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新春獻詞:希望新移民融入 為華社帶來活力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新春獻詞:希望新移民融入 為華社帶來活力

己亥豬年到來之際,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按慣例發表新春獻詞,為國人捎來祝福。但他今年一改過去幾年深談社會經濟政策的做法,在國家紀念開埠200年之際,把焦點放在本地多元種族特色,鼓勵華社不斷豐富本地獨有的華族身份。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新春獻詞:希望新移民融入 為華社帶來活力

李顯龍總理星期天在宏茂橋德義區給居民拜早年。(梁偉康攝)

今年正逢新加坡開埠200週年紀念。萊佛士在兩個世紀前登陸新加坡,這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捩點,對本地華社而言亦是如此。中國商人雖然早在14世紀元朝時代就已經揚帆南下,來到新加坡經商,但華人大舉過番,並且在這裡落戶,其實是在英國人把新加坡開闢為一個自由港後才開始的。

當時的華族移民,有的是從毗鄰地區如馬六甲,有些則是從中國南方地區如廣東、汕頭和廈門等飄洋過海來到這裡。就如其他移民一樣,這些華族移民離鄉背井,大多數是為了尋求生計,賺錢養活遠在家鄉的妻兒老小。有些後來選擇“返唐山”(返回家鄉),但多數還是選擇在此成家立業,以新加坡作為安身立命的家園。

當時,很多移民都揹負著債務,到了新加坡,為了謀生就在甘蜜和胡椒園辛勤耕種,或是在碼頭當苦力,從事艱苦的體力活。到了農曆新年,他們沒有足夠的積蓄,不可能回鄉與家人團聚,只能與住在牛車水一帶的其他苦力和同鄉聚在一起歡慶佳節。

先輩延續家鄉過年傳統

在慶祝這個重要的華人節日時,先輩們延續著自己家鄉的傳統習俗,例如吃年菜討個吉利,以舞獅表演助興和燃放炮竹驅走厄運,祈望新的一年興旺發達。

這些年來,新加坡華人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新年習俗,並將這些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比如,我們會在新年期間與親友或同事一起撈魚生,希望撈個好彩頭,一整年順順利利。拜訪親友時,我們也會品嚐各種具有東南亞土生華人文化特色的糕點,包括黃梨撻、千層糕和kueh bangkit(萬吉餅)等。

然而,在70年代,由於我國逐漸成為一個人口稠密的城市,為了安全起見,政府決定禁止人們在家裡和路邊燃放炮竹。所以,從1973年開始,政府就通過舉辦妝藝大遊行,代替被禁的燃燒炮竹活動,為農曆新年增添熱鬧氣氛。

妝藝大遊行如今匯聚各族

妝藝大遊行啟發自二戰前檳城廟會的花車遊行。早期的幾個妝藝大遊行表演的節目以華族文化為主,有舞獅、舞龍,以及其他傳統武術與舞蹈表演。時至今日,妝藝大遊行已經蛻變成一個匯聚全國各族,不論年齡、不分種族,同歡共樂的活動。在活動上,我們可以看到華族醒獅團、拍著手鼓(kompang)的馬來小朋友、踏著古典和現代舞步的印族舞蹈員同臺表演。

此外,日本、俄羅斯和中國等世界各地的表演者也遠道而來參與其中,為這個慶典增添異國色彩。數千名各種族國人每年都期待觀賞或參與妝藝大遊行,共同沉浸在濃濃的節日氣息。各大種族的參與為新春佳節平添一份特殊的喜氣,也展現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文化。這就是我們這個多元文化社會的獨特之處,各族人民共慶彼此的重大節日。就如每逢開齋節時,本地華族同胞也會和回教徒朋友一起慶祝,在屠妖節時,我們也會與興都教同胞一起歡度。

此外,我們慶祝農曆新年的方式,也反映了這些年來,本地華族已經建立了獨特的新加坡華人身份,並且完全融入更廣大的多元種族社會,進而使新加坡華人有別於其他地區的華人,包括兩岸三地的華人,以及東南亞和西方國家的華裔。

儘管如此,這個獨特的華人身份就像傳統習俗一樣,會隨著時代一直改變。隨著新一代的華人長大成人還有新移民的加入,新加坡華人的身份將繼續演變。新移民將帶來不同的人生經歷和新的視角,使我國的文化遺產更加豐富。我希望他們假以時日,也會像我們的先輩一樣入鄉隨俗,接受這裡的社會規範,積極融入本地社會。這樣一來,本地華社將會更有活力,也確保我國在持續開放的同時,保持團結一致,朝氣蓬勃。

祝全體國人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