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政經說系列——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歷程

人類社會在工業革命發生之前,只停留在農業社會低水平發展階段,那時候大多數人都要辛苦勞作一輩子,才能保障三餐,只有少數人晉升為有閒階層,從事政治與文藝工作,那時候娛樂形式也很單一,不識字的就唱唱歌,看看戲,日子也就這麼慢悠悠過著,反正幾十年過去也不會變化太大,一代代人基本都在重複同樣的生活軌跡,沒有太多發明創造,也就沒有太多新奇事物,人類原始的獵奇心理基本只存活在少數人心裡,而這些少數人也只是到處閒逛,看看外面世界風土人情,畢竟那時候交通不方便,大多數人基本一輩子就呆在原地,到死也不會離開,眼界所及之處只有門前那條河與周邊幾棵樹,生活步調就這樣重複了幾千年,也不知怎麼一時之間就被打破了,現在誰也不弄清楚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但終究還是發生了,工業革命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怎麼估量也不過分的影響,彷彿一下子人類追逐財富的慾望被激發了,以前或許只是購置土地,然後租給佃農耕種,或者為尋求榮譽去阿諛奉承或者奮戰沙場,現在人類用不盡的精力找到了一個絕妙的出口,資本追逐利潤的力量似乎無窮大,資本要從事發明創造,要趕緊推出新產品,趕緊佔領市場,雖然結果很可能也會很快被替代,但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容不得你退下,身在市場經濟潮流中,反正不是自取滅亡就是獲得暫時輝煌,永遠不會有不會倒的企業,永遠會有焦慮的企業家,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怪圈,但整個經濟社會都入了這個局,只能趕緊向前,以看到最後的底牌,索性便相互競爭甚至鬥爭起來,企業在競爭,國家也在競爭,先是軍事實力層面的較量,然後就是軟實力的較量,反正這時代最不缺爭鬥精神,個人與國家層面都是如此,先富的忍不住欺負後富的,後富的也不甘心,只能奮起直追,反正不就是財富比拼嗎,只要把全社會生產力提高不就行了,那就統一計劃管理,力用到一起就省事了,雖然反噬力量也很大,但為了擺脫落後捱打的局面,也不得不冒險嘗試,這番用心良苦往往不被理解,只是有時候市場規律與人性不容得被違背,制度不符合人性就得被調整甚至被拋棄,不過這些都是人類自身發明的制度,經濟社會還是會向前發展,你不發展不代表別人就不發展,只能苦了原地踏步的以及陷入貧困循環的,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洪流滾滾向前,也不知那股神秘的發展動力來自哪裡,到底要奔向何處。

