世隔絕的程度與世界其餘地區相比,具有根本的差別。這種差別對世界歷史來說,最為重要。著名人類學家博厄斯曾發表評論,指出這種根本差別的意義。他說:

人類的歷史證明,一個社會集團,其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於它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社會集團的經驗。彼此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也就愈多。

大體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長期與世隔絕的部落,因而,它們不能從鄰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獲得好處。

換言之,如果其他地理因素相同,那麼,人類取得進步的關鍵就在於各民族之間的可接近性和相互影響。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而那些與世隔絕、缺乏外界刺激的民族,多半停滯不前。

因此,所有較大人類集團中發展最遲緩的是遙遠的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其次是美洲的印第安人,然後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黑人,最後是發展最不受阻礙即最先進的歐亞大陸各民族——它們相互間不斷交往,而且交往的範圍日益廣泛。

為何說世界歷史從1500年開始?

一個事實是,1500年以後,歐洲探險者所發現的文化發展程度是:

澳大利亞土著居民仍處於舊石器時代的食物採集階段;

美洲印第安人的發展水平高低不等,既有加利福尼亞仍處於舊石器時代的部落,又有高度發展的墨西哥文明、中美洲文明和秘魯文明;

非洲黑人呈現了相似的多樣性,不過其總的發展水平更高;

最後,處於完全不同水平上的是歐亞大陸的非常先進、複雜的文明——中東的穆斯林文明、南亞的印度教文明和東亞的儒家文明。

為何說世界歷史從1500年開始?

這有助於說明為什麼中東會在歷史上居首位。中東正好地處三大洲之間的十字路口。所以,有史以來的大部分時間裡,中東一直是開人類進步之先河的地區。除了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以外,農業、城市生活和文明也都發源於中東。

此外,還值得注意的是:文明在中東發展起來的時間早在約公元前3500年前後,在印度生根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而在中國和西歐開始生長的時間則在最後,約公元前1500年前後(中國商朝早期)——因為中國位於歐亞大陸與世隔絕的東端,西歐位於歐亞大陸與世隔絕的西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