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島鼓手,注意力和成本隨想

這是《注意力:專注的科學與訓練》中的一個比喻。為了闡述“信息”如何引起“大腦額葉區”的反應。

“一群打擊樂演奏者擱淺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努力想讓遠處路過的船注意到他們,而島上除了他們的打擊樂器什麼都沒有了。每個演奏者都相當於一個神經元,每打一下鼓就發出一個動作電位;遠處的船相當於額葉,或者可以通知額葉的視覺系統中層級更高的皮質區域。其中一個演奏者從海灘上看到了路過的船。出於職業的直覺,他拿起鼓敲了起來,希望能被船上的人聽到,但他好幾天沒吃飯了,體力不支:他敲了一下,停下動作,氣喘吁吁,然後再敲,再停下;鼓聲太微弱了,船上的人根本聽不到。他必須更用力、更快地敲鼓。但這個可憐的人做不到。於是他跑去找後援。很快,島上的100名鼓手都開始敲鼓,匯成一片有氣無力的嘈雜聲:一些人敲的時候,其他人就停下來喘口氣。導致同時在響的鼓從來不足10只。“得有10倍數量的鼓才行!”有人說。但所有的人都已經在沙灘上了,突然,另一個人指出錯誤:“我們應該所有人同時敲鼓!”原來如此!鼓手們馬上決定一起敲鼓,同時用力。這次的鼓聲非常響亮,傳到了一個水手的耳朵裡。船向小島駛來,救出了鼓手們。我們從中得到的經驗教訓:要想被聽到,要麼力氣大,要麼人多且動作整齊——當然了,兩者兼具更好。”

1、聲浪

為了吸引船員的注意力,鼓手們要製造的是:聲浪。向著一個方向,一波又一波。

廣告是吸引注意力的藝術。廣告傳播,也要製造這種聲浪,而不是毫無節奏、漫無目的的“大珠小珠落玉盤”。

某個互聯網熱點的興起,是大大小小的“鼓手”開始不約而同地談論它,為它推波助瀾。陸超的真好,王境澤的真香,以及前不久的啥是佩奇。還有杜國楹的電視廣告,集中轟炸,大力出奇跡。

2、要麼依靠英雄,要麼依靠組織。

如果有以一敵百的大力鼓手,也能招來救援船,拯救全島。當然這種概率很小,期待英雄,等於期待奇蹟,好萊塢的口頭禪:miracle。絕大多數情況下,還得靠大家齊心協力,共克時艱。

3、共識成本

組織起100個鼓手一起打鼓,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現實生活中鼓手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想法。

有人會認為聲音不是最佳傳遞策略,視覺才是,所以應該把鼓燒掉,製造濃煙來吸引船員。也有人會認為船員聽到求救聲音與獲得救助並不存在必然關係,可能遠處的船是殺人越貨的海盜。或者根本就沒有船,這群人餓暈了,出現了幻覺。

故事的例子,省去了對共識成本的探討。在一個極端環境下,100個人求生慾望強烈,目標單一,工具單一、技能單一。因為沒有其它選擇,所以快速達成了合作共識。

但在現實世界中,共識成本,向來高昂。

《紙牌屋》中男主角最初的工作是黨鞭,黨鞭的職責便是確保所屬政黨的表決符合本黨領導者的意願。大約就是統一戰線。

4、組織成本

“齊心”之後,還需“協力”。這就又要考驗組織成本和利益分配。鼓聲如何敲齊,是否需要一個指揮。是否會有人感覺體力不支,不願參與,一門心思儲備體力,等救援船到了,第一個跑上去補充食物和水。這樣想的人多了,打鼓的計劃就破產了。

故事中,為荒島鼓手設計了一個極端環境:要麼得救,要麼餓死。置於死地而後生,省去了組織成本的難題。現實世界裡,組織成本同樣高昂。

如《論持久戰》中所言:

(一一四)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純在於民眾之中。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克服了這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於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衝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下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

如今的中國,是一個組織起來的中國。一個計劃生育都能執行的國家,組織能力是非常可怕的。

這個組織能力不是所有國家都有的,甚至可以說是一件奢侈品。現在的國家形態,基本都是同地域、同語言、同民族,只有這樣才能降低共識成本和組織成本,才有可能被組織起來,形成國家這種組織形態。但每個國家的組織能力又各有不同。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中國繼續蟬聯民眾信任度最高的政府,這是國家組織能力的一個核心指標。

5、傳播成本

花朵和果實是鮮豔的,吸引動物前來授粉和傳播種子。

我喜歡用的一個例子是:一個蘋果,我們吃的果肉部分都是“傳播成本”,蘋果樹想要傳播的是蘋果核裡的種子。而一棵蘋果樹給果肉的養分可遠遠超過了果核的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