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導讀

我們從未想過,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孩子要冒著生命危險去上學:《翻山涉水學路》……

我們都上過學,但從沒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在上學路上被獅子吃了、在上學路上摔死了、在上學路上凍死了、在上學路上淹死了……

我們從未想過,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孩子要冒著生命危險去上學:《翻山涉水上學路》

壹| 命懸一線

尼泊爾,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國家之一。

群山密佈、河流湍急、山路崎嶇……

這裡的孩子,想要達到學校,必須經過一段“命懸一線”的上學路。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特耳蘇里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每年雨季,河面寬達60多米,流速驚人……如果失足落水,即便是會游泳的人,也難逃一死。

孩子都說:這條河,會吃人!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學生們只有一種方法過河:利用一個懸掛在兩根鋼索上的鐵筐。

鋼索鏽跡斑斑,沒有人知道它在什麼時候就會斷裂,

也許是十年後,也許是十天之後,也許就是今天。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過河的孩子們,有這樣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年紀小的坐筐裡,大點的孩子,則懸空站在鋼索上,用雙手推動鐵筐……

有人被生鏽的鋼索劃傷,感染破傷風,大病一場。

也有推鐵筐的孩子不慎掉落河流……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如何來劃分哪些孩子坐筐裡,哪些孩子在鋼索上推鐵筐呢?

劃分的方法是:六年級以上的孩子推鐵筐,六年級以下的坐筐裡。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因此,推鐵筐過河,成為孩子們生命中重要的分水嶺。這標誌著他們開始承擔責任,步入成年人的世界,這讓孩子們感到既自豪又擔憂……

有一個孩子說:今天是我讀五年級的最後一天,明天開始,我就要推鐵筐了。

但我並不為此感到高興,而是害怕。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貳 | 精疲力盡的漂泊

秘魯,的的喀喀湖。

有一個名叫烏魯的村落,在蘆葦蕩中若隱若現。

這裡的孩子,想要去上學,都要划船2個小時以上……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早上6點半,11歲的比達爾,獨自撐船去上學。

他要獨自划船2個小時,才能到達學校。對於一個11歲的孩子來說,這是一條漫長的路。

但是,比達爾不怨天不怨地也不怨這寬闊的湖水,他說:我真的很喜歡讀書,我不怕苦。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劃累了,孩子們就把船停進蘆葦蕩,拔幾根粗壯的蘆葦,剝開表皮,蘆葦的根莖雪白多汁,口感微甜,含有多種礦物質,還有美白牙齒的功效……

所以,當地人笑起來,總是露出一口潔白的牙齒。

孩子們說:我喜歡吃蘆葦,它很甜,給了我划船的力量!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這部《翻山涉水上學路》,由德國製作團隊拍攝,曾於2013年在歐洲播放,並於2016年被中央電視臺引進中國。

但是,看過的人極少,在IMDb 上只有12個人評論,

得分8.3分。

在豆瓣上的評論只有4條,由於觀看人數太少,沒有評分,沒有詳細介紹,就連導演是誰都沒人知道……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這部“寂寂無聲”的紀錄片,共十集,講述了尼泊爾、肯尼亞、喜馬拉雅山、秘魯、西伯利亞、埃塞俄比亞、墨西哥、蒙古、玻利維亞、越南等地的孩子們

“冒著生命危險去上學”的故事。

有網友評論:這些孩子的上學路,彷彿是一次次死裡逃生……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但這部紀錄片卻告訴我們:並非如此。上學的路是崎嶇的、艱險的、危機四伏的,很可能會奪走孩子們的生命!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這種“要命”的上學之路,並非是那些貧窮邊遠國家的專利。這樣的上學路,離我們也不遙遠……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尓莫鄉,海拔1600米的山頂上,有一個名為阿土列爾村的“懸崖村”。