經濟發展極限

自工業革命以來,出現了工廠與僱傭勞工,商品一夜之間被大批量製造出來,然後被銷往全球,各類機器動力被發現了,不管是蒸汽還是電力,甚至光伏風力水力,能源動力推動經濟發展,現在都不是能源夠不夠問題,反而要求能源質量,商品與信息氾濫,當全世界人民都用上同樣商品與接收到同樣信息時,這意味著全球化程度已達到開始逆全球化的地步,意味著人類社會發展快要觸及極限之處,君不見,沃爾瑪擴張到全球之時也就是停止增長之時,而後起之秀亞馬遜只是替代它的市場容量,新增市場容量可忽略不計,電商興起一定程度上只是替代傳統實體商業,只是加速這個消費化進程,很快也會觸碰它的消費極限,君不見,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率基本與通貨膨脹率齊平,弔詭的是政府還要拼命通過貨幣寬鬆提高通貨膨脹率,似乎只有通脹上去了經濟就會好轉,而選擇性忽略更為艱鉅的結構性改革難題,民主政治往往會產生短視的政治行為,選民反覆的選票行為只會拖延真正要緊的事項,看看美國政府債務問題與法國勞動市場問題就知道,問題持續存在,只是從一屆傳至下一屆,大家似乎集體性選擇漠視問題就可以自動解決問題,頗有鴕鳥政策的意味,君不見,日本低慾望的老齡化社會與北歐高福利社會,雖然佛系化心態與和諧社會也未嘗不是一種理想狀態,物質極度豐富之後人類社會會面臨怎樣的抉擇,加爾佈雷思曾寫過《豐裕社會》一書,豐裕社會里人們或許將會像共產主義社會里自由發展個人技能,人人都是藝術家,人人都是自由自足個體,精神生活非常豐富,無慾無求,只是為了實現個人生命價值,生命不在於長短,在於價值實現,那為什麼現在不這麼過,為什麼總是有那麼多人只是努力活著,根本什麼都不敢奢想,一場大病都會回到解放前,那隻能說明大多數人還有消費潛力而沒有消費能力,至於生產能力是不是過剩了呢,從有效需求的角度看,社會產出已足夠部分人提前過上物質極度豐富的生活,提前進入低慾望狀態,現在已不是赤貧狀態,而是相對貧困,各消費品需求增速也是慢慢降下來,看來又得寄希望於一場技術革命,只是現在技術也會碰到自己物理極限,看芯片製程就不一定符合摩爾定律了,技術更新換代的步伐只會越來越小,君知否,物理學基礎理論進步幾百年才會出現一次,而當今數理理論基礎幾乎碰到人類思維極限,技術進步只會越來越難,創新也會越來越難,意味著社會階層固化現象只會越來越多,新的產品與新的創造財富機會只會越來越渺茫,曾幾何時,技術是人類經濟社會的偶像崇拜,畢竟技術提高了全社會生產效率,也是全要素生產因子,如果沒有新的技術革命,金融市場會提前反映這個無奈的事實,不妨看看最近幾年的美股走勢,互聯網泡沫觸破後,選擇了重彈老調的房地產泡沫,房地產泡沫後選擇了股票回購推升股價,除了幾個科技巨頭股票因享受了全球化紅利或替代友商而維持較高的收入增速,典型如蘋果智能手機賣到全世界,而亞馬遜爭奪沃爾瑪的市場份額,更別說美聯儲還一邊降息到極限,拼命灌水,人為創造了連續十年的牛市現象,也算是新時代股票市場奇蹟,雖然歷史上股票市場從來就沒有奇蹟,只有血淋淋的教訓與人類善忘的天性,只是大家都比較滿意這個局面,畢竟美股都是機構投資者自我陶醉與表演的場地,機構投資者表演追捧的戲法也不亞於散戶,技術發展遇到瓶頸,經濟增速也會下滑,財富能維持原有購買力就不錯了,畢竟誰敢低估央行灌水的政治決心,財富增值怕也是大多數年輕人心中永遠夢想,看看老年人微薄可憐的養老金,退休年齡不斷推後,老年勞動力只會越老越多,可能中國還有子女養老的觀念,但如果子女也混得不怎麼樣甚至泥涪薩過河,何況多情父母已犧牲自己養老儲蓄支持子女購房,如果再想到啟蒙時代以來佔據人類頭腦裡的直線進步觀念,似乎世界盡頭肯定是天堂,人性會逐步改善,人類會逐步變得聰明,變得和諧共處,人類經濟社會一定會享有各種美好事物,諸如民主、自由、幸福、科學、美麗、公平、正義、進步、理智、藝術甚至長生不老,這些美好事物始終要和諧共處在人類永恆的希望範疇內,似乎只能是這樣美好的結局,為什麼不可能是一個騙局甚至悲劇呢,似乎人類總是樂觀過度,雖然歷史上已有無數事例證明樂觀主義總會笑到底,但那也只是歸納式證明,就像你天天看到太陽東昇西落就順勢推定明天繼續如此,但也不能由今天你活著就推及明天你還活著,但人類就靠這種思維存活至今的,畢竟一百次錯不了幾次,但越是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越需保有警惕之心,伯林也一直在批判這種思維模式,封閉一元化思維容易導致封閉社會與集權統治,多元化開放世界背後其實是批判開放式科學理性思維,但科學至上形式主義卻恰恰不是科學思維,言歸正傳,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會有一天露出疲態,如果人類自己還學不會接受低速增長甚至負增長,屆時將會變得難受異常,所幸人類適應能力挺強大的,說不定到時也會找到良好的應對之策,這是不是樂觀主義在作祟,其實也不盡然,只是一種五五開的猜測,反正抱有世界盡頭不可知的態度最為穩妥,一個理性的頭腦無法理解時間單向性到底意味著什麼,或許你說這是一個形而上問題,但也沒辦法,人類頭腦就喜好思考這類一眼看上去找不到答案的問題,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極限不知是幸還是不幸恰恰就是這麼一個折磨人的問題,希望留給以後智者思考吧,吾輩自不量力,思考了這麼久,也到底是無解,是該放下了,迴歸日常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