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還是幹不好工作?

文|劉春雄

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還是幹不好工作?


為什麼讀了大量的書,卻仍然幹不好工作?

讀書,掌握的是知識;工作,需要的是能力。

知識能自動轉換成能力?不能。

從學歷來說,博士最高;從職稱來講,教授最高。但是,從來不能說他們的能力最強。

知識,不過是廚師的原料。廚師的技藝,是把它們炒成一盤菜。

人們吃的是菜,不是原料。


01

管理、經營等工作,知識能解決問題,常識也能解決問題。

見過不少低學歷的老闆,只能說他們沒學歷,不能說他們沒文化。

我們用專業詞彙表達的東西,他們用日常詞彙照樣能表達,而且可能比我們表現得更通俗易懂。

我們也許說得更專業,別人可能幹得更合理。

我經常琢磨他們。他們的做法,有些是經驗,有些不能用經驗解釋。

我們要重新認識知識。

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還是幹不好工作?


02

什麼是知識?

熟讀唐詩 300 首,不會寫詩也會吟?

不一定。孩子小時候背的唐詩,長大後多半忘了。

有一種知識是【know-what】,嚴格說,這只是記憶。我們所學的知識,多半是記憶。

考試,就是強化這種記憶。

這種人,有一種說法:知道分子。比別人知識得多一點。

一路考過來的人,還真不能說自己是知識分子,但很可能只是知道分子。

知道得多,相當於儲備在倉庫的原料多,不能說明其它問題。


03

有一種知識叫【know-how】,知道怎麼做。

知道怎麼做,其實已經是能力,這種能力通常叫技能。

但是,know-how 可能是經驗,可能是習慣,可能是本能,但都是技能。

懂得 know-how,能不能舉一反三?遇到新問題,是不是還能 know-how ?

從方法到方法論,再從方法論到方法。這也是一種訓練。否則,容易進入經驗主義。

當然,know-how 也是進步。


04

還有一種知識叫【know-why】,不僅知道 know-what,而且知道 know-what、know-how 背後的邏輯。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做研究,寫論文,演講,都需要 know-why。

know-why 是需要訓練的。我一直告誡研究生,做研究生論文的目的,就是訓練對一個大項題目的思維訓練,有了這種訓練,以後工作會受益無窮。我女兒讀大學後,我就告訴她要做思維和邏輯訓練。

一般來說,大學生受這種訓練比較少,研究生才受那麼一點訓練。


05

懂得 know-why,有人去研究,容易取得研究成果。不過,研究靠興趣。

做實務工作,就不是靠興趣,而是問題導向

我曾經做過不少試驗,面對一個難題,多數人沒有辦法。但當我提出三個問題時,多數人竟然把答案說出來了。

能夠把答案說出來,說明他們有知識,懂得 know-what。但是,為什麼他們自己沒有找到答案呢?我認為這是問題導向的 know-why。

問題導向的 know-why,是一種思維模式。有了這種思維模式的訓練,能夠迅速在問題與 know-what 之間建立聯繫,給 know-what 派上用場。

問題導向與研究導向的 know-why 有什麼區別?有人說,理論就是在一定條件下“自圓其說”。know-why 的邏輯路徑很多,或許很多都能夠自圓其說。但是,

問題導向的 know-why,一定要心態開放,海納百川,善於權變

有的知識分子一根筋,非要證明自己的理論是對的,甚至進入偏激狀態,教條主義就是如此。

但做實務,一定是結果導向,不管用誰的 know-why,只有有用就行。


06

我所見過的成功老闆,也許 know-what 不夠豐富,但 know-why 絕對超級棒。

中國教育廣受詬病,就是填鴨式教育,填鴨式教育的弊端,就是 know-what 良好訓練,但 know-why 卻訓練不足。

前面講過,多數社會科學問題,用知識能解決,用常識也通用解決。低學歷的老闆們,也許 know-what 訓練不足,但一定要經歷 know-why 的考驗,考驗不過關的被淘汰了,剩下的基本是 know-why 超級棒。

我看到李嘉誠在大學的演講,《投資的藝術》、《管理的藝術》,專業詞彙不多,但邏輯嚴密,言之成理。比絕大多數管理教授精彩得多。


07

還有一種知識,叫【know-who】,知道誰知道,就是識人之明。

識人之明,這可能是最重要的知識,比其它幾方面的知識更有價值。

進入管理崗位後,這項知識就是關鍵知識。

其它方面的知識,任何人都是有限的,一旦懂得了 know-who,所能使用的知識就是無限的。


08

讀書是獲取 know-what 的主要途徑,實踐是獲取 know-how 的主要路徑。

那麼,獲取 know-why 的主要路徑是什麼?我認為有兩種方法,一是讀人,跟成功者學習,進入成功者的圈子。成功者一定在 know-why 有所長,只不過你是否關注而已;二是有選擇地讀書,特別是有關思維訓練、邏輯訓練,以及哲學方面的書。

讀書,讀人,讀事,這是人生進步的主要知識來源,任何一個方面不可偏頗。

即便是讀書,一方面是讀書的信息量,另一方面是知識的結構

know-what,know-how,know-why,know-who,都是知識,但也都不是完整的知識。完整的知識,既與知識量有關,也與知識結構有關。

如果你讀了這麼多書,還沒有搞清楚知識本身,豈不是白讀了嗎?

讀書有用,亂讀書就是負擔了。

賽尚品牌創意機構(簡稱賽尚)成立於中國品牌快速崛起的2007年。公司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中國的品牌崛起,特別專注於食品領域的品牌創意、設計、策劃。近年來成功服務消時樂,從品牌命名策劃、創意設計傳播等助力消時樂一年實現0-3億快速增長,被中國食品成長之星授予“年度傑出營銷案例”獎。賽尚也一躍成為全國知名品牌創意、策劃機構。

賽尚品牌創意機構不同於傳統智業公司和單純的品牌設計公司。賽尚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從消費洞察、場景創建、品牌創意(基於逆向創意,轉化公共認知為品牌認知) 、品牌命名(可註冊、可傳播) 、品牌設計(堅持原創:品牌形象識別系統、包裝設計、瓶型設計、空間設計、互聯網傳播設計) 、互動傳播(基於互聯網的傳播、互動、UGC等的設計、策劃內容生產、傳播造勢為品牌賦能) 、場景化落地(產品如何連接消費者,實現無人化推廣) 、精準招商、新營銷導入(打造樣板市場,終端快速爆量、實現規模化複製) 、戰略產品孵化(助力有思想企業家、有潛力品牌、產品早日躍升一線) 。

賽尚服務客戶均為一線和快速增長準一線品牌。賽尚品牌創意機構成立十年來,服務消時樂、統一企業、中沃實業、樂天、福森源、北大荒集團、完達山等,取得了客戶的高度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