這裡的孩子,為了上學,練就了一身攀山越嶺、飛簷走壁的本事……

2017年,國家耗巨資為這裡孩子和村民們修建了一條“鋼管路”,天塹終於變成了通途。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改建前 | 圖片來自紀錄片《輝煌中國》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改建後 | 圖片來自紀錄片《輝煌中國》


有網友評論道:這些孩子為了上學做出這麼大的努力,真讓人感動,那些在大城市裡翹課的學生應該想想自己有多幸運。

曾幾何時,雲南福貢縣馬吉鄉的孩子,天天都要以飛索渡江的方式,穿越波濤洶湧的怒江。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圖片來自南方都市報、新京報、新華網雲南頻道


而在全世界,我們無法得知,今時今日,還有多少為了求學的孩子們,在懸崖斷壁上、在洶湧河面上、在懸空鋼絲上,鋌而走險、以命相搏……

他們的心願如此簡單:我要上學。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巴基斯坦 | 小男孩穿過燃燒的油罐車去上學

Adrees Latif 路透社


這個城市裡的孩子唾手可得的日常,他們卻要以生命為代價去換取……

他們小小的身影,穿過野獸盤踞的大草原、穿過零下50度的極寒、穿過兇險的大山懸崖、穿過煙波渺渺的湖泊……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巴勒斯坦 | 背書包的小女孩走過戰火紛飛的街頭

Ammar Awad 路透社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印度 | 學校被大雨淹沒,學生隨身攜帶課桌

Mukesh Gupta 路透社


每個中國人,都在很小的時候學過韓愈《增廣賢文》中的名句: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但很少有人能意識到這句話背後的艱難與悲愴。

或許,四川涼山、雲南福貢的孩子,比任何人都更懂得何為“書山有路勤為徑”。或許,秘魯烏魯村的孩子,比任何人都更明白 “學海無涯苦作舟”的道理……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有趣的是,在整部《翻山涉水上學路》中,你看不到一個孩子掉眼淚的畫面……

雖然他們跑來跑去,被碩大的蒼蠅圍繞,被鋼索割傷,摔得鼻青臉腫,掉進了湍急的河流,甚至一個星期也吃不上一頓飽飯……

但沒有一個孩子怨天尤人,他們無一例外的咧嘴大笑,露出一口潔白的牙齒。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雖然前路漫漫,兇險異常,困難重重,但他們並不害怕……

因為,求學,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方法,為了夢想,他們必須挺起胸膛,走上這生死難測的求學之路……

曾幾何時,一張張紀錄了飽含酸楚而又充滿追求的內心世界的照片,令世人為之震撼,這都緣於“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兒童為目的,於1989年發起的一項公益事業。其宗旨是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建設希望小學,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援建希望小學與資助貧困學生是希望工程實施的兩大主要公益項目。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在中國,援建慈善小學類項目已經有20年的發展歷史。上個世界八十年代末,慈善基金會出現,公益事業在中國蓄勢待發。援建慈善小學類項目帶動了中國公益事業的大發展,也成為中國公益事業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標誌。這一切,都是“希望工程”引發的。

還記得這位希望工程女孩嗎?她當選團省委副書記了

在剛剛閉幕的共青團安徽省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昔日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34歲的蘇明娟當選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蘇明娟


為上學,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都要獨自面對死亡……


蘇明娟當選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


  1. 新華視點
  2. :【還記得這位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嗎?她當選團省委副書記了】1991年,一張“我要上學”的照片讓全中國人記住了那雙大眼睛,安徽金寨農家女孩蘇明娟也成為“希望工程”的宣傳標誌。在剛剛閉幕的共青團安徽省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34歲的蘇明娟當選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蘇明娟一直致力於幫扶貧困學生

所以我們的愛心要接力!

讓更多 的孩子看到希望!


來源:微信公眾號“烏鴉電影”(ID:crowmovie)、“廣東共青團”(ID:tuan_tuanjun)、共青團中央(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