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手機無法自撥?怎樣才能爬出深坑?

01

看到一個新聞,一個媽媽帶著雙胞胎女兒在度假玩耍時,因為看手機發朋友圈疏忽了一會兒,兩個女兒竟雙雙溺亡。讓人好不心疼!

玩手機,玩出人命了!

可是走在大街上,舉目望去,全是低頭族。

沉迷手機無法自撥?怎樣才能爬出深坑?

等人等車的,一邊等一邊看手機;吃飯的一邊吃飯一邊看手機;工作的,要把手機放在工作臺上時不時的看消息;約會的兩人偎在一起各看各的手機;擺攤的大人忙著做生意,旁邊小孩拿著手機全神貫注玩遊戲……有人說,讓我兩天不與妻子說話,可以。但是要我兩個小時不看手機,我做不到,就好像丟了魂似的,要找到手機才心安。

下班之後休息時,我本來只想看一會兒消息,卻忍不住刷朋友圈,刷微博,看視頻電視劇,瀏覽網頁,手機就像送到眼前來的萬花筒,亂花漸欲迷人眼,根本停不下來,不知不覺幾個小時過去了。

02

為什麼我們對手機如此痴迷?大概是因為懶。

讀書學習、鍛鍊身體都需要付出一段時間和精力,當自己有點成就感時,才會感覺到快樂,想要更多快樂就要付出更多時間和精力。但手機不一樣,它什麼都不用付出,只需拿起手機輕輕一點開,快樂就來了,想要快樂不要停下,那就儘可能多地刷刷刷。

沉迷手機無法自撥?怎樣才能爬出深坑?

《娛樂至死》說,娛樂方式越是豐富多元化,人越是懶得去學習、思考。我們看手機瀏覽網頁,看到的信息都是免費推送的。平臺後面都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團隊,專門研究怎樣才能更吸引我們更多的注意力。

比如,我看了一則有關懷孕的消息,平臺就會推送很多有關孕期的消息。當我點開一個劇透的視頻,平臺就會推送更多有關這個劇的消息。我看的就是我喜歡的,平臺就推送更多這類消息,比我們肚子裡的蛔蟲更加知道我們喜歡看什麼。

在這個節奏越來越快,競爭越來越激烈社會里,我們那一點點專注力本來就少的可憐。一個人怎麼對抗得了一個團隊!只能是在手機網絡裡沉淪,無法自撥。

我們每天都淹沒在信息爆炸的海洋裡。卻發現這些信息對自己一點用都沒有。放下手機之後又會無比焦慮。越是焦慮越是什麼事情都不想去做,越是什麼事情都不想去做,越覺得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然後繼續沉迷在手機裡面惡性循環。久而久之,人也變得懶散起來。

沉迷手機無法自撥?怎樣才能爬出深坑?

03

沉迷手機無法自撥?那麼如何爬出深坑呢?

做減法,學會過濾信息

這個信息跟我有關係嗎?對我有什麼用嗎?是我現在需要的嗎?如果沒有,可以直接過濾掉。

做加法,把互聯網絡變成我們學習的工具,去搜索鏈接知識。

比如,我們遇到一個問題。可以到網絡上去搜索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會看到很多答案提供參考。

網絡信息化時代,知識付費興起學習變得非常方便。你想要學習什麼,都可以在網絡上找到學習資源。

比如在掌閱或者其他的閱讀網站上,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電子書比紙質書便宜的多。有一些閱讀網站上可以先免費試讀,如果覺得自己真的需要,再買下來,把電子書存著,有空的時候慢慢看。如果想要學習攝影學習p圖什麼的網絡上都有很多教程,收藏起來可以慢慢學。

化被動接受消息為主動去搜索鏈接知識,把碎片化娛樂變成碎片化學習。網絡信息化時代不缺信息,缺的是如何搜索鏈接知識的能力。

沉迷手機無法自撥?怎樣才能爬出深坑?

04

看手機的這個習慣是怎樣形成的?

第一步是心理暗示:我們有空閒時間了。但這點空閒時間,做不了什麼正經事。

第二步是行為習慣:可以拿起手機來看看。

習慣的結果是看起手機來就沒完沒了,然後惡性循環。

看手機也是一種放鬆,看手機最多的時間還是在家裡。我們只要把看手機的行為習慣換一個,換成看書或者其它愛好就行。

《論自由》的約翰·繆勒說過:高趣昧與低趣味,一個人要是同時接觸過並得到滿足,從此他一定會對高趣味不離不棄。

我們的祖先早有智慧,逸民適志,用"琴棋書畫歌舞花"來養疏慵。那麼我們可以培養一個高級趣味的愛好來放鬆身心,緩解焦慮,對抗手機娛樂。

說到底,手機是人類生產的產品,手機不會控制我們,控制我們的是